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米卡”空空飞弹

(2020-03-07 18:09:12) 百科综合
“米卡”空空飞弹

“米卡”空空飞弹

“米卡”(MICA)系“拦截与空战飞弹”(Missile d'Interception et de Combat Aerien),是马特拉公司80年代自行研製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四代空空飞弹,以取代“马特拉”超530F/D中距拦射飞弹和R550“魔术”2近距格斗飞弹。早在1979年马特拉公司研製成功“马特拉”超530D并改进发展“魔术”R550空空飞弹时,法国国防部开始考虑发展一种能用于90年代和以后的空空飞弹,以对付先进的高机动战斗机、直升机和巡航飞弹。

这种飞弹设计时已考虑既可超视距发射也可进行格斗,1997年服役。採用複合制导,即先用指令控制弹道,靠近目标15千米时或在更近距离上改用弹上雷达跟蹤目标,抗干扰能力强。

“米卡”空空飞弹是法国媲美于美国先进中距空空飞弹(AMRAAM)的型号,在精确性和可控性方面受到很高的好评。该型飞弹已被法国达索公司“阵风”战斗机选用。主动搜寻雷达和远红外寻的结合的改进系统,具有独一无二的锁定中、近距目标予以截击的功能。“米卡”飞弹的性能足以对美国先进中程空空飞弹构成竞争威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米卡”空空飞弹
  • 研製时间:1979年
  • 服役时间:1997年
  • 国家:法国

主要性能

制导方式:雷达制导, 主动 / 红外线被动寻的
重量:243 磅
长度10 英尺
射程:28 英里
速度:4 马赫
推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研製背景

由于长期以来与欧洲各国不尽相同的国防指导方针,法国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海陆空三军主战装备基本自给,即使在冷战高峰美式装备泛滥欧洲时,法国也不为所动。20世纪末,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法国国防工业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繫开始加强,联合研製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武器生产的主流。“米卡”飞弹从独立研製到合作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过程。
“米卡”空空飞弹堪称法国飞弹科技的招牌,它不仅是法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力装备,还随着幻影-2000战斗机出口到阿联、希腊和中国台湾。“米卡”以其独特的设计思想、优良的性能成为各国现役第四代空空飞弹中的佼佼者。
“米卡”空空飞弹的全称为“‘米卡‘拦截与格斗飞弹”(Missiled‘InterceptiodeCombatAerien),从它独特的名字就可看出它的多用途特徵。1979年,法国着名的飞弹生产商玛特拉公司研製成功超玛特拉-530D并改进发展R-550魔术近距空空飞弹时,法国国防部希望发展一种能适应90年代和乃至21世纪初空战环境的空空飞弹。同时,出于节省国防预算,减轻后勤供应负担的考虑,法国国防部希望能得到一种兼顾中距拦截和近距格斗的飞弹。玛特拉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技术论证,确定了可更换的模组化导引头、推力矢量控制等基本技术特徵。为“米卡”飞弹研製了两种导引头——主动雷达型和被动红外成像型,其中前者用于中距拦截,而后者用于近距格斗,通过两种导引头的更换即可使同一空中平台兼具中距拦射和近距格斗能力。1981年底,“米卡”拦截与空战飞弹的研製工作正式铺开,几乎与此同时,法国国防部正式宣布退出根据1980年美、英、德、法四国签订的新型空空飞弹系列谅解备忘录实施的联合研製计画。
玛特拉公司的研製计画进展的相当顺利,1982年10月在法国西南部的朗德试验中心首次进行了推力矢量喷气偏转控制系统地面试验,1983年10月进行飞弹无制导地面试射,1985年初便完成了可行性验证,进入工程发展阶段。1987年5月,法国国防部批准全面工程研製并与玛特拉公司签订了价值3.27亿美元的採购契约。1989年1月,在朗德试验中心首次进行了主动雷达型样弹地面试射并成功命中CT-20靶机,1990年春开始用幻影-2000战斗机进行载飞和试射,到1992年1月共进行20多次地面和空中试射。1992年1月9日,幻影-2000战斗机上搭载“米卡”主动雷达型首次进行中距拦射获得成功。与此同时,“米卡”红外製导型的研製也进入关键阶段,同年底,“米卡”红外製导型开始进行地面试验,1994年幻影-2000战斗机开始搭载“米卡”红外製导型进行空中试验。1995年,“米卡”红外製导型空中试射成功。1997年,“米卡”红外製导型弹通过定型。
“米卡”空空飞弹的雷达型和红外型分别于1996和2000年开始大批量生产,法国空/海军总共订购3000枚,两种型号各1500枚。此外,中国台湾空军订购400枚装备法制幻影-2000-5战斗机,中东的卡达也订购了“米卡”主动雷达制导型。截止2003年,“米卡”飞弹的出口数量已经突破3000枚。

