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镇,行政上隶属陕西省丹凤县。位于大秦岭南部山区,汉江支流银花河畔,是四面环山的盆地,银花河穿盆地而过,河上有跨河大桥两座联通南北两岸。银花河土门段河道宽约50~100m,河床宽约200~400m,雨季时水量较大。
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比较优越。土门镇教育设施全面,有幼稚园,土门镇国小和土门镇中学,学校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土门镇
- 外文名:tumen
- 位于:丹凤县南部
- 面积:120平方千米
- 共:2928户11516人
基本概况
土门镇,位于丹凤县县城南45公里处,东与竹林关镇接壤,西与山阳县银花镇相连,北与寺坪镇毗邻。地域上属于大秦岭南部,流岭与鹃岭的交汇地段,长江支流汉江支流银花河畔。辖8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面积120万平方公里,2928户,11516人。镇政府驻土门村街道。丹(凤)竹(林关)、山(阳)商(南)公路过境,距离312国道和沪陕高速公路出入口均较近,交通便利。



历史变迁
土门镇属于古镇,历史悠久。西晋属于丰阳县,宋朝属于山阳县,因地理位置位于商山之南而得名,距今已1700余年。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南部及平阳北部设定丰阳县,属上洛郡,辖今山阳、镇安、柞水地。建武元年(317年),撤销。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复设丰阳县,属上庸郡。皇兴四年(470年),为东上洛郡治所。永平四年(511年),东上洛郡改名上庸郡,仍为郡治。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属商州。大业三年(607年),属上洛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属于商州。景龙二年(708年),属京兆府。景云元年(710年),改属商州。天宝元年(742年),属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
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属京兆府。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属永兴军路。鹹平元年(998年),改名山阳县。
金初,属京兆府路。贞元二年(1154年),废县为镇,属上洛县。
元朝,复设丰阳县,属奉元路。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更名为山阳县土门里,属商州。
清朝,隶属关係不变。
民国二年(1913年),属汉中道。民国十六年,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属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山阳县二区土门村,直属陕西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山阳县竹林关镇土门村,直属陕西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划归龙驹寨设治局,属陕西省丹凤县。
1949年6月1日,建立丹凤县,县治龙驹寨,设土门乡、古路河,初隶豫陕鄂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商洛分区。
1953年设龙王庙河乡,1956年併入土门乡。
1958年属丰收公社,1961年析设土门公社、古路河公社、龙王庙河公社,1984年改土门乡、古路河乡、龙王庙乡。
1996年,土门乡面积42.8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辖土门、高滩、东红、下河、长青、洋芋沟、七星沟、马浦滩8个行政村,距县城25.6千米;古路河乡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光明、老安地、南院、炉房、东坡、西坡、大安7个行政村,距县城25千米;龙王庙乡面积39.2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龙王庙、龙王庙河口、龙泉、谷峪、纸坊5个行政村,距县城31.3千米。
1997年,撤销龙王庙乡、土门乡、古路河乡,合併设立土门镇。
隶属丹凤县,商洛市,陕西省。



地貌特徵和气候
地形地貌
土门镇除土门村为盆地外,其余地段均为山区,河谷纵横。在区域上位于大秦岭的中部流岭与南部鹘岭的交汇地段。在流域上属于长江流域,汉江支流银花河的下游地段。地势总体上西北较高,东南偏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约500~900米,岩石主要由板岩、页岩、砂岩、石英沙岩、砾岩和千枚岩构成。由于土门镇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使得土地成多样性,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山地均有分布,农作物种类丰富。
