上海师範大学(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上海师大”,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沪港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入选111计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教师培养计画、国培计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4年,时名上海师範专科学校,1956年扩建为本科院校上海第一师範学院和上海第二师範学院,1958年两校合併成立上海师範学院。1972年与华东师範大学等五校合併成立上海师範大学。1978年恢复上海师範学院。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範大学。1994年与上海技术师範学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师範大学。1997年至2003年,上海师範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範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範部、上海市行知艺术师範学校、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先后併入或划归学校管理。学校排名USNEWS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73位,排名QS2018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59位。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15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多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多人,研究生8000多人,留学生2700多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
- 主管部门:上海市
- 学校官网:http://www.shnu.edu.cn
- 中文名:上海师範大学
- 外文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简称:上海师大(SHNU)
- 创办时间:1954年7月5日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师範(综合)
- 属性: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高校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画实施院校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111计画)
上海市重点大学 - 现任领导:校长:朱自强
党委书记:滕建勇 - 本科专业:87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
- 院系设定: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
- 校训: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 校歌:《上海师範大学校歌》
- 校庆日:10月16日
- 地址:徐汇校区: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奉贤校区: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100号 - 院校代码:10270
- 主要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知名校友:李源潮 、王沪宁、褚君浩、崔天凯、冯国勤、李君如、张庭、胡敏、陈嵩、潘世伟、龚如心、范冰冰等
历史沿革
学校诞生
1952年春,全国高校生源严重不足,中共中央决定从军队、政府、党派、人民团体等系统中,抽调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进入高等学校,满足高校招生需求,从而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华东区由舒同负责,在上海成立“华东区抽调机关部队干部进入高等学校补习班”,对抽调的机关干部进行高中阶段的文化补习,为进入高校学习做準备,校址设在沪江大学。
毛主席与学生的合影

1952年高考之后,根据上级指示,利用补习班所有师资创办了华东速成实验学校,校址在虹口区西体育会路441号,校长为郝晋卿。华东速成实验学校设工农实验部和师资训练部,由原交大、华东师大、上海三所工农速成中学合併而成。师资训练部为后来培养中等师资提供了不少经验。华东速成实验学校的师资虽然不足,但也不乏名师,如教育家叶懋英、语言学家许威汉、文字学家罗君惕等。
1954年,为适应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政府责成上海市教育局负责筹建上海师範专科学校。决定由市教育局局长陈琳瑚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确定首批设定中文、历史、数学、政治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8个专修科。校址选在徐汇区的漕河泾地区,在新校舍建成前暂借原华东速成学校为临时校舍。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又利用华东速成学校的人力物力和基本设施,筹建工作较顺利。华东速成实验学校工农实验部划归同济大学,而师资培训部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则进入师专成为了工作人员和教师。
1954年7月5日,上海师範专科学校宣布成立,位于西体育会路441号。书法家舒同手书校名牌,一所担负着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新师资重任的高等师範院校正式诞生。陈琳瑚兼任校长,刘芳任副校长主持工作。
1955年签发的上海师範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

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是当时漕河泾地区的制高点。
1955年8月18日,学校由西体育会路迁来桂林路新址,即今徐汇校区。
1955年9月,学校实有图书67798册(至1966年初增加到76万册)。迁来新校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1956年5月8日,中央教育部正式通知上海市教育局:为适应上海市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56年暑假后上海成立师範学院一所,并将上海师专改建为师範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範学院和上海第二师範学院。
1956年上半年,两所师院积极进行了基本建设的规划和筹备。第一师院的校经多处选择,最后确定以闸北区明晏路150号原北郊中学为基础进行扩建。第二师院仍在桂林路上海师专原址,并以师专为基础扩建。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範专科学校举行的大会上宣布,在上海师专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範学院和上海第二师範学院。同时撤销上海师专建制。从此上海地方开始培养大学本科师範生。第一师院院长廖世承,副院长陈云涛。第二师院院长陈琳瑚(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副院长刘芳、沈德滋。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曲折发展
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範学院,合併成为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範学院——上海师範学院。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任命教育家廖世承担任第一任上海师範学院院长。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範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原二师院为上海师院西部。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
1958年暑假,招收新生1574人,在校学生达4160人。翌年暑假,招收新生2448人,在校学生在达5935人。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上海师院迅速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上海地方高校。
1958年11月,由物理系航模队製成的上海市第一架载人滑翔机“上师1号”试飞成功。

1959年3月,《上海师範学院学报》创刊号出版。
1960年2月,举行中国共产党上海师範学院第一届全体党员大会。
1961年9月,上海工农师範大学和松江师範专科学校撤销建制,两校在校学生转入上海师範学院。
1965年起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是上海最早招收留学生的高校之一。
1965年6月,上海半工半读师範学院从华东师範大学迁入上海师範学院。
