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上海大学

(2019-11-18 03:23:43) 百科综合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範基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11计画”、“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1922年10月23日,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华东师範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上海大学。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併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2018年,上海大学在QS世界大学建校50年以下150强排名中列中国大陆第1名;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中国大陆第16名;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中国大陆第34名。

截至2018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有宝山校区(校本部)、延长校区、嘉定校区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设有26个学院、1个学部(筹)和2个校管系;开设82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3022人;有研究生16954人,全日制本科生20448人,专科生37人,预科生55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一级学科未覆盖)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一级学科未覆盖)
  • 主管部门:上海市
  • 学校官网:http://www.shu.edu.cn
  • 中文名:上海大学
  • 外文名:Shanghai University
  • 简称:上大(SHU)
  • 创办时间:1994年5月27日(前身始建于1958年) 
  • 类型:综合
  • 属性:211工程
    省部共建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 
    111计画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画
    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联盟
  • 现任领导:校长兼党委书记:金东寒 
  • 专职院士:6人
  • 本科专业:82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
  • 院系设定:上海美术学院、上海电影学院、文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等 
  • 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校歌:《上海大学校歌》 
  • 校庆日:5月27日
  • 地址:宝山校区: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延长校区: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
    嘉定校区: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
  • 院校代码:10280 
  •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项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6项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09年度)
  • 知名校友:杨雄里,孙晋良,林国强,王生洪,郭本瑜,谢宇,乾勇,尹弘,陈逸飞等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3人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1922年3月18日,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範学校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学校的创办者是校长王理堂、校务长陈绩武、会计汤石菴,他们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设立了国文、英文、美术三科及附中,招收了以皖籍为主的160余名学生。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师因王理堂、汤石庵、陈绩武等藉学敛财、挟款私逃而引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陈独秀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校长。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办学较为有利,学生自治会接受了中共的意见。经学生代表两次恳请和邵力子、柏烈武、柳亚子、杨杏佛、叶楚伧等国民党要人的劝说,于右任为学生代表的殷切恳求所感动,同意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英译为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并亲自题写了校牌。
江泽民同志为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江泽民同志为上海大学题写校名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成立,《民国日报》刊登启事:“本校原名东南高等师範专科学校,因东南两字与国立东南大学相同,兹从改组会议议决变更学制,定名‘上海大学’。公举于右任先生为本大学校长。”邵力子(当时是中共党员)出任副校长。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1923年,在李大钊推荐下,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上海大学初设文学(分国文、英文两组)、美术(分图音、图工两组)两科,并设普通科;经过改制,设有社会科学院(含社会学系)、文艺院(含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和美术科,另外还附设中学部和俄文班。学校开设的必修外语有四种:英、德、俄、日,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两门,又附设世界语选修课。学校的目标是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和发展形成新文艺系统,培养社会科学和新文艺方面的干部,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社会学系逐渐成为学校最大的系,该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学校还举办特别讲座,邀请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或上大教师做专题讲演。