气候
处于亚热带半湿润与东部季风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平均气温约13.45℃,元月最冷,平均气温1.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6℃,年较差24.6℃。年平均最低气温9.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3.4℃(1967年1月16日);年平均最高气温19.5℃,极端最高气温为40.8℃(1966年6月20、21日),是商洛地区最高极值。降雨量687.40cm,无霜期21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56小时,年总辐射量122.79千卡/平方厘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各类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矿产
境内已发现的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锑、钒等,非金属矿有钾长石、绿柱石、白云岩、硅线石、石榴籽石、磷、石英等。其中,已开採并形成规模的有钒矿等。
植物
秦岭生态圈的各种树木均有生长。用材林木有水杉、油松、马尾松、华山松、白皮松、黑松、火炬松、杉木、刺柏、山杨、毛白杨、箭桿杨、大关杨、波氏杨、加杨、小叶杨、枫杨、柳、白桦、白榆、黑榆、榔榆、换香、榔枥、辽东枥、刺叶枥、青岗栎、若栎、山栒子、椴木、构树、泡桐、法桐、青桐、皂荚、合欢、刺槐、黄檀、香椿、臭椿、三角枫、五角枫、八角枫、青榨槭、灯台树、刺楸、女贞、梓树、竹、冬青、稠李(山桃木)、四照花、软枣等70余种。
经济林木有山萸、核桃、柿子、葡萄、板栗、毛栗、苹果、桃、杏、李、枣、梨、沙果、萘子、樱桃、油桐、黄连木、花椒、漆、桐、油茶、栓皮栎、桑树、山楂、文冠果、猕猴桃、五倍子以及五味子等40余种。
灌木有簸箕柳、六道木、山枣、马桑、山梅、荆条、棣棠、千枝柏、灰栒子、野蔷薇、绣线菊、胡枝子、照山白、映山红、迎春花、丁香、山绿子、毛樱桃、竹叶椒、腊梅、海棠、月季、山葡萄、金银花等。
鸟类
野鸟以长尾雉、环颈雉、锦鸡为最着。其肉可食,尾、羽可作各种装饰,为国家重要出口品。其次有麻雀、喜鹊、麻野鹊、老鸦、老鹰、野扑鸽、白鷳、绿翠、金腰燕、鹞子、鹌鹑、野鸭、猫头鹰、啄木鸟、燕、雁、八哥、画眉、鸳鸯、布穀、白鹭、戴胜等。另外,养殖类的孔雀已形成产业和规模。
兽类
林麝(香子)、豹、毛冠鹿、大灵猫、青、、草鹿、牛鹿、驴鹿、豺、狼、狐、猪獾、水獭、貂、黄鼬(黄鼠狼)、野兔、家鼠、田鼠、飞鼠、松鼠、刺猥、蝙蝠、豪猪、野猪、花面狸、豹、豹猫等40余种。
鱼类
银花河中鱼类丰富,有鲤、鲫、黄颡鱼、赤眼鳟、草鱼、黄颡鱼、长春鳊、马口鱼、蛇鮈、吻鮈等鱼类。土门河道段以鲤、鲫、黄颡鱼、赤眼鳟、草鱼、马口鱼、蛇鮈、麦穗鱼等为主,可发展成产业。



地质地震
地质
根据《陕西省志·地质矿产志》第七章地质构造篇,土门镇地质构造类型受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影响明显。
褶皱构造:在区域上属于南秦岭褶皱带Ⅴ区,亚区属于唐藏—柞水复向斜带(V1)和南秦岭复向斜带(V2)範围。
1.唐藏—柞水复向斜带(V1) 位于唐藏—商南断裂与凤镇—山阳断裂间,主体由中、上泥盆统构成,西段板房子一带为复单斜,中段和东段为复向斜,该带赋存有菱铁矿和多金属矿产。
2.南秦岭复向斜带(V2) 位于凤镇—山阳断裂与状元碑—马道断裂和月河断裂(F19)之间,进一步区分为北、中、南3带:北带(凤县—镇安)为一複杂背斜,次级紧密倒转褶皱较多,其对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有利,因而北带是本省重要的铅锌和金成矿带;中带(留凤关—金鸡岭)东西端为复向斜,中部佛坪一带长期处于南北挤压最强的“蜂腰”部位,形成一混合岩穹窿,留凤关一带由5个褶皱组成一马蹄形构造,核部为留凤关群,中带为重要的汞锑成矿带;南带(白水江—白河)由下古生界组成若干复背斜和复向斜,早期以扇形和马蹄形协调出现,晚期多为叠瓦、平卧、逆掩和滑脱等形式。
断裂构造:区域上土门镇主要的构造有油房沟—皇台断裂(F11)、唐藏—商南断裂(F12)和凤镇—山阳断裂(F13),其中唐藏—商南断裂(F12)在区内分布明显,也是银花河谷地貌的主要塑造着,河流流向和构造走向一致。
1、油房沟—皇台断裂(F11)
展布于北秦岭一带,为若于断裂组成的多期活动性断裂带,产状变化较大,除蟒岭一带外,倾角一般较陡。此断裂在元古代已有活动,晚古代至中生代反覆拉张,控制一系列断陷盆地的分布。白垩纪时在蟒岭一带发生逆掩作用,将宽坪群推复于三叠系之上,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