至1965年7月,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2643名,他们中的大多数分配在上海市各中等学校,为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文史学家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至1966年“文革”前,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不少教师学术研究令人注目,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这些学科日益发展和提高,成为今日的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硕士点。这些专家在学术界有较高声望和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还举行过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带出了一批后起之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1年底,上海市委作出将华东师範大学、上海师範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半工半读师範学院合併成立“上海师範大学”的决定。1972年5月,上海师範学院等五校正式合併成立上海师範大学。校部及理科设在原华东师大,文科设在原上海师範学院。原华东师大校址为上海师大本部,原上海师範学院校址为上海师大分部;学校大丰“五七”干校南迁奉贤。更名后的上海师範大学设历史、中文、政教、外语、教育、革命文艺、军体、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12系文理两科。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很多教师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困难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争。在5校合併期间,学校中文系根据国务院布置,在校建立了二十四史标点组,并承担“宋史”的标校任务。物理系、化学系的一些教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进展,如“催化电子理论在光合作用中的套用”,“DJS112型电子计算机”、“场致发光屏”、“镉离子选择电极的研製和套用"以及与其它单位合作的“氯硷工业高氧超阳极涂层”等。其中“场致发光屏”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改革振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于1977年底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的第—届新生2055人。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师範学院恢复原建制。5月13日,在桂林路原上海师院校址举行“上海师範学院”挂牌仪式,字型为建校10周年时郭沫若手写体。
1978年“上海师範学院”挂牌仪式

1978年复校初,藏书为101万册(到了1984年,已发展到128万册)。
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首批5个招生专业为计算数学、现代汉语、古代史、理论物理和篮球,由此掀开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学校于1978年成立了科学研究处,并于1979年恢复了“文革”前曾设立过的院学术委员会,以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1978年,创建上海师範学院分院(1985年定名为上海技术师範学院)。
1979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高校之一。
1980年,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团校合作,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的全日制团队干部大专班,后在此基础上合作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工作)本科专业。
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汉语文字学、世界文学、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8个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3年,学校在举办函授教育(始于1958年)的基础上成立夜大学,即今上海师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至1984年,上海师院设有中文、历史、外语、艺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地理等12个系,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教育、英语、教育管理、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14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论、文艺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套用数学、理论物理、无线电电子学、物理化学、政治学理论、水生生物学等25个硕士学科专业。设有教育学心理学、马列主义、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大学语文、德育等6个公共教研室,古籍整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宋史、中国近代史、外国文学、环境保护、菌蕈、电致发光、计算机、电化学、套用数学等9个研究室及光催化研究组。全院师生员工总数达8400余人,成为建国以来上海地方创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先后调整、增设了若干机构与专业,如1985年新设计算机系、成立文学研究所、增设计算机科学专业等。
1984年4月,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斯普林菲尔德分校签署校际合作协定,此为学校与海外高校合作交流的开端。
1984年刘振元副市长为学校更名仪式剪彩

1984年10月,举行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同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师範学院正式改名为上海师範大学,是全市地方高校中第一所学院更名大学的学校。
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10月19日,陶行知塑像奠基仪式在学校东部湖心岛举行。国务委员、全国陶行知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劲夫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陪同下出席,并为“行知园”题词。
1988年3月,受市高教局委託,在学校设立上海市高等师範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1988年10月15日,在校庆34周年之际,上海师範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
1992年9月15日,学校举行中国教育家、前院长廖世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国务院副总理、廖世承先生的学生姚依林题词:“向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廖世承先生学习。”
1994年与上海技术师範学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师範大学

1993年11月,学校打破了原有的校、系两级办学体制,建立外国语学院,竖年3月又建立商学院。
1993年10月,女高音歌唱家、全国首位声乐硕士彭丽媛受聘学校兼职教授。
1994年10月,与上海技术师範学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师範大学。原上海技术师院成为上海师大奉贤校区,该校区当时占地面积1183亩,此后扩大至1800亩。
1994年10月1日,建校4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题词:“发展师範教育事业,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开拓前进
1995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设定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点。
上海师範大学徐汇校区

1997年9月,上海师範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範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範部併入上海师大。
1999年2月,学校首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设立。
2000年,上海谢晋-恆通明星学校併入上海师大,改制为二级学院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由电影艺术家谢晋担任首任院长。
上海师範大学奉贤校区

2001年6月,上海行知艺术师範学校併入,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划归学校管理。
2002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合作成立“天体物理联合研究中心”。
2003年8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划归学校管理,与原上海师範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共同组建上海师範大学旅游学院(旅院、旅专是同时採用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合併后的旅游学院为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国家示範性高职院校,是世界旅游组织(WTO)附属成员、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协会会员(PATA)、国际展览产业联盟(IEIA)成员、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和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成员。