申报:《纪东南高专师校之风潮》申报:《纪东南高专师校之风潮》
上海大学西摩路校舍上海大学西摩路校舍
1923年8月8日,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员会议,议决组织上海大学评议会,决策全校重大事务。于右任为主席评议员,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邵力子、陈德征等9人为评议员。8月11日,于右任在上大特设了董事会,孙中山任名誉校董,蔡元培、汪精卫、李石曾、章太炎、张继、马玉山、张静江、邵力子、马君武等为校董;设立校舍建筑委员会,邓中夏任委员长,张继、邵力子为顾问。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为上大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孙中山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他指示:“今后要按月给上大拨办学经费。”翌年定为国民党党办大学。上海大学从不张挂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迥异于沪上诸校,所用的是由国民党党徽和蓝底白字组成的上海大学校旗,强调反对北京政府的反动统治。
1923年12月5日,校评议会通过《上海大学章程》,并根据章程制定了《上海大学章程细则》,对校务方面的重大事宜及各个方面工作作出详细规定。是月,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亲自兼任行政委员会委员长,邓中夏、瞿秋白、叶楚伧、邵力子、何世桢、洪野、韩觉民、曾伯英任委员。陈望道后为代理校务主任。校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桢、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征、杨明轩、侯绍裘、张作人。校长于右任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又先后聘请蔡和森、张太雷、李汉俊、恽代英、沈雁冰、郑超麟、任弼时、安体诚、李季、蒋光慈、杨贤江、萧楚女、田汉、萧朴生、郑振铎、高语罕、张秋人、胡朴安、周建人、俞平伯、赵景深、朱光潜、朱自清、刘大白、周越然、丰子恺、黄葆钺、章太炎、胡适、郭沫若、吴玉章、施存统、谢六逸、徐蔚南、李仲乾、冯子恭、陈抱一、叶圣陶、曹聚仁、方光焘、蒋光慈等到校任职任教。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一千银元;是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上大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1-4集。2月,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29号和附近时应里(今陕西北路恒隆广场所在地)等处民房继续办学,又添设英数高等补习科;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其中有李硕勛(李鹏的父亲)。3月31日,在邓中夏的主持下,上海大学成立平民学校,该校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程度”为宗旨,由刘华、卜世琦、林钧、杨之华、朱义权等教职员和学生负责。4月10日,校长于右任赴广州,由邵力子代理校长。4月15日,上海大学附设平民学校开学,280多名工人学生参加开学典礼,代理校长邵力子发表演说。6月,孙中山亲手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他启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上大教员恽代英、萧楚女、安体诚、高语罕等先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邓中夏、施存统等到黄埔军校作讲演。上大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
1924年下半年,中共以上大师生为骨干,在上海各工人集中地区开办工人夜校,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邵力子、任弼时、沈泽民和刘华、杨之华、刘一清、薛卓江等师生轮流到工人夜校、平民夜校上课,宣传革命,发动民众,组织工会,培养了一批工人骨干。8月,蔡和森在社会学系的讲义《社会进化史》由民智书局出版。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13周年纪念会上,郭伯和、何秉彝、黄仁等上大学生髮表反对军阀的演讲,却被国民党右派唆使流氓从高台上推下,郭伯和、何秉彝受伤,黄仁不幸身亡,黄是上海大学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烈士。10月13日,上海大学学生会成立,以“谋学生本身利益并图学校之发展,参与救国运动”为宗旨。11月,欢送孙中山北上,上大师生队伍走在前面,与法租界捕房武装巡捕进行面对面说理斗争。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党内建立支部一级组织,上海大学是全市第一个建立中共支部的学校。4月27日,中国文学系编辑的《文学》创刊,并纳入《民国日报》文艺副刊随报发行。5月30日,上大师生参加南京路大规模反帝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大班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上大400余名学生组成38个演讲团上午到南京路演讲;下午租界巡捕开枪镇压,上大学生何秉彝遭枪击受重伤,次日因抢救无效牺牲。5月3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上大附中学生刘华被选为副委员长;是月,邵力子因受租界当局迫害,离开上大,赴黄埔军校任职。6月4日,学校被万国商团及英国巡捕武装占领、封闭,次日借勤业女子师範学校为临时办公处。上大校舍被占后,师生推选施存统、侯绍裘、韩觉民、秦治安、贺威圣、朱义权、韩步先组成临时委员会;教职员自动减薪,维持学校,学生留沪不散,参加各项斗争并向各界宣传。6月8日,上大租赁西门方斜路新东安里十八号为临时校舍。6月14日,校学生会全体会议决议募捐建筑新校舍,拟“先建筑五十亩两层中式房,并建筑能容千人的大礼堂”。