展布于北秦岭一带,为若于断裂组成的多期活动性断裂带,产状变化较大,除蟒岭一带外,倾角一般较陡。此断裂在元古代已有活动,晚古代至中生代反覆拉张,控制一系列断陷盆地的分布。白垩纪时在蟒岭一带发生逆掩作用,将宽坪群推复于三叠系之上,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
2、唐藏—商南断裂(F12)
展布于秦岭主峰之南,断裂频宽0.5—1公里,地表断面北倾,倾角60—80度,具多期活动特点,控制断陷盆地的分布,新生代仍有活动,表现为早第三纪小型断陷沿断裂发生并被之切割。
展布于秦岭主峰之南,断裂频宽0.5—1公里,地表断面北倾,倾角60—80度,具多期活动特点,控制断陷盆地的分布,新生代仍有活动,表现为早第三纪小型断陷沿断裂发生并被之切割。
3、凤镇—山阳断裂(F13)
展布于山阳和柞水县南,向西地面形迹不清,破碎频宽数十至数百米,断面倾向北,倾角60—80度,为逆断层,晚元古代有所活动,中生代控制断陷盆地分布,新生代有早第三纪断陷发生并被之切割。
展布于山阳和柞水县南,向西地面形迹不清,破碎频宽数十至数百米,断面倾向北,倾角60—80度,为逆断层,晚元古代有所活动,中生代控制断陷盆地分布,新生代有早第三纪断陷发生并被之切割。
地震
根据陕西省志地震志记录,陕南岩石圈厚度约为40~46公里。依据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中的“中国地壳视厚度图”反映出陕西省介于太行山陡坡带与龙门山陡坡带之间,陕北地壳变化平缓,关中一陕南地区由东部的35公里到西部加深至46公里,由大荔到安康为一扭曲斜坡。
近三千多年来,陕西省境内地震主要集中在渭河新生代断陷盆地内,秦巴山区地震零散,强度、频度均较低,陕北地区中强地震很少发生,而且从地震发生时间序列看,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同的特徵,这与三个地区内的活断层令布的规模、密度是相对应的。
影响土门镇地区地震的主要断裂带有蓝桥—古城断裂带和商县丹凤商南大断裂:
1、蓝桥—古城断裂带
又称为铁炉子断裂带。从蓝田辋川起经蓝桥、商县牧护关、铁炉子、韩峪川、大荆、洛南县景村、古城、三要后一直向东延入河南省境内,辋川以西没入渭河盆地的新生界鬆散沉积物之下,断裂带走向近东西方向,总体长约400公里,陕西境内长达130公里,断面多倾向北,倾角50~80度,断层破碎带、糜稜岩频宽达20~50米。
在陆地卫星影象镶嵌图上,平直的线性构造特徵突出,色调差异明显,几何形态独特,具有明显分枝複合特徵,控制了洛南盆地的中新生界沉积,在地貌上,表现为大断裂通过之处为负地形。
此断裂存在明显的分段性活动特徵,各段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洛南县景村以东段,以垂直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景村韩峪川段,垂直差异运动与水平左旋扭动兼有;韩峪川—辋川段,以左旋扭动为主:铁炉子至蓝桥段内南北向河流无例外地沿断裂带呈现同步S型转弯,表明断层两侧显示为左旋扭动,扭动错距数百米至一千米不等。
2、商县丹凤商南大断裂
由蓝田汤峪入秦岭经商县、丹凤、商南向南东进入湖北省内,走向为北西—南东向,陕西省境内长约180公里,断裂由一系列平行断层组成,控制了商县、丹凤盆地。切割了第三系地层,沿断裂带两侧有新生界构造变动,断裂在库峪口切割了第四系地层,在与秦岭山前大断裂交汇处,出露有蓝田汤峪温泉,沿断裂出露有基性、超基性岩。地质学家把它作为划分内陆古板块的分界线。沿此断裂带无强震记录。
陕西省志地震志土门镇所属商洛地区及周边现代地震记录:
1957年1月30日 16-26-04
震中:商县西(33.8°N,109.5°E)
震级:4 震中烈度:Ⅴ+
地震情况:震中区的商县西杨家斜区公所房子隔墙裂缝,屋瓦掉落,山墙震垮一角,山阳、柞水有震感。
注:据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调查结果,认为巨观震中位于商县东岳王庙、林岔河,杨斜一带。
1964年6月15日 17-04-55
震中:商南南(3:3.3°N,110.8°E)
震级:4
地震情况:湖北郧西县,睡在床上的人感到移动,窗玻璃发响,墙上落土;一房原有裂缝,地震后加宽一寸;天惠渠垮三处共约2500立方米。
《陕西地震目录》1973
注:《长办三峡台网地震目录》定此震中为湖北郧西城县何家井东(33.11′N,110.39′E)。
1967年4月29日 11-17-02
震中:郃阳(35°10′N,110°22′E)
震级:2.3
1967年8月20日 07-31-39
震中:南郑西南(32°42′N,106°48′E)
震级:4.8 震中烈度:Ⅵ
地震情况:南郑房屋有落瓦者,岑镇有几间房屋被震倒,河水摇晃,山石震落很多。汉中、西乡等地有感。至8月23日共记到23次余震,大多为0.5级以下。
注:巨观震中:(32°55′N,106°44′E)在南郑钢厂、大河坝一带。
1967年8月21日 11-25-46
震中:南郑西(33°00′N,106°48′E)
震级:2.5
1969年12月15日 06-46-23
震中:宁陕(33°24′N,108°32′E)
震级:2.0
1970年5月14日 19-18-12
震中:勉县(33°00′N,106°40′E)
震级:2.0