上海师範大学旅游学院风貌

2003年11月,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划归学校管理。
2004年,学校首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2007年3月,学校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养高层次青少年教育与研究人才的二级学院上海师範大学青年学院挂牌成立。
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来校看望师生,寄语学校,坚持教育优先。
2008年10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上海高校中首个独立的、直属于学校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的二级机构。
从师专到师大,校徽版本共有7种,每种分为教工和学生两种

2008年11月,资源化学实验室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家论证,成为学校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年11月11日,学校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合作创办上海师範大学国际儒学院。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2011年10月29日,联合国开发计画署全球风险辨识项目部(GRIP/UNDP)与上海师範大学共同发起的GRIP-上海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中心在上海师大揭牌成立。
2012年9月25日,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在学校揭牌,标誌着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奖学金预科学院正式落户上海师大。
2013年3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成立“南极天文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5月10日,学校在原研究生处的基础上成立研究生院。1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画改革项目”名单。
2015年2月,上海师範大学研究生院主导建设的教育硕士实践基地“上海市实验学校实践基地”入选首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範基地。3月10日,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上海师範大学联合科技创新中心”揭牌。
2016年1月,由学校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共同组建的教育部“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代表着学校国际化科技进程迈进了新的阶段。5月,上海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上海高校示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名单。
2017年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画”实施院校。11月,上海首家联合国二类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落户学校。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17日,教育部确定上海师範大学等14所院校为“国培计画”中国小名师领航班培养基地。6月8日,学校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画首批入选项目。6月25日,学校12个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入围2018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画入孵名单,入围项目居全市高校之首。8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画”。11月6日,成为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1月13日,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上海师範大学入选。11月21日,首家上海市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落户学校。12月,学校加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为理事单位。
参考资料:
办学实力
师资队伍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925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94人,其中国家“千人计画”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入选者 3人,国家“万人计画”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教学名师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7人以及上海市“东方学者”入选者26人,上海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画”入选者5人,青年“东方学者”5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画入选者9人,上海市“曙光计画”人才入选者42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画入选者56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画入选者3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画”入选者13人,上海市“晨光计画”入选者26人,上海市“阳光计画”入选者21人等。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5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包括5位院士级的特聘教授、100多位外籍教师。
上海师範大学商学院风貌

长江学者:毛学荣(讲座)
千人计画:Colin Peter Nuckolls(短期)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曾六川、李和兴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画:张耐、李伟民、戴定澄、何云峰、袁峰、杨仲南
上海市“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画:李和兴
教学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
国小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 惠中 |
对外汉语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 | 齐沪扬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团队 | 孙景尧 |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本科专业87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等机构也设在上海师範大学。学校还建有一所老年大学。
大类名称 | 专业名称 | 学院 |
---|---|---|
哲学 | 哲学 | 上海师範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
法学 | 法学 |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 | |
管理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
管理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
经济学 | 经济学 | 上海师範大学商学院 |
经济学 | 金融学 | |
经济学 | 金融工程 | |
经济学 | 保险学 | |
经济学 | 投资学 | |
经济学 | 信用管理 |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 | |
管理学 | 资产评估 |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
文学 | 法语 |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上海师範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文学 | 古典文献学 | |
文学 | 广播电视学 | |
文学 | 编辑出版学 | |
文学 | 广告学 | |
历史学 | 历史学 | |
法学 | 社会工作 | |
管理学 | 公共关係学 | |
管理学 | 文化产业管理 | |
管理学 | 档案学 | |
艺术学 | 戏剧影视文学 | |
艺术学 | 摄影 | |
法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上海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教育学 | 教育学 | 上海师範大学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 | |
教育学 | 国小教育 | |