6月15日,《上大五卅特刊》第一期出版,揭露、控诉帝国主义罪行,鼓动爱国反帝斗争,于右任题写刊名。7月,学校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15幢民房为校舍。8月23日,于右任致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提请恢复原有津贴或帮助建造校舍。9月7日,广州革命政府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补助上海大学建筑经费两万银元。9月10日开学上课,青云路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10月,学生李硕勛被推选为中共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党团书记。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由上大师生义务任教,在民众中普及文化知识。1925年至1926年,上大师生刘华、周水平、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6年3月21日,学校举行教职员会议,选举韩觉民、陈望道、周越然、侯绍裘、施存统、朱复、杨贤江、刘大白、李季为校行政委员会委员。3月22日,《民国日报》刊登《上海大学为在江湾购买地基通告》。4月9日,学校致函林伯渠、毛泽东、恽代英,请他们鼎力相助,敦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补助上海大学建筑款两万元克日汇来,以便开工。5月下旬,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进入社会学系学习。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李硕勛主持大会,林钧主祭。
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为配合北伐军进军,举行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原上大学生时任中共闸北部委书记兼军委书记郭伯和,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闸北总指挥。顾作霖任杨树浦和沪东区指挥,林钧任南市分指挥,刘荣简、赵希仁、沈仲宇等各区团部委书记协助指挥。上大师生参加了闸北、南市、沪东、沪西四个地区的起义战斗,后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1927年3月22日,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成立,上大师生侯绍裘、林钧、何洛被选为政府委员,林钧任秘书长。
1927年3月24日,上海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陈望道、中学部主任侯绍裘联合署名发布公告,定于四月一日起在江湾新校舍正式上课。4月1日,新校舍在江湾奎照路落成,占地19亩,可容纳学生400余人。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大学生参加闸北青云路广场集会和游行示威,要求交还工人纠察队枪械。4月13日,上大师生参加上海总工会召开的10万民众大会,控诉反动派屠杀汪寿华等革命者的罪行;会后反动派开枪屠杀民众,上大学生也有伤亡。4月18日,学校在江湾新校舍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改选陈望道为临时主席。4月19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发出通缉令,通缉共产党人及“跨党分子”197人,其中在上大工作、学习过的有25人。5月2日,军警藉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几十名学生,抢走学生财物。5月3日,蒋介石特指令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进行查办,国民党军警把师生员工全部赶走,查封学校,部分师生随后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5月4日,江湾新校舍由国民党军白崇禧部驻扎。5月26日,学校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议决陈望道因有要事离校,辞去校行政委员会临时主席职,由谢六逸继任,并由朱复、谢六逸负责进行复校事宜。学校被封后一个多月,国民党当局把上海大学江湾校舍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江湾校舍被日军炸毁。
1927年于右任签发的上海大学毕业证书1927年于右任签发的上海大学毕业证书
国立劳动大学江湾校舍国立劳动大学江湾校舍
上海大学被关闭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一直不承认上大学生的学籍,致使曾在上大就学的学生在就业、晋级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1936年3月,在于右任一再交涉、反覆斡旋下,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追认上海大学学生的学籍,并与国立大学享有同等待遇”的议案。于是,各地上大学生纷纷成立同学会,联络同学办理学藉的登记审查工作。11月又成立了上海大学同学会总会,推举程永言为理事长,张治中为监事长,除办理学籍登记外,还筹备复校事宜。不久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大复校事宜因此停顿。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共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一批国共两党领导人和革命骨干曾任职、任教、就学于此,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南洋、日本、越南、朝鲜等地,时有“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之称。这所革命学校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从1922年秋到1927年春,培育了近两千名人才,并为黄埔军校和和莫斯科中山大学输送了一大批学生。上大学生中有很多都成了政治和文化名人,如王稼祥、博古、杨尚昆、李硕勛、赵君陶(李硕勛的妻子)、丁玲、刘华、何秉彝、杨之华、阳翰笙、施蛰存、戴望舒、孔另境、李伯钊、刘披云、梁披云、张琴秋、匡亚明、谭其骧、罗尔纲、李平心、柯柏年、何挺颖、郭伯和、顾作霖、袁牧之、葛琴、孟超、曹渊、许继慎、关向应、龙大道、高尔柏、张治中、邱清泉、龙康庄、张崇文、王剑虹、翁泽生、余泽鸿、王步文、张景曾、王逸常、曹轶欧、张仲实、王亚璋、许心影、薛卓汉、洪朝宗、谢雪红、林木顺、蔡孝乾、庄泗川、徐梦秋、王新衡、韩步先、李士群、康生、陈伯达、饶漱石等。