1970年5月25日 09-25-09
震中:安康(32°50′N,109°04′E)
震级:2.1
1970年12月30日 06-24-26
震中:略阳(33°21′N,106°24′E)
震级:2.1
1971年3月15日 19-56-29
震中:大荔(34°45′N,110°10′E)
震级:2.0
1971年3月24日 15-45-28
震中:镇坪(31°44′N,109°16′E)
震级:2.2
1971年5月31日 18-58-00
震中:镇坪(31°48′N,109°12′E)
震级:3.1
1972年8月30日 22-58-26
震中:凤翔(34°37′N,107°16′E)
震级:2.4
地震情况:有感範围包括于阳县城关、文家坡、南寨、黄里及凤翔县柳林镇,有感区普遍先听到声音,人感觉摇晃,窗纸发响,电灯摇动,窑顶落土,个别人头晕;文家玻房屋出现裂缝。
1972年10月12日 28-18-09
震中:陇县(34°51′N,106°43′E)
震级:2.2
1973年2月14日 08-28-58
震中:陇县(34°39′N,106°57′E)
震级:3.0 震中烈度:Ⅳ+
地震情况:有感範围北至甘肃崇信县赤城,南至柳大村,西至侯家寺,东至火烧寨,等震线形状呈椭圆形,长轴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先听到地声如吼,如载重车驰过,门窗作响,然后感到地动,顶棚落土,悬挂物摇摆,瓶子晃动,小器物移位,大多数人从梦中惊醒,部分人惊逃户外,震后狗叫,鸟飞出窝,赵家塬饲养室大梁折断(原已朽裂),不坚固的墙壁原有裂缝加宽。
陕西省地震队《1973年2月14日陕西陇县有感地震考查报告》
1973年8月10日 12-40-10
震中:韩城(35°24′N,119°17′E)
震级:2.7
1973年8月20日 20-07-22
震中:韩城(35°20′N,110°23′E)
震级:2.2
1973年11月22日 01-56-03
震中:石泉(33°07′N,108°20′E)
震级:2.3
1973年12月2日 11-09-29
震中:大荔(35°00′N,110°06′E)
震级:2.4
1974年4月27日 15-08-46
震中:韩城(35°24′N,110°31′E)
震级:2.2
1974年5月31日 16-23-23
震中:陇县(34°55′N,106°57′E)
震级:3.7
地震情况:陇县全县有感。
1974年7月16日 11-35-18
震中:旬阳(33°08′N,109°02′E)
震级:2.2
1974年7月21日 13-26-52
震中:合阳(35°21′N,110°21′E)
震级:2.0
1974年12月13日 20-19-11
震中:宁陕(33°24′N,108°1 4′E)
震级:2.3
1976年10月13日 09-21-26
震中:石泉(33°04′N,108°0 9′E)
震级:2.6
1977年6月17日 05-48-57
震中:镇安(33°27′N,109°11′E)
震级:2.2
1977年8月19日 12-30-22
震中:岚皋(32°19′N,108°18′E)
震级:2.0
1977年8月23日 04-05-32
震中;西安北郊(34°25′N,108°53′E)
震级:2.9
地震情况:西安、高陵、鹹阳、泾阳、临潼等地有感。
1977年9月5日 02-24-27
震中:西安北郊(34°24′N,108°59′E)
震级:2.2
地震情况:西安有感。
1978年2月11日 08-11-21
震中:石泉长水(32°48′N,108°08′E)
震级:4.2 震中烈度:Ⅴ
地震情况:极震区呈椭圆形,展布在西乡县之茶镇,汉阴县之汉阳、旋涡,紫阳县之元汉城、双安,石泉之长水一带,长轴方向为北西向,人普遍有感,有声如闷雷、如放炮,间有惊醒而逃出屋者,门窗、屋架、顶棚作响掉土,房上落瓦,夯土墙偶见细小裂缝,旧房倒塌一间,室内器皿摆动作响。
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前一天,汉阴县之风江山坡上牛群乱叫、野鸡惊飞,晚间牛不进圈,紫阳县汉城中学一水井深11米,震前的1977年冬季以来,水位下降,至1978年2月5日井水几乎乾涸,震后水位回升。
陕西省地震局《关于石泉4.2级地震的考查报告》,油印稿
1978年3月11日 23-19-04
震中:临潼(34°35′N,109°13′E)
震级:2.3
1978年3月27日 09-50-05
震中:临潼(34°33′N,109°10′E)
震级:2.1
1978年6月27日 08-52-10
震中:陇县(34°59′N,107°04′E)
震级:2.0
1978年11月8日 07-39-57
震中:石泉(32°59′N,108°06′E)
震级:2.0
1980年1月7日 03-14-08
震中:丹凤(33°40′N,110°26′E)
震级:2.3
1981年4月20日 17-19-11
震中:商南(33°18′N,110°52′E)
震级:2.1
1981年9月19日 08-55-55
震中:勉县(33°01′N,106°43′E)
震级:2.0
1981年12月11日 12-50-80
震中:勉县(33°03′N,106°32′E)
震级:2.0
1982年8月11日 18-42-57
震中:山阳宴马(33°15′N,110°21′E)
震级:4.5 震中烈度:Ⅵ+