理学 | 套用心理学 | |
管理学 | 公用事业管理 |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 | 上海师範大学体育学院 |
教育学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
文学 | 汉语言 | 上海师範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
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
文学 | 英语 | 上海师範大学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日语 | |
理学 | 教育技术学 | 上海师範大学数理学院 |
理学 | 数学与套用数学 |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理学 | 物理学 | |
理学 | 套用物理学 | |
理学 | 统计学 | |
理学 | 科学教育 | 上海师範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理学 | 化学 | |
理学 | 套用化学 | |
理学 | 生物科学 | |
理学 | 生物技术 |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工学 | 环境工程 |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工学 | 食品安全与检测 | |
农学 | 园艺 | |
工学 |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 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
工学 | 汽车服务工程 | |
工学 | 机电技术教育 | |
工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工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
工学 | 通信工程 | |
理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工学 | 土木工程 | 上海师範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管理学 | 工程管理 | |
管理学 | 物业管理 | |
理学 | 地理科学 | 上海师範大学旅游学院 |
理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
理学 | 地理信息科学 |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 | |
管理学 | 酒店管理 | |
管理学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
艺术学 | 音乐表演 | 上海师範大学音乐学院 |
艺术学 | 音乐学 | |
艺术学 | 舞蹈学 | |
艺术学 | 录音艺术 | |
艺术学 | 表演 | 上海师範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广播电视编导 | |
艺术学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
艺术学 | 动画 | |
艺术学 | 数字媒体艺术 | |
艺术学 | 美术学 | 上海师範大学美术学院 |
艺术学 | 绘画 | |
艺术学 | 雕塑 | |
艺术学 | 中国画 | |
艺术学 | 视觉传达设计 | |
艺术学 | 环境设计 | |
艺术学 | 产品设计 |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拥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6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入选学科数位居上海市属高校第二。
2013年上海市教委组织的高校国际先进方向的调研中,数学、化学、生物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学科,涉及到该校有7个方向上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在2015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9个学科入选世界大学一流学科,进入上海高校前8名。
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世界史、中国史、数学、化学、心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哲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工商管理学、数学、化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稀土功能材料、科学计算与仿真技术、计算数学、环境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对外汉语、中国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情感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史、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经济与管理、套用语言学、学科教学论、教学论、古籍整理研究、物理化学、计算数学、天体粒子物理、植物学、地理学与城市环境
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 哲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世界史、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套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体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哲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金融、套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套用心理、翻译、工程、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新闻与传播、农业、图书情报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上海排名 |
---|---|---|---|
哲学 | B- | 30%~40% | 第4 |
套用经济学 | C | 50%~60% | 第8 |
法学 | C- | 60%~70% | 第11 |
政治学 | C+ | 40%~50% | 第6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20%~30% | 第6 |
教育学 | B+ | 10%~20% | 第2 |
心理学 | B | 20%~30% | 第2 |
体育学 | C- | 60%~70% | 第3 |
中国语言文学 | B+ | 10%~20% | 第3 |
外国语言文学 | C+ | 40%~50% | 第8 |
新闻传播学 | C- | 60%~70% | 第7 |
中国史 | B | 20%~30% | 第3 |
世界史 | B | 20%~30% | 第3 |
数学 | B | 20%~30% | 第6 |
物理学 | C+ | 40%~50% | 第6 |
化学 | B- | 30%~40% | 第6 |
地理学 | C- | 60%~70% | 第2 |
生物学 | B- | 30%~40% | 第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50%~60% | 第10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C- | 60%~70% | 第7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30%~40% | 第8 |
音乐与舞蹈学 | B- | 30%~40% | 第2 |
戏剧与影视学 | B- | 30%~40% | 第4 |
美术学 | B | 20%~30% | 第2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上海师範大学是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
截至2015年9月,学校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画改革项目2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依託专业1个,共获得4期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8门;上海市实验教学示範中心8个。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
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基地:古典文献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
上海市精品课程:地理科学导论、世界文化史、外国文学史、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现代汉语、比较文学、电磁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史、教学基础理论、环境与发展、广告创意基础、文学概论、《资本论》选读、国小语文课程与教学、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读、跨文化语言交际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师範教育类公共课)、法国文学史、英语语音、地貌学、现代汉语、外国史学史、美术教学论、无机化学、动物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手风琴演奏、法理学、教师教育学、数位讯号处理及DSP技术基础、经济伦理学、中学综合课程实验理论与实践、中国近代社会史、田径健身运动、体育游戏与健康、篮球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示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中心、生物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验中心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小教育、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旅游管理