前身四校

  • 上海科大
1958年5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后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负责筹建和主办,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5月23日,筹备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成立。9月,经上海市委批准、教育部同意,筹建中的科技大学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对外招生,首届新生委託其他高校代培两年。
1959年5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5月19日,市委批覆同意将欧阳路221号作为学校的临时校址(校舍暂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共用),同时确定正式校址放在科学卫星城嘉定。7月1日启用校印。9月4日,市委任命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周仁为上海科技大学首任校长。9月14日,学校正式挂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市地方院校,建校初期的原子能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技术物理系、力学系、化学冶金及物理冶金系、元素有机化学系、硅酸盐化学及工学系、生物物理化学系等8个系科由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帮助创建,部分系主任曾由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
1960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全部迁入嘉定城中路20号新校址。1961年2月,经市有关部门同意,蔡万兴机器厂、长城电工仪器厂併入学校。
1966年9月,生物物理化学系从天津师範学院和河北大学接收了学校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即5名越南来华留学生;因“文革”不能正常学习,经教育部安排,这批留学生11月离校回国。
1968年9月,学校从科技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划出,改为隶属文教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文教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脱离关係。
1973年1月,生物物理化学系调入上海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
1978年7月,学校与科技系统恢复联繫。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上海科技大学划归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并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81年11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首个博士点学科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988年,上海科技大学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首批试点单位;翌年2月,受国家教委委託,招收巴基斯坦来华博士生7名。
至1993年12月,上海科大校园面积328.098亩。
  • 上海工大
1960年3月,上海市开始筹建上海工业师範学院。7月,改设上海工学院筹备处。9月30日,上海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题写了校名。院址设在闸北延长路149号。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是原中共上海市委工业部副部长李华。
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併入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原工学院院址成为上海机械学院总部。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9年1月,恢复上海工学院原建制,成立上海工业大学。此后,工大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3年1月,钱伟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2月,上海工业大学接收转学而来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钱伟长。
1984年,固体力学获得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学校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固体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2年,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今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
至1993年12月,上海工大校园面积517.5亩。
  • 上海大学
1959年3月5日,上海中国画院(筹)附设中等美术学校成立,同年5月改为上海市美术学校;1960年9月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建制,设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另设中专部,又招收预科班。1962年8月,大部分预科学生併入上海市轻工业学校和上海纺织工业学校。1963年至1965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市美术训练班、上海市美术学校三校并存。1965年7月,上海市美专唯一一届本科生毕业;同年8月,油画系、雕塑系全部教师调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今上海油画雕塑院),学校重新改为中专建制的上海市美术学校。
1978年11月,华东师範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建立。12月,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复旦大学分校建立。
1983年5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海南大学等五所高等学校和筹建计量测试专科学校的通知》,其中包括批准上海市设立“上海大学”。5月28日,上海市教卫办党委决定成立上海大学筹备组;翌月,上海大学筹备组正式开始工作。6月10日,召开上海大学筹建大会,宣布学校由校部和五个学院组成,五个学院分别是,原复旦大学分校改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原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改为上海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86年4月改为上海大学商学院);原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改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1985年6月改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原华东师範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以及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的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合併为上海大学工学院;原上海市美术学校改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政府教卫办关于筹建上海大学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9月1日,上海大学在凯旋路30号的校部正式挂牌(校部后迁至新闸路1220号);同月,各学院也正式挂牌。学校重大事情由校部决定;学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对外。上海大学复办后,周建人、俞平伯、谭其骧、阳翰笙、施蛰存、许德良等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教师、学生或职员发来了贺词和贺电。
1984年4月,孟宪勤被任命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同时,任命公布了上海大学所属各个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
1987年,上海市教卫办主任王生洪兼任上海大学校长。
1993年3月17日,杨德广出任上海大学校长。4月,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併入上海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合併成立上海大学法学院,该学院管理体制仍归上海市政法委领导。9月,随着占地144.645亩的梅陇校区(今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建成,上海大学商学院和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合併成立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
至1994年5月,上海大学7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93.53亩。
  • 上海科专
1959年2月,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创建,是由原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中部改建而来的中专,临时校址设在复旦中学,同年10月改为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首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是马忆冰。
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暨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校门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暨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校门
1960年2月,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全部迁入嘉定东门新校址。
1961年2月和7月,上海电子学校和上海计量学校先后併入。
1968年4月,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学校。
1970年11月,与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工业专科学校、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在嘉定东门校址合併成立上海电子专科学校。
1975年5月,更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8年6月,复办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10月,市教卫办批覆同意将学校改制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
1981年1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
1993年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至1994年5月,上海科专校园面积127.5亩。