地震情况:Ⅵ度区为椭圆形,长轴为北东走向。震中区人有被上抛的感觉,地声轰轰,行人感到地如浪滚,震后半小时仍可见五里河上白色烟雾翻腾。
五里河岸陡峭的石灰岩山体崩裂,崩塌堆积物约27万立方米,最大崩塌块体可达5000立方米,崩塌物阻塞河道,河床开裂使数百米距离内的河水漏尽。在崩塌处西北约500米的黄家沟里,多处房屋损坏,屋檐檩头脱卯,墙体塌落裂缝,房顶掉瓦,墙与房架脱离,屋顶烟囱倒塌。
主震发生后余震较少。
陕西省地震局《一九八二年山阳4.5级地震》
1982年4月18日 22-37-47
震中:山阳余震
震级:2.7
1984年10月26日 14-35-41
震中:白河(33°07′N,109°50′E)
震级:2.2
1985年9月14日 12-08-03
震中:旬阳(33°04′N,109°46′E)
震级:2.9
地震情况,山阳县漫川一带有感。
1986年6月22日 15-57-54
震中:旬阳(33°05′N,109°27′E)
震级:2.2
旅游资源
土门镇位于丹凤县和山阳县的交汇地段,自身旅游资源丰富,距离周围景区距离不远,交通便利,旅游业发达。
土门镇景区(免费)
1、古庙遗址,土门国小北侧。
2、土门黄土洞,位于土门村下河。
3、金钟山,位于土门镇哑子,银花河畔,可攀登,四季皆宜。素有“银水撞金钟,鸡鸣闻三县”之说。
4、龙王庙河寺庙,位于龙王庙河河口。
5、娘娘庙,位于土门村河南组山上。
6、高滩岩洞。
桃花谷
丹凤桃花谷景区位于丹凤县竹林关镇,竹林关桃花谷由科技园、生态园和农业园组成。该示範园建设是按照原生态理念,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和谐,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平台,打造集综合治理、产业开发、科研示範、监测研究、成果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园。
凤冠山自然景区
凤冠山自然风景区,位于丹凤县城北。景区範围西至龙驹寨镇傅家塬丹凤县凤冠山自然风景区,东至丹庾路,南至铁路线,北至凤冠主峰,面积1.3km2。景区内冠山似雄鸡昂首欲鸣,海拔近千米,冠山奇洞隽秀,在千仞岩壁上十二洞分层排列:分别是陈半仙洞、百神洞、佛爷洞、三官洞、玉皇洞、阎王洞、菩萨洞、关公洞、紫阳洞、娘娘洞、赵老爷洞、山寨主洞。诸洞大小型制各异,或单室或前后两室。其最大者深二丈,高宽各一丈。洞顶有线刻“八卦”或“十二生肖”藻井,洞内有神台、供桌、壁画。洞口原有砖式门额,花脊飞檐,凤冠山自然及人文景观,虽经岁月剥蚀,但仍保留着雄奇挺秀的自然风貌。冠山自然风景区具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宗教祭祀、观光种植、休闲娱乐七大功能区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二郎庙
二郎庙位于丹凤县城以西15公里,棣花镇贾塬村,棣花曾有“昙花胜地”之称,是“商州十观”之一,唐为棣花驿。元稹、白居易等诗人多次吟诗赋词于此地。二郎庙修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二郎庙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长10米,宽8米,高7米,庙顶为歇山转角式,顶部有五脊四坡,用五彩琉璃瓦覆面。正脊呈现的叫“鱼龙变化”,中间是二龙戏珠和昙花,下面是八仙法器,沿这面坡垂直而下的两个拱叫垂脊,下沿是两个龙头,四面向上略翘的叫仰脊,那些较小的塑像是秦琼、敬德和飞禽走兽,廊檐斗拱呈矛头型。
商山森林公园
位于丹凤县城西南9公里、商镇南1.5公里的商山,地处流岭中段,丹江河南畔。森林公园範围包括:商山村、保定村和万湾村,北临丹江,南至八里石,东自西淹岭,西达万坪。东西长约8.4公里,南北宽约4.35公里,森林公园总面积1415公顷。森林公园属华力西褶皱带流岭槽断裂带,中山地貌,商山海拔860米,虎山海拔910米。公园内的“商山雪霁”为“商州八景之一”。园内植物种类达1200余种,被列入国家Ⅰ、Ⅱ级保护的植物有商芝、银杏、榧类、鹅掌楸、红棒等,商芝、商山参为商山特有。园内有野生动物200余种,被列为国家Ⅰ、Ⅱ级的保护动物有:豹、白鹳、金雕、水獭、大天鹅、狍、豪猪、红腹锦鸡、灰喜鹊、白鹭等。
丰阳塔
丰阳塔位于山阳县城西北隅的苍龙山之首,始建于唐朝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丰阳塔高21米,底围15.26米,外形6棱,呈橄榄状,腹部空心,为密檐式,下层最高,以上各层间距较短,各层有不同的砖砌图饰,或为禽兽,或为花卉,传神生动。层底有拱门,其余层相间有券门。全塔以红泥烧砖垒成,工艺独特。丰阳塔雄居县河与州河之交汇处,隔水与云台山、翠屏山、莲花山相望,登塔可览古城山阳全貌,20千米的丰阳景物尽收眼底,素有“塔乃丰阳图画”之称。史载“彼时置丰阳县,始有丰阳塔,县之徽兆也”,这是山阳县最早的古建筑物,也是商洛市比较完整的古塔之一,已列入《陕西名胜古蹟》和《陕西省重点文物分布图》。