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前教育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画改革项目:汉语言文学(师範)和国小教育
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依託专业:广告学
期数 | 专业名单 |
---|---|
第一期 | 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影视传播、英语 |
第二期 | 套用化学、生物技术 |
第三期 | 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旅游管理、国小教育、音乐学 |
第四期 | 历史学、对外汉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心理学套用人才培养模式、数学与套用数学、金融保险、广播影视新传媒 |
- 教学经费
2014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6313.89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总额121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总额 1739.37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总额376万元;与 2013 年度相比,本科教学日常运行各项支出仍有不同水平提高,其中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总额与 2013 年相比增加了 886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与 2013 年相比增加了 17 万元。
- 实践教学
截至2014年年底,学校拥有 2 个上海市高校校外重点实习基地,建立了 125个校级教育实习基地,其中包括 56 所中学,35 所国小和 34 所幼稚园;与 293个单位签约成为校级产学合作教育实习基地;签约的产学合作教育兼职教授、副教授有162 人。
- 学生成绩
1.大学生创新活动计画项目
2014 年度,该校有 1420 名本科生参与申报了 411 个有效项目,其中 180 个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委立项,获市教委 160 万元经费资助;625 名本科生获得,占该校 2013 级本科生人数比例为 12.57%;参与该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画项目指导的教师总数为 154 人,其中 66.23%的指导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学校有 56 个项目成功晋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画项目。
2.学科竞赛
2014 年该校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有 547 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的奖励,其中有9 人次获得国际级奖励,314 人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224 人次获得省市级竞赛奖励。例如,数理学院 3 位学生获得 2014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商学院学生获 2014 年全国法语人才竞赛一等奖,人文学院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并获奖,外国语学院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14 年“创青春”(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该校选送的 6 个参赛项目涵盖了计画类、公益类、实践类全部比赛项目,斩获 2 项金奖,4 项铜奖,实现了该校学生自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性突破。计画类竞赛单元中,人文与传播学院赵雪舟等的《上海贝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创业计画赛金奖,商学院董筱岑等的《非诚勿扰宠物婚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王诗惠等的《上海普兰特艾迪花卉园艺有限公司》获得铜奖;公益类竞赛单元中,商学院黄雨艳等的《上海斐乐公益发展中心》获得铜奖;实践类竞赛单元中,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毕业生陈嵩的《上海市欣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橙传媒)》获得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教育学院毕业生刘文艳等的《上海东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得铜奖。
上师校训

3.论文获奖
获奖类别 | 论文题目 | 研究生姓名 | 导师 | 一级学科 | |
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 | 朱子语类版本与语言问题考论 | 杨艳 | 徐时仪 | 中国语言文学 | |
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 | 博士 | 回鹘文《慈恩传》转写及其汉字音研究 | 林巽培 | 潘悟云 | 中国语言文学 |
《玉篇》研究:以孙强《玉篇》为中心 | 魏现军 | 曹旭 | |||
民间宝卷与中国古代小说 | 张灵 | 孙逊 | |||
广义Laguerre拟正交逼近和高阶混合非齐次边值问题的Petrov-Galerkin区域分解谱方法 | 张超 | 郭本瑜 | 数学 | ||
硕士 | “在+L”类构式与动词的语义整合 | 雍茜 | 陈昌来 | 中国语言文学 | |
汉语目的範畴及其表达手段 | 丁健 | 张谊生 | 中国语言文学 | ||
Z4等变近哈密顿系统的极限环个数和一类四点边值 | 徐伟骄 | 韩茂安 | 数学 | ||
铜表面缓蚀剂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电化学研究 | 潘英骋 | 杨海峰 | 化学 | ||
具有介孔结构的有机金属催化剂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 | 姚美 | 刘国华 | 化学 | ||
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功能化及其在纳米生物学上的套用 | 连琼 | 贾能勤 | 化学 | ||
4拟南芥MtN3家庭基因影响小孢子初生外壁发育 | 孙铭希 | 杨仲南 | 生物学 | ||
自组装多级结构卤氧化铋微/纳米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张坤 | 余锡宾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登峰计画 | 硕士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 杨廷强 | 毛勒堂 | 哲学 |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与澳大利亚、纽西兰、波札那、尚比亚、赖索托、象牙海岸、哥斯大黎加、墨西哥、智利、加拿大、美国、爱尔兰、爱沙尼亚、比利时、卢森堡、波兰、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荷兰、斯洛维尼亚、西班牙、匈牙利、义大利、英国、葡萄牙、韩国、马来西亚、日本、泰国、汶莱、新加坡、伊朗、以色列、印尼、越南、台湾和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係。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年期以上在校留学生739人。学校先后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非洲波札那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学校还拥有12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谘询基地,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智库,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化学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光化学能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教师教育中心
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都市文化、计算科学、比较语言学、国际与比较教育
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套用语言学研究所、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研究、稀土功能材料
上海市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科学计算、分子影像探针与感测器