性能特点

该弹的主要特点是,首次将中距拦射与近距格斗双重任务集于一身,而不是像俄罗斯的空空飞弹那样在同一近距或中距飞弹系列中,採用可互换使用的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导引头,因此进一步扩大了该飞弹的战术使用範围。在近距格斗时,可以採用主动雷达型并在发射前锁定目标,也可以採用红外成像型在发射前或发射后锁定目标,从而获得发射后不管能力。在中距拦射时,採用主动雷达型,其制导体制为初段惯性制导、中段载机指令修正、末段主动雷达制导,与机载边跟蹤/边扫描雷达配合,可以同时攻击6~8个目标。
末制导雷达为J波段(10~20GHz)PD雷达,代号为AD4A,由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GEC-马可尼公司联合研製。红外成像导引头由法国SAT公司研製,採用双频段机电扫瞄方案和完善的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较远的作用距离和较好的抗干扰能力,离轴发射角达到±90°。该弹採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沿弹体配置带矩形边条翼的长弹翼和尾舵,火箭发动机喷口内装有4片偏转舵,与气动力控制舵面相结合,使飞弹获得

飞弹优势

根据制导方式的不同,“米卡”飞弹分为两种型号——“米卡”主动雷达制导型(“米卡”RF)和被动红外製导型(“米卡”IR)。两者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头部整流罩形状,“米卡”RF型装有尖锐的陶瓷製雷达天线罩,“米卡”IR的则是钝头的玻璃整流罩。“米卡”主动雷达制导型在1996年开始生产,而红外製导型在2000年才投产。两种导引头都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米卡”RF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採用了由泰利斯公司和阿莱尼亚-马可尼公司(以生产电子设备而闻名的义大利公司)联合研製的AD-4AJ波段脉冲都卜勒雷达,工作频率为10-20GHz。其制导体制为惯性制导、中段载机指令修正、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可以同时攻击6-8个目标。“米卡”RF型的导引头作用距离据外界估计为15公里左右,在这之前,“米卡”需要靠弹上的惯性陀螺和载机的无线电信号修正。因此,玛特拉公司宣传的“发射后不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与目标距离小于15公里时,“米卡”飞弹才可以实现完全的“发射后不管”。而AD-4A导引头的15公里作用距离在世界各国中距拦截飞弹里也只能算是中等。值得注意的是,担负着欧洲好几个国家海军舰队区域防空任务的紫苑-15/30飞弹也採用了同样的导引头。
“米卡”IR的被动红外导引头是由法国SAT公司研製的双频段红外成像导引头,採用双频段机电扫瞄方案和完善的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较远的作用距离和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垂直发射“米卡”近程防空系统
2000年7月,法国宇航-玛特拉公司(“米卡”空空飞弹的製造商)、西班牙航空製造公司(CASA)和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航宇公司(DASA)合併,组成欧洲航空防务和空间公司(EADS)公司。“米卡”飞弹也就转归EADS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欧洲飞弹集团(MBDA)门下。随后,MBDA接手了“米卡”飞弹的后续发展工作。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航空展上,MBDA首次公开展示了他们新研製的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系统(VLMicaAirDefenceSystem)。MBDA公司的市场销售经理当时称,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系统已经在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地面试验,将在3年内完成研製。根据MBDA公司的研究,6年内,垂直发射型“米卡”飞弹能赢得10亿美元的销售市场。2001年,在法国朗德试验中心,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进行了首次地面发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
MBDA公司认为,自90年代中期以来,空中威胁日渐增加,突出表现在空军饱和攻击能力的强化上。只要协调的好,在同一空域内大量不同类型的空中平台(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巡航飞弹和无人机)可以从不同高度、不同方向同时临空。而且这些空中平台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普遍减小,尤其是各种精确制导炸弹、无人机和巡航飞弹更是成为地面防空系统的噩梦。地面防空系统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战场情况、传统的和新显现出来的威胁就必须具备以下性能:1.同时接战多个目标的能力;2.强大的电子战和抗干扰能力;3.发射、控制、探测系统分散部署能力;4.无射界死角。而且,它还应具备较低的全寿命费用以适应全球防务经费缩减的趋势;训练、使用和维护都相对简单化,降低对后勤供应系统的依赖,操纵人员也应减少。这些要求是传统地面防空飞弹系统难以达到的,尤其是让它们对付低可探测目标更显得力不从心。