天竺山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位于山阳县城东南部的鹘岭以南,郧岭以北,距县城30千米。天竺山森林公园属国营天竺山林场辖区,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25千米,公园面积1058公顷,森林覆盖率88%。山峰最低海拔1255米,最高海拔2074.4米。山有七峰相对,主峰有北峰大顶山、东峰铁钟坪、南峰虹池梁、西峰松树荡。自汉以来,天竺山就是道教活动的中心,历代建筑古寺庙10余处。天竺山古建筑群对研究道教的历史和汉、唐的塑造艺术有重要价值。
月亮洞
山阳月亮洞,在山阳县合河乡,距县城45千米。整个风景区位于金钱河、花水河相汇下游3公里的大峡谷山麓。总面积为30平方公里,自然景观以雄、险、奇、幽、秀之誉声名遐迩。月亮洞风景区位于楚头秦尾,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化。历史流传的山阳“八景”中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花相汇”都位于月亮洞风景区的金钱河谷中。
楚长城·石燕寨
楚长城遗址,位于金丝峡景区无极山北梁的石燕寨,是商南县申报的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燕寨上残存有一个缯关(南天门),石块筑城墙遗址200余米。据史志记载,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楚国为防止他国入侵时建的,以石块垒砌为主,部分关口为青砖砌成,属于楚长城遗址,清末对城墙进行加固修缮。
阳城驿
阳城驿是秦东南干道,是商于古道东出陕西的最后一个着名驿站。唐末改名为富水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地址在312国道上的陕西商南县东11公里的富水镇。
层峰驿
层峰驿,古驿站名,在今陕西省商南县皂角铺。韩愈《题层峰驿梁》诗序云:“去岁贬潮州刺史, 乘驿赴任。 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 ”商于古道又称为武关道和商山道等,是陕西东南部的重要门户,被誉为“秦楚咽喉”, 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而位于商南县城西的层峰驿是商于古道一重要驿站。
文昌宫
有一座九脊歇山式古建筑,檐牙斗拱、朱柱画梁,甚是巍峨。楼前有两排厢房,东西襟衬;楼后有一高大古柏,四季常青。这就是清代建筑的“文昌宫”的大殿,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三楹,高三十米,宽二十米,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体。中间有四根明柱,前后墙壁各有圆形大窗四扇,扇面雕镂着不同的故事图案,刻工精细,形象逼真。殿内西北角,设有登楼扶梯,楼上前壁全部镶以格扇大窗,宽敞明亮。楼顶梁木构架,彩绘花卉、人物图案,虽时经一百多年,仍清晰可赏,殿顶採用传统宫殿式结构——九脊歇山式顶。
青山书院
青山书院,发源于北宋,因理学大儒邵雍(字尧夫)来商访好友赵郎中期间,留恋青山文碧峰层峦叠嶂的自然美景。于是,就在来到文碧峰下落居,以小院创立了“青山书院”,讲学释道,三省八县的学子纷至沓来求学,开商南一时文化盛况。
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金丝大峡谷总长度20.5公里,纵深10多公里,有白龙峡、黑龙峡、青龙峡和石燕寨四大景区一百多个景点,最深处至今还无法到达,景区内南北植物汇区,既有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又有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树种,被誉为“峡谷奇观,生态王国”。公园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中国王牌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範区、生态中国贡献奖等二十多项殊荣。
闯王寨泉茗生态观光园
闯王寨泉茗生态观光园,即闯王寨风景区,国家AAA级景区,是依託商南茶产业而发展起来的观光旅游项目,与历史文化景点闯王大寨,即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此养兵蓄锐、娶妻生子的佳话而打造的人文旅游景观结合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大型综合景区。景区位于富水镇茶坊村及王家楼村,距县城6.6公里,这里有商南第一块茶园和第一座制茶车间,茶坊在历史上还是商于古道上一个重要的商品贸易地阳城驿。
金丝峡丹江漂流
金丝峡漂流,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商南县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紧邻沪陕高速金丝峡出口,距西安180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漂越八道河湾,河道全长12公里。景区分水上漂流区、拓展娱乐区和游客服务区三部分,常设旅游项目涉及集体探险、观光、户外运动、餐饮住宿及娱乐等内容。该景区2002年建成运营,2010年迁建上下码头,重新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