合併之后

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併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并举行成立大会,首任校长是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四校合併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学校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新上海大学成立后,原上海工大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原上海科大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原上海科专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原上海大学7个校区历经变迁,保留新闸路教学点。
新上海大学成立大会新上海大学成立大会
1994年7月,学校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成立。
1996年12月,上海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12月通过“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由此全面启动。
1997年6月,经上海市教委研究同意,上海大学犹他科技学院变更为上海师範大学犹他科技学院。
1999年9月12日,举行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占地1500亩,不含待征地500亩)启用暨开学典礼。
2001年4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改建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003年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04年8月,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2004年9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原上海大学法学院改建为上海政法学院。
2006年,学校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成立。
2009年,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签约,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50所“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6月,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名单。
2012年6月27日,上海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定,翌年起双方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2月20日,学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定。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揭牌成立仪式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揭牌成立仪式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上海大学的协定》。7月,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範基地。10月25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4年6月15日,学校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举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8月1日,原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院址改建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浦东校院正式启用。10月23日,学校举行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落成仪式,50余位老上大校友的后代出席。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大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大会
2015年7月5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9月,学校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共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协定。
2016年6月,被列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8月,入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12月11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12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网路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基地落户上海大学。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上海大学与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入选。
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基地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创新引智基地入选“111计画”,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谘询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基地)
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製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显示技术及套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特种光纤与先进通信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複合与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智慧型无人系统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基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
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
”111计画“创新引智基地
现代冶金与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集成计算材料与材料基因组创新引智基地
複杂网路化系统智慧型测控与套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
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与套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智慧型製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套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现代冶金与材料製备重点实验室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套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智慧型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中心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有机光电显示设计与製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先进複合材料设计与製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功能纳米材料中试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材料及套用产学研合作中心
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项目:转型期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价值变迁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谘询研究基地: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决策谘询研究基地
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都市美术资源与公共文化研究基地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高校E-研究院:社会学E-研究院、现代力学E-研究院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影视与新媒体创意製作工作室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有机複合污染分析与控制、智慧型装备技术、材料微结构调控及能量转换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关键材料 
校级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上海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独立法人研究机构:上海市套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上海市科委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上海市电子物理研究所、上海射线套用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上海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市上大多媒体套用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
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高性能计算机与格线技术研发平台
上海市老龄委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上海大学老年社会学研究所
与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共建的校级研究机构:上海政党研究中心
与上海市委组织部共建的校级培训机构:上海经济管理中心
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的校级研究机构: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会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上海公共人力资源研究所
学校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并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现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闸北园组成部分)。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上海大学图书馆由宝山校区的校本部图书馆、延长校区的文荟图书馆和嘉定校区的联合图书馆三个分馆组成,建筑总面积5.4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3月,馆藏图书394万余册;订购纸质报刊1828种;订购电子文献资料库69种,含电子刊6.2万种,电子书256万种;中外文资料库覆盖上海大学所有学科範围。图书馆收藏了钱伟长院士毕生学术藏书,总计1万余册;在宝山校区东区设有钱伟长图书馆。
  • 学术刊物
以下学术刊物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大学主办: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创刊,综合性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期刊,由1978年创刊的原《上海科技大学学报》和1979年创刊的原《上海工业大学学报》合併而成,双月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12月创刊,综合性人文类社科类学术期刊,四校合併后改为1994年创刊,2012年更正卷数、总期数恢复为1984年创刊,双月刊。
《自然杂誌》,1978年5月创刊,学术性科普类刊物,双月刊。
《社会》,1981年10月创刊,原是大众普及型读物,2005年改版成社会学专业期刊,双月刊。
《秘书》,1983年8月创刊,国内创刊最早的秘书类专业期刊,双月刊。
《套用科学学报》,1983年创刊,2008年由综合性期刊转变为专业性期刊,内容範围收缩到与信息科学和工程有关的领域,双月刊。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1980年创刊,套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期刊,月刊。
《套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1987年1月创刊,专业性期刊,从2012年起改为季刊。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前身是1997年6月创刊的《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2012年更为现名,并由综合性期刊改版成专业性期刊,涵盖冶金、机械製造、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季刊。