上海高校智库: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植物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大中国小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直属研究机构:上海师範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建设成果
2014年全年,学校科研经费达20248.4万元,其中文科科研经费为:5601万元,理工科科研经费为:14647.4万元。2015年全年,学校科研经费达21361.05万元,其中文科科研经费为:5483.25万元,理工科科研经费为:15877.8万元。化学、数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四个学科(2013年ESI索引)进入1%的序列。在201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QS学术论文总被引数方面排名为378位,进入世界大学前400名。2017年学校各类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分别排名全国第12位和第9位。
截至2017年11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4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画课题7项(含子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画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含2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项目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79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1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 11项。2017年学校各类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分别排名全国第12位和第9位。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或承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全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之一。
《上海师範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被连续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于2010年入选首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上海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画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文摘刊物,以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的收录期刊。
《旅游科学》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CAJ-CD)、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JFD)、中国科技期刊资料库(全文版)、“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收录期刊。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报”,2006年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学报”,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外国中国小教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相继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CSSCI等知名评价机构作为确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影响力研究的重要参照指标,曾多次获得各项荣誉称号,被列为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先进典型、荣获“上海市最佳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建设的“中国期刊方阵”,在全国高校学报评优活动中连续三届被授予唯一“特别贡献奖”。
《世界文学研究论坛》由上海师範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美国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共同创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具有美国出版刊号(ISSN1949-8519),并进入世界一流国际期刊行列——AHCI(美国艺术与科学引文索引)。
《上海中学数学》曾荣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被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在“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中国知网(CNKI)”全文上网,为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来源期刊。
还有《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东方语言学》、《东亚文献硏究》、《都市文化研究》、《对外汉语研究》、《敦煌遗书研究通讯》、《江南社会历史评论》、《金融管理研究》、《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新史学》、《藏外佛教文献》、《东方哲学》、《中华艺术论丛》、《世界历史评论》、《教育伦理研究》、《古典学集刊》、《比较政治学研究》、《理论经纬》等学术期刊
-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上海师範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300多万册,各类资料库达到100多个。其中上海地方史资料较为完备,上海地区历史人物的诗文集收藏亦较齐全,中国现代作家着译作品收藏比较丰富。馆藏中国小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较为丰富,且有一定特色。2009年,上海师範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
西部一教

上海地方史资料较为完备。如上海郊县的府、乡、镇志和类志,上海近现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都比较丰富,上海地区历史人物的诗文集收藏亦较齐全,其中如稿本《二十六保志》、清季沧苇藏钞本《水利集》,均为珍贵资料。
中国现代作家着译作品收藏比较丰富。如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的着作,馆藏占其全部着作的95%左右,其中不少作品系初版本。"五四"至建国前的主要文学刊物有近200种,大都採集完整。鲁迅主编的刊物收藏基本齐全。
馆藏地方志1800多种,古典丛书1500多种,善本珍本书5800余种。各种目录索引2000余种。
博物馆
上海师範大学博物馆收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碑帖、书法、绘画、唐卡、服饰、刺绣等,其中不乏珍品。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器形规整,打磨光洁,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毛公鼎,散氏盘拓片,属于最初的精拓品;隋僧写经、玄奘译经长卷,为罕见文物;羊脑纸金汁书藏文无量寿佛经,藏佛姆幻化网续密经,为稀世之宝;唐卡多作于清代,颇具民族特色;绘画作品中王原祁、吴历的山水画亦不失为佳作;清宫宗庙人物画也是上海地区少见的展品。
上海高校瓷器博物馆依託上海师範大学博物馆瓷器收藏而建,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所收藏的陶瓷器从史前文化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开始,历经汉代、两晋、南北朝、隋代各类实用及陪葬陶瓷器,唐代釉色瓷、三彩瓷,宋代名窑单色釉、刻花、堆塑瓷器,西夏剔花陶瓷,元代、明代贴花、青花、颜色釉瓷,清代五彩、粉彩、斗彩、青花釉里红等,时间跨度大,品种丰富;收藏品涵盖汝窑、钧窑、哥窑、龙泉窑、吉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各个历史名窑,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
博物馆
上海高校瓷器博物馆依託上海师範大学博物馆瓷器收藏而建,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所收藏的陶瓷器从史前文化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开始,历经汉代、两晋、南北朝、隋代各类实用及陪葬陶瓷器,唐代釉色瓷、三彩瓷,宋代名窑单色釉、刻花、堆塑瓷器,西夏剔花陶瓷,元代、明代贴花、青花、颜色釉瓷,清代五彩、粉彩、斗彩、青花釉里红等,时间跨度大,品种丰富;收藏品涵盖汝窑、钧窑、哥窑、龙泉窑、吉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各个历史名窑,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滕建勇 |
党委副书记 | 杨卫武、 秦莉萍、葛卫华 |
党委常委 | 滕建勇、杨卫武、秦莉萍、葛卫华、康年、高建华、柯勤飞、刘晓敏、张峥嵘、曹光明 |
校长 | 朱自强 |
副校长 | 葛卫华、康年、高建华、柯勤飞、刘晓敏、张峥嵘 |
历任领导
阶段 | 姓名·任期 |
---|---|