基于以上判断,MBDA公司认为在未来十年内将会有一批地空飞弹系统因不适应战争的需要而退出现役。而MBDA公司选中“米卡”作为改进和重点推出的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中远程防空飞弹技术难度较大,开发风险高,而且美国的爱国者PAC-3以及俄罗斯的S-300/400系列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相对而言,近程防空飞弹技术难度低,而在未来数年内一批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的系统将会被淘汰,这将会给市场留下空洞。
从这些原因出发,MBDA选中技术先进的“米卡”空空飞弹作为改进对象,融合了垂直发射、分散部署、模组化结构等概念,推出了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系统。而野心勃勃的MBDA还将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系统分成了陆基和海基两种变型,试图从陆到海,一网打尽。垂直发射是新“米卡”飞弹最大的卖点,MBDA公司此前已开发了英国海军装备的海狼防空飞弹垂直发射系统(具体研製工作由英国BAe系统公司承担),此番移植可谓轻车熟路。
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系统的地空型是一个开放式、分散部署的模组集合体,每个作战单元(MBDA公司称之为战术行动中心,TOC)包括以下模组:1.4个飞弹发射模组以5吨卡车为底盘(该底盘还是法国陆军恺撒自行榴弹炮的底盘),装有4联装标準发射箱,乘员2人。平时,发射箱水平放置于底盘上,发射準备时通过液压系统完成起竖工作;2.雷达探测模组一座安装在汽车底盘上的三坐标雷达,最大跟蹤距离50公里,最大探测高度9000米,装有自动敌我识别系统;3.战术指挥中心对发射和探测模组实施遥控指挥,执行威胁分析、目标分配、系统监控等任务。由于採用分散式的系统布局,探测模组、发射模组和战术指挥中心都是各自独立的,不会因为某个模组被击毁而使整个作战单元瘫痪。保证了整个系统较高的战场生存机率。与此同时,MBDA公司在新“米卡”系统内引入了网路化作战的理念,强化了车际间、作战单元间的数字通讯体系,感测器(雷达、红外探测器)得到的数据可以在作战单元内部乃至不同单元间自由流动。这样一来,整个防空网内部结构就不再是分层的树形,而是一个网路,每个模组都变成了网路内的一个节点,打掉一个节点可能会削弱整个网路的作战能力,但绝不会出现传统指挥结构里打掉一环就全面瘫痪的结果。这种作战能力的代差尤其体现在探测/指挥模组在战斗中被击毁的时候,传统作战架构遇到这种情况时必然会有作战单元瘫痪,而在网路式作战结构里,即使某个探测/指挥模组被击毁,发射单元仍然可以从网路内获得分享信息,保持作战能力。
地空型“米卡”发射的飞弹基本与“米卡”空空型相同。也具备被动红外、主动雷达两种制导模式和推力矢量控制能力。可对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空地飞弹实施全方位攻击。系统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可全天候作战,可同时拦截多个目标。垂直发射型“米卡”飞弹的最大速度超过3马赫,最大射高为9000米,最大射程10-12公里(这比“米卡”空空型要小了很多)。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系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其爆发射速时可在12秒内发射8枚飞弹,而平均发射间隔为2秒。
如果说地空型“米卡”飞弹系统突出了垂直发射、网路化作战的特点,那幺舰空型“米卡”飞弹就充分体现了MBDA公司在成本计算和揣摩潜在客户心理上的能力。
舰空型“米卡”飞弹的基本作战性能与地空型没有区别。它的侧重点在于与现有平台及作战系统的有机整和上。由于舰空型“米卡”也是模组化的垂直发射单元,因此其数量可以任意增减以适应不同吨位的平台,而且可以整体加装在甲板或舰艇的上层建筑上。MBDA公司声称:加装垂直发射的舰空型“米卡”飞弹系统不会破坏舰船原有的整体隐身能力,并且能与舰上现成的感测器系统有效整合,无须为“米卡”设计专门的火控系统,甚至无须设计专门的控制台。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舰空型“米卡”的改装费用,对许多经费有限而有急切希望提升舰艇点防空能力的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垂直发射型“米卡”飞弹的评估
MBDA公司将一种射程50公里的空空飞弹改进为射程10公里的近程防空飞弹一举消除了空空型“米卡”两头兼顾但两头都没兼顾好的弱点。而且在防空飞弹系统中首次出现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两种制导模式混装,极大的拓展了其战术运用,也使防空系统在强电子干扰的作战环境里有了更多的应对之策。
从商业角度讲,MBDA公司开发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飞弹系统是非常成功的,首先由于使用大量成熟技术、部件,研製风险接近于零;其次由于垂直发射型“米卡”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飞弹、轮式车底盘和垂直发射系统都已经批量生产,因此固定成本低,加上低研製费用,垂直发射型“米卡”的售价应该比较有优势。这一点在当前各国紧缩国防预算的背景下对销售业绩有很大影响;由于“米卡”空空型飞弹已经卖出了数千枚,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用户群,而且空空型“米卡”的成功出口使国际市场上的买家对“米卡”的性能、售后服务都比较有底,垂直发射型“米卡”完全可以搭个顺风车。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