科研成果

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大学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52、42、44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于全国高校45位。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6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总计141项,其中一等奖26项;获上海市决策谘询研究成果奖总计11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计18项。2017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7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不含重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5项。

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设有82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15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8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牵头建设1个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10个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6个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 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新闻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史、世界史、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力学、套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思想政治教育、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政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筑学、土木工程、软体工程、社会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套用经济学、统计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图书情报、艺术、体育、文物与博物馆
“双一流”建设学科:机械工程(自定)
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钢铁冶金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社会学、世界史、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影学、美术学、社会学
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数学、设计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冶金工程、世界史
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套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中国史、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序号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位
1
0303
社会学
A-
5%~10%
2
1304
美术学
A-
5%~10%
3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10%~20%
4
0503
新闻传播学
B+
10%~20%
5
0701
数学
B+
10%~20%
6
0801
力学
B+
10%~20%
7
0802
机械工程
B+
10%~20%
8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B+
10%~20%
9
1303
戏剧与影视学
B+
10%~20%
10
0202
套用经济学
B
20%~30%
11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B
20%~30%
12
0702
物理学
B
20%~30%
13
0806
冶金工程
B
20%~30%
1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B
20%~30%
15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B
20%~30%
16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
20%~30%
17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B
20%~30%
18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B
20%~30%
19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B
20%~30%
20
1305
设计学
B
20%~30%
21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B-
30%~40%
22
0603
世界史
B-
30%~40%
23
0814
土木工程
B-
30%~40%
24
0835
软体工程
B-
30%~40%
25
1202
工商管理
B-
30%~40%
26
0301
法学
C+
40%~50%
27
0602
中国史
C+
40%~50%
28
0703
化学
C+
40%~50%
29
0808
电气工程
C+
40%~50%
30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C+
40%~50%
31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C+
40%~50%
32
0101
哲学
C
50%~60%
33
0710
生物学
C
50%~60%
34
0714
统计学
C
50%~60%
35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C
50%~60%
36
0201
理论经济学
C-
60%~70%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3022人,其中教授680人、副教授1087人,博士生导师40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4人;“万人计画”入选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3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9人;上海市“东方学者”89人;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金翔龙
周邦新(退休)
孙晋良
李三立
 金东寒
李德毅
刘玠
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吴明红
Jeffrey Robert
刘建影
张久俊
国家“973计画”首席科学家
罗宏杰
周邦新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吴明红
钱晋武
施利毅
钱跃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立群
任忠鸣
罗宏杰
鲁雄刚
李根喜
吴明红
吉永华
钱跃竑
宋任涛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
董丽敏
费敏锐
张建华
钟庆东
吴明红
宋任涛
鲁雄刚
翟启杰
赵来军
张文红
张海
刘云启
参考资料:
国家级、市级教学团伫列表
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团队
叶志明
国家级/市级
社会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李友梅
国家级/市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陈新汉
市级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
辛子华
市级
工科专业基础力学教学团队
陈立群
市级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鞠鲁粤
市级
数控测量技术教学团队
张萍
市级
参考资料:

院系设定

截至2018年9月,上海大学设有26个学院、1个学院(筹)、1个学部(筹)和2个校管系。
学部、学院、校管系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哲学系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上海大学理学院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学智慧财产权学院)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大学翔英学院)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专修学院)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上海大学管理教育研究院(上海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上海大学人才学院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上海大学医学院(筹)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上海大学建有4个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美术学、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公共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2门省级精品课程,108门校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档案学导论
土木工程概论
省级精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大学英语网路自主学习
社会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电路
材料工程网路系列课程
材料及成形技术
运动控制系统
大学物理
计算机文化和套用技术
数学分析
汽车行销实务
通信原理
高等数学
影视美学
基础会计学
土力学
艺术概论
理论力学
广播新闻学
统计学
文学导论
网路行销
数位讯号处理
人力资源管理
鲁迅精读
大学网球
羽毛球
精度设计、检测及套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并行处理
上海大学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正在推进以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拥有国家试点学院(钱伟长学院),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的首批高校之一,是中宣部、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画”的首批高校之一,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16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15%。
钱伟长校长和黄菊市长共同为新的上海大学成立揭牌钱伟长校长和黄菊市长共同为新的上海大学成立揭牌
上大学子先后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盃赛、JA中国大学生全球商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男子排球比赛等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或冠军,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等竞赛中获得佳绩。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0月,上海大学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大学或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定。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4361人,其中学历生2353人,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範基地单位。
2005年钱伟长校长会见法国总理拉法兰2005年钱伟长校长会见法国总理拉法兰
学校建有4箇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并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宝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开展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在内的全面合作。

学校排名

排名名称
年度
中国大陆排名
备注
QS世界大学排名
2017-2018
15
上海第4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2017-2018
42
上海第5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2018
33
上海第5
CWUR世界大学排名
2017
38
上海第6
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
2018
40
上海第6
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名
2017-2018
55
上海第6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2017
54
上海第7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校风:求实创新
校徽
上海大学校徽呈白玉兰(上海市花)的形状。花托为字母“U”形,是大学(University)的意思。右花瓣形如海鸥,又是字母“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徵。左花瓣为数字“1”,表示学校要争创第一的决心。校徽由艺术家徐光夫先生设计。
校歌
《上海大学校歌》诞生于1996年5月校庆之际,体现了学校地域、文化环境、学校特色、办学思想与时代特色。
上海大学校歌
吴仁援
  一个共同的昨天,长江边我们奠基打桩;一个共同的明天,东海上我们托举朝阳。
只因为一个共同的今天:
自强、自强,我们锻造共和 国的钢樑。
一个共同的寻觅,知识让我们张开翅膀;一个共同的目标,信念使我们步伐铿锵。
只因为一个共同的誓言:
自强、自强,我们奏出新时 代的交响。
自强!自强!不息的自强!

学生组织

团属学生组织有上海大学学生会、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上海大学社团联合会、上海大学团校等。
上海大学学生会是代表和维护上海大学全体学生利益的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会委员会以及主席团的领导下,共设有七个不同的学生职能单位: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宣传部、维权部、外联部、文体部以及学术部。
上海大学社团联合会会徽上海大学社团联合会会徽
上海大学有近150个学生社团,分为学术类、科技类、文学类、服务类、艺术类、体育类、就业创业类7大类。2006年整合成立的上海大学艺术总团,囊括大学生交响乐团、室内吹奏乐团、打击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钢琴协会、舞蹈团、风信子诗社、书画篆刻研究会等九大艺术社团。

学校领导

上海大学主要领导列表(2018年)
姓名
职务
金东寒
校党委书记、校长
龚思怡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徐旭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段勇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明红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欧阳华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聂青
副校长
汪小帆
副校长
参考资料:

学校地址

宝山校区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延长校区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
嘉定校区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
新闸路办学点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1220号