上海师範专科学校 | 陈琳瑚(兼)1954.09-1956.07 刘芳1956.07 |
上海第一师範学院 | 廖世承1956.07-1958.07 |
上海第二师範学院 | 陈琳瑚(兼)1956.07-1958.07 |
上海师範学院 | 廖世承1958.07-“文革” 王乐三1978.08-1983.12 朱鸿鹗1983.12-1984.10 |
上海师範大学 | 朱鸿鹗1984.10-1986.06 王邦佐1988.07-1996.06 杨德广1996.06-2003.01 俞立中2003.01-2006.01 李进2006.01-2011.06 张民选2011.06-2014.06 朱自强2014.06- |
职位名称 | 姓名·在任时间 |
---|---|
上海师範专科学校党总支 | 刘芳1955.03-1956.07 |
上海第一师範学院党总支 | 陈云涛1956.09-1956.10 |
上海第二师範学院党总支 | 刘芳1956.09-1956.11 (第一书记) |
上海第一师範学院党委会 | 陈云涛1956.10-1958.07 |
上海第二师範学院党委会 | 刘芳1956.11-1958.07 (第一书记) |
上海师範学院党委会 | 陈云涛1958.09-“文革” 王乐三1978.08-1983.12 |
上海师範大学党委会 | 刘克1986.02-1990.02 皮耐安1990.02-1994.08 徐千荣1994.08-1999.10 林樟杰1999.10-2005.06 周鸿刚2005.06-2011.06 陆建非2011.06-2014.12 滕建勇2014.12- |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名
学校校名 | |
说明:原系郭沫若同志1965年为上海师範学院题写的校名。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範大学时,在郭体原校名中,去了个“院”字,加了个“大”字。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原字型不断变化,日前使用的校名已与原体相距甚远。值校庆五十周年之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该校选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的“大”、“学”两字。 | ![]() |
- 校徽
学校校徽 | |
学校标誌以英文校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中的首字母“SNU”为构图元素,代表“上海师範大学”,寓意“师道永恆、止于至善”; “SNU”通过艺术变形构成上海市花——白玉兰,象徵本校的地域特徵; “N”“U”两字母相互穿插,象徵教学相长、育人为本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标誌中心是一虚形“O”,代表学校发展新起点,即象徵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又象徵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 |
![]() | 上海师範大学校徽 |
- 60周年校庆标识
60周年校庆标识 | |
上海师範大学60周年校庆主题词:甲子风华 师道永恆 60周年校庆标识含义:在设计中结合数字60以及徐汇校区的第一教学楼。徐汇校区第一教学楼建于创校初期1956年,伴随了学校一同走过了近60多年风雨和辉煌,并且还会随着学校一起迎向百年华诞。毋庸置疑,作为学校标誌性建筑物,它象徵着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师大精神。将第一教学楼简约化,作为标誌的重要元素,饱含着寓意的同时,又能质朴,美观得体现出师大特色。 | ![]() |
精神文化
- 校歌
《上海师範大学校歌》 |
《上海师範大学校歌》 作词:任仲伦 作曲:方之江 黄浦江畔春风蕩漾,我们在播种希望。 严谨求实,勤奋好学, 沐浴着理想的阳光。 文明健康,为人师表, 文明健康,为人师表, 喜看那桃李芬芳,培育出社会的栋樑。 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 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 创造辉煌,辉煌! |
- 校训
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释义:
“厚德”一词,源出于《易经》。 《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把“厚”和“德”联繫在一起,谓“厚”“德”者可以“载”。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载天下的重任,担负起宏大的事业。 这里的“厚”字,是使动词,与“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实”的意思。 古人非常重视“德”,他们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样的大事情。我们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这里的“德”,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诚”、“信”、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 大学承担着培养全社会精英“晶片”的重要任务,所以,特别要强调一个“德”字。做人离不开“德”,身正为师,德高望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厚”与“德”都应该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
“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 《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国小、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 “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 《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 “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樑。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学校“学”的目的和归宿点。
文化活动
- 社团文化
2014年,该校共有 103 个大学生社团,分为四个大类:文艺类社团(21个)、实践类社团(30个)、体育类社团(19个)、学术类社团(29个),其中的五星级精品社团有秋石印社、楼兰剧社和泊乐合唱团等。
秋石印社成立于1986年秋,在印社顾问刘一闻、吴颐人、高式熊等中国国内篆刻家的热心扶持下,在唐之鸣、沈爱良、周景明等青年篆刻家指导下,秋石印社一步步成长壮大,在 2014 年获石衡杯书法篆刻大赛篆刻组一等奖、二等奖。
楼兰剧社成立于1989年,专门从事戏剧创作交流及演出製作的校园文艺团体,为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下属上海市高校话剧联盟成员之一,2014 年获第十一17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艺术节话剧组三等奖,第三届上海戏剧学院“源点杯”小品原创一等奖、最佳剧目奖。
泊乐合唱团成立于2012年,其成员全部由非音乐专业学生组成,2014年获上海第四届无伴奏合唱比赛金奖第一名。
-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014年暑假,全校15000余大学生以“青春接力六十载,知行并重谱新篇”为主题,深入基层第一线,成立“三下乡”暑期外出实践服务团队 2 支,承接市政府实事项目“爱心暑托班”50 处,开设爱心学校 164 所,46 个场馆类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和“2014 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等在内的多项大型活动和赛事志愿服务,53 个校级立项专题调研项目,113 名优秀大学生分赴 11 个区县挂职锻鍊。
2015 年寒假,3700 余名学子积极投身以“法治力量,青年使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品牌项目爱心学校以“爱心课堂”形式在全市开办 82 所,在全市 33所公共场馆开展志愿服务。2014 年,该校的“爱心学校”项目荣获“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 30 周年十大最具影响力项目”,“桃浦镇爱心暑托班”项目荣获 2014 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佳项目奖,“DREAMHIGH 志愿者支教活动”等 7 个项目荣获优秀项目奖,“知行杯”三等奖 1 项,优秀奖 1 项,有 4 人获上海市 2014 年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 人获优秀指导教师。
知名校友
党政界
姓名 | 职位 | 姓名 | 职位 |
李源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数学系72级) | 崔天凯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外语系74级) |
王沪宁 |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72级外语培训班学员) | 唐振琪 | 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驻希腊大使(外语系62级) |
翁孟勇 | 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政乾班82级) | 朱永新 |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教育系80级) |
冯国勤 | 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80级校长班学员) | 李君如 |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历史系71级) |