任家沟旅游度假园
任家沟旅游度假园位于城南2公里的城关镇任家沟村,是商南县依託新农村建设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明星村,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範点和陕西省乡村旅游示範村,2013年入选农业部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名单。建成的休闲垂钓、花圃园林、茶事体验、民俗展示等项目,已经成为县城周边一道亮丽的风景,都市人一处绝佳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上苍坊旅游风景区
上苍坊景区位于商南县城西15公里的试马镇荆家河村,景区总面积27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双驼戏水、三龟盘溪、神鵰望溪、鸳鸯戏水、上苍古寨等30余处景观。
玉皇山省级森林公园
位于商南县西北部,西北与本省丹凤县和河南卢氏县交界,是秦岭山脉中的蟒岭和流岭的东延余脉,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1.2万亩,其中原始森林面积7.47万亩,有玉皇山、曹营、双尖三大景区50多个景点,主峰玉皇山海拔2075.9米,是县境内最高峰。公园内有各类植物1669种,野生动物140多种,特别是金钱豹、娃娃鱼等珍稀动物在景区内时有出现。玉皇山省级森林公园是以高山奇峰为主体、以原始森林为特色、以瀑布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区,可观林海、云涛、绝壁、高山胜景,主要有狮子崖、千层崖、罗汉崖、石门山、大石峡、老君椅、鹦鹉石、情侣石、神女峰、天柱峰、玉女瀑布等50多处景观。

民俗习惯
春节社火
表演的节目有舞狮子,耍长龙,弄棍棒。更多的演员则脚踩高跷,扮成神话故事、经典戏曲中的人物,首尾相衔,围着“舞台”,随着鼓点的节拍,乐器的韵律,边唱边扭,边扭边唱。
神族会
家族活动,会上展示祖先的绘画和族谱,聚集族人,祭拜祖先。
社会发展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按照“党建工作树形象,教育、卫生、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创佳绩,经济建设上台阶,社会治安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勤政务实,一任接着一任乾,使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调农业结构,兴药材产业,建药材大镇”的农业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畜牧业有所发展,目前主要以发展肉牛、生猪、肉鸡为主,依託大户示範带动,先后组建了肉牛、肉鸡等专业合作社6个,先后建起了5个千头养猪场及肉鸡大棚37个,发展50只以上养羊大户18户,种植以天南星、黄姜为主中药材2800亩,栽植树型金银花800亩,种植无公害魔芋1200亩,栽植优质核桃1000亩、山茱萸3200亩,随着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农产品资源丰富,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特色产品有纯天然无公害蔬菜、香椿、魔芋、核桃、板栗、香菇、山茱萸等,质量好,品质优,远销全国各地,在全县乃至全省都享有一定的盛名。
矿产资源正逐步形成规模,主要有钒矿和铜矿。其中,钒矿已经开採多年,铜矿正在实施探矿。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抓住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争取资金,架起了126延米土门银花河大桥,结束了晴通雨阻过河难的历史。开发土门大桥引线“丁”字型商贸街218米,路灯、绿化一步到位,建成商贸区,活跃了镇域经济。
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显着改观,先后修通了10个村的公路,硬化了8条通村公路,新建银花河大桥2座,实现了村村组组通公路目标。发动民众打水窑780眼,修蓄水池190个,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争取电信部门投资,安装程控电话交换机,建成基站通,加快了信息的传递。
流域治理成效显着,生态环境得到最佳化。从1999年起先后发动民众开展了神其沟、八十河、龙 王庙河、七星沟四条流域治理,为当地山变绿、水变青、人变富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投资前景