杰出校友

政治界
王林鹤:全国劳动模範,原上海市总工会主席、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总工程师、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委员,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电机系
周慕尧: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理化系核物理专业
尹弘: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委党校校长、上海市委党校校务委员会主任,1985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
施小琳:前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现任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工学院电气技术专业
薛潮: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年在职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管理工程系
钟燕群:前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1997年在职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管理工程系
景莹:曾任南汇区副区长、普陀区副区长、上海市旅游局副局长等职,现任上海市外办副巡视员,198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
徐彬:民盟云南省委副主任,云南省科技厅厅长,1987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
学术界
杨雄里: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
林国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孙晋良:产业用纺织材料及複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上海大学複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範,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袁勤生:酶工程专家、全国SOD产业联盟理事长,原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
郭本瑜:计算和套用数学家、教育家,原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範大学数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系
郭礼和: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
龚振邦,机械电子工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上海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
胡金豪:前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197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机材料专业
李世平: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1986年至1987年在上海科技大学化学化工系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
吴明红: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理学博士,曾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现任上海大学副校长,1989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谢宇:社会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
乾勇: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硕士
黄黔: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副校长,上海大学教授、副校长,国家科委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司司长,中国国际工程谘询公司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85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
李芸: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86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环境监测专业
胡传平: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机械製造专业
王生洪:教育家、科学家,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委统战部长、原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等职,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
曹家麟: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範,原上海电力学院院长,1977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电机系电磁测量技术及仪表专业
滕建勇:曾任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系系副主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等职,现任上海师範大学党委书记,1991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系
周鸿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範,原上海师範大学党委书记,1975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机械系
刘宇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前上海套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现任,1992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力学专业
曹树稳:南昌大学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硕士生导师,有机化学硕士生导师,198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
工商界
刘根元:原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理事长,1968年毕业上海科技大学理化系放射化学专业
张林俭: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
周忻: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1990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系
周文波: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上海城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上海大学力学系博士
张维华: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198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分校电信技术专业。
马新生: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大学研究生学历
倪建达:上海城建集团董事长,上海实业城市开发集团董事局主席,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199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刘培森:上海英达国际人才有限公司董事长,1984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系
胡逢康:纵领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杨士宁: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
朱旭东,太德励拓集团董事长,1990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
何志明:新航星集团董事长,198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
高宏久:前景域集团副总裁,198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
彭宏陵:香港宏马集团董事长,198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
顾红蕾:恆源祥集团党委副书记,200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
顾备春:上海麦考林国际邮购有限公司CEO,199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新闻系
顾春林:上海港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
施建祥:前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87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
黎根发:上置集团副总裁,1984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
何其华:英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主席,英国上海商会主席,198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
龚少晖:35互联(中国频道)CEO,198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廖建伟:上海兴安得力软体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王文海:宝信软体公司董事长,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
王建明:三一重工集团副总裁,本科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
钱文明:上海博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95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自动化专业
龚其恩:美国鹏博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1985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製造专业
江燕: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开发部经理、研发中心主任,1987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
蔡国钧:全国劳动模範,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裁,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
林野:前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部主任、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1977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电机系电磁测量技术及仪表专业
余建国:上海维赛特网路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
司法界
翟建: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鲍培伦: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江宪: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宋学东: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陶鑫良:智慧财产权律师,前上海大学智慧财产权学院院长,1975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钢铁冶金专业
文艺界
和晶:电视节目主持人、话剧导演,1998年在上海大学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班毕业
白宾:电视节目主持人、製片人、财经评论员,1981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精密机械专业
马红漫:电视节目主持人、製片人、财经评论员,200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
金冠军: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部主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
高韵斐:中共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198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
郭敬明:青年作家、导演,2002年考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05年休学,2007年复学,2008年本科肄业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秘书专业两年制大专
陈逸飞: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训练班
邱瑞敏:画家,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
施大畏: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8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王国平:电视艺术家,全球旅游视频网总裁,198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
沈乐平:动画导演、製片、编剧,199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广告专业
霍尊:中国流行男歌手,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滕俊杰:国家一级导演,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1999年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