梁国扬 | 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全国台联党组书记(历史系82级) | 沙海林 |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政教系82级) |
徐麟 |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政教系82级毕业) | 任宝凯 | 少将军衔,前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少将武官(外语系62级) |
徐未晚 | 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古典文献专业99级) | 陈志奇 | 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化学系82级) |
马春雷 | 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区长(政法系86级) | 简大年 |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长(政教系80级) |
曹立强 | 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政教系84级) | 李跃旗 | 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书记(教育系88级) |
程霄玉 | 中共上海市黄埔区副区长(化学系78级) | 袁晓林 |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副书记。(中文系81级) |
陈皓 | 中共上海市公务员局局长(数学系80级) | 吴延安 |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政乾班83级) |
吴光裕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物理系59级) | 冯文海 | 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
朱永新 |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 长(1980年至1982年在教育心理师资班学习) | 包瀛春 | 海军军医大学军事体育教研室主任、教授(体育79级) |
学术界
姓名 | 职位 | 姓名 | 职位 |
褚君浩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範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62级) | 张建中 |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兼教授 |
胡敏 |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原新东方总裁兼校长 | 朱杰人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华东师範大学终身教授 |
陈圣来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席 | 唐力行 | 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美国纽约大学外语教育系主任、博导 |
朱孝远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美国俄勒冈大学名誉教授 | 刘强 | 同济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
高继胜 | 清华大学房地产EMBA班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AFR)产业金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 李和兴 | 上海电力学院校长,兼任华东师範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
吴景平 |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 | 傅刚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黄柏楼 | 美国石溪大学终身教席,石溪大学研究馆员。 | 王静 |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 |
陈玉兰 | 世界汉语教学协会理事,印度尼西亚智民学院院长 | 韩容洙 |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韩国东国大学博士生导师 |
潘世伟 |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 唐盛昌 | 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 |
李世平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化学系80级) | 黄清云 | 上海电视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上海建桥学院副董事长 |
石伟平 | 华东师範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第一位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 许谷 | 麦克马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沈玉良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所长 |
工商界
姓名 | 职位 | 姓名 | 职位 |
龚如心 | 亚洲女首富、慈善家、企业家,前香港华懋集团主席 | 王建军 |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中文系80级毕业) |
王观锠 | 上海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 方杰 | 奥普控股集团(香港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杭州侨商协会会长(历史系82级) |
任仲伦 |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上海电影製片厂厂长 | 祝学军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 |
孙冬琳 | 久事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强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 吴毅卫 | 上海市北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总支书记 |
钮卫平 | 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 汪天云 | 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院长 |
宋振东 |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 陆纯 | 上海美丽园龙都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
陈丽 |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李伟国 |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
陈嵩 | 上海盛视天橙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 周卫红 | 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
文艺界
姓名 | 简介 | 姓名 | 简介 |
范冰冰 | 中国知名女演员,国际知名影星 | 严宽 | 演员、歌手,2008年获得最具人气演员奖(95年考入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
赵薇 | 大陆影视女演员,在影、视、歌、导四个领域都有成就的多栖明星 | 赵奕欢 | 人气小天后,毕业于上海师範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主演系列电影《青春期》 |
张庭 | 台湾影星,代表作《夜光神杯》,上海师範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 贾青 | 中国知名影视女演员、歌手,2013版《天龙八部》主演 |
陈思诚 | 中国大陆男导演、演员、编剧,代表作《士兵突击》、《北京爱情故事》 | 姜鸿 | 华谊兄弟签约女演员,主演的神话剧《封神英雄榜》。 |
陈彦妃 | 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流行乐歌手 | 晋松 | 影视演员,两次获全国现代五项锦标赛冠军 |
梅子涵 | 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品《女儿的故事》 | 郁雨君 | 儿童文学作家,1997年至1999年在上海师範大学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 |
殷健灵 | 《新民晚报》主任编辑,首届《儿童文学》青年金作家称号,儿童文学作家 | 刘湘晨 |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新疆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 |
俞天白 | 小说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黎中城 | 上海市京剧院艺术顾问、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
潘前卫 | 笑星,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主要演员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