1、旅游,产业空缺,发展空间巨大。可发展登山、採摘水果、狩猎、住宿和农家乐等农村旅游产业。
2、林业,土门镇林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可发展林木产业,投资空间巨大。
3、农业养殖,养鸡、养鸭和养羊等农业产业目前规模均较小,发展空间巨大。
4、渔业,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均较好,水文条件极佳,产业空缺,发展空间巨大。
5、特种养殖业,产业空缺,发展空间巨大。
拓展
银花河
银花河,长江支流汉江支流丹江的支流,因通过陕西省山阳县银花镇而得此名。全长80公里(一说89公里),流域面积711平方公,总流域面积1045平方公里,发源于鹘岭东侧(西沟天竺山),东西流向,流经是山阳县、丹凤县,于丹凤县竹林关龙嘴子注入丹江。主要支流有:芦园沟、银洞沟、栋青沟、峪沟、古路河、商路河、龙王庙河、神旗沟河、南丈沟河、石槽沟河等。在山阳县境内,东西流向,接纳流岭西南与鹘岭西北之水,流经高坝店、中村、银花等乡镇,至丹凤县。境内河长40公里,流域面积599平方公里。在丹凤县境内,西自山阳县姚沟口东流入境,经土门、龙王庙河、古路河、张塬、竹林关5个乡,于竹林关龙嘴子注入丹江。境内干流长16.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64.1平方公里。
两岸地势平缓,北岸比较开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为县内富饶之地。河谷宽阔,土地肥沃,居民集中,灌溉便利。其支流均为大沟小溪,有名者共209条,呈羽毛状分布,为不对称水系。鹘岭北坡的支流短,水流急,水能蕴藏量大;流岭南坡的支流长,潜流量多,常流量小,资源不易开发。山阳县境,河宽40~60米,河水流速每秒0.56米,流量每秒0.65立方米,落差170米,水力藏量5550瓩。丹凤县境,银花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83亿立方米。年径流0.9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4.4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970立方米/秒(1987年),最小流量0.658立方米/秒(1978年),输沙模数为342吨/年平方公里。平均年悬移质15.87万吨,推移质21.92万吨。
山阳县境内的银花河流域,有10公里以上的大沟7条,其自上而下分别是:
芦园沟。源出申家垤西北,至过风楼乡入银花河,长29公里,落差400米,水能蕴藏量798瓩,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沟谷较宽,两岸多平地。
银洞沟。源出申家垤东北,至过风楼井冈入芦园沟,长15公里,流域面积19平方公里,落差720米,沟谷较狭,日照时间短。
栋青沟。源出高坝乡栋青村,长12公里,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落差520米,沟谷曲度小,宽狭相仿,土地连片集中,土壤多沙,盛产豆类
峪沟。源出马鹿坪北,经两岭至洛峪街入银花河。长26公里,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落差500米,水力藏量2464瓩。上游为片页岩,河水多渗入地下,至下游渗出,流量渐大。
捷峪沟,源出洪河寺北,至中村土桥入银花河。长22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落差552米,上段谷狭,下段渐宽,沟岸耕地均为砂土,喜涝怕旱。
寺北沟。源出丹凤县毛里冈乡寺北沟堖,流经上店子入银花河。境内流长12公里,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落差550米,上段为季节性河流,下段地势宽平,土地肥沃。
响当河,源于鹘岭东北的大岭山麓,于湘子店入银花河,长10公里,落差580米,水力藏量530瓩。流经之地多为林区,水源涵养好,四季清泉淙淙,应山有声。
丹凤县境内注入银花河的支流有古路河、商路河、龙王庙河、神旗沟河、南丈沟河、石槽沟河等。
贾平凹小说《土门》
贾平凹小说《土门》,围绕乡村与城市的争斗展开,讲述了一个村庄城市化的过程。
它是贾平凹长篇小说中最薄的一本,也是最有特色的一本。小说脱离了作者一贯的都市、嚮往乡村的情绪,理智地对城市当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乡村的保守心态进行了双重批判。
作家简介: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着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蹤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地图信息
地址:商洛市丹凤县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