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製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製片人协会承认。
电影节于每年6月上旬举行,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审评审产生。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评审
2018年3月,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宣布,姜文将出任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审会主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海国际电影节
- 外文名: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简称:SIFF
- 创办时间:1993年
- 举办地点:中国上海
- 举办时间:每年6月
- 最高奖项:金爵奖
- 其他奖项:亚洲新人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等
基本简介
背景
上海国际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电影节宗旨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电影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每年6月,为期9天的电影节如约而至,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万中国观众,总计吸引近万名中外影人造访上海。
电影交易市场,不断发挥吸引世界各地买家、投资人聚焦、合作中国电影的集聚功能。电影项目市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成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次集结,自觉将项目置身于国际电影产业的竞争格局中,讲述海内外观众看得懂、听得懂的故事。电影论坛也已成为产业风向标,自觉对焦中国电影,会聚世界业界精英,务虚与务实并重,头脑风暴与方法引领并举,已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专业服务的品牌旗帜。国际影展是亚洲规模最大、也是最多元的电影展映活动,每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成为最受大众热捧的观影嘉年华。
宗旨
宗旨是呈现并鼓励多元艺术创作,创办以来在专业架构及服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迅速提升,被誉为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红毯不仅集聚世界各国着名电影人,同时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力量的最佳视窗,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影片推广机会。
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
亚洲新人奖则推动亚洲原创力与生产力的结合,同时向世界推荐亚洲电影产业新生力量,关注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未来。
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中期
上海的一批老电影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谢晋、白杨、秦怡、吴贻弓等纷纷倡议要在中国举办国际电影节。
1992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
同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同意,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93年10月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国际电影製片人协会秘书长应邀出席了电影节,并对上海国际电影节按各项国际标準进行了严格的实地考察,于1994年认可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国际“A”类电影节(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当时定为每逢单年举办一届。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举行。主会场设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电影院为分会场。来自世界各国1100名来宾出席了这一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电影盛会。评审会主席由中国着名导演谢晋担任,美国好莱坞着名导演奥立弗·斯通、日本导演大岛渚、中国香港导演徐克、澳大利亚导演保罗·考克斯、俄罗斯导演卡伦·沙赫纳扎洛夫、巴西导演赫克托·巴本科出任国际评审。在20部参赛片中评出了4项金爵奖和一项评审会特别奖,中国台湾中影公司出品的《无言的山丘》获最佳影片奖。有20万观众观摩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参赛参展影片和评审个人影片回顾展。国际影片交易市场共有来自海内外16家製片商设展台。电影节还邀请了着名国际影星索菲亚·罗兰、德博拉·拉芬、桃井熏等参加电影节有关活动。共有200余名中外记者对电影节进行了採访报导。
1995年
上海市广电视局与上海电影局合併为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上海电视节也因此归併其直属的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策划组织。从2001年的第五届开始两届同时举办,并将单年举办一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双年举办一届的上海电视节改为每年举办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的举办时间也做出了调整,经报请国际电影製片人协会同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原来的10月份更改为在每年的6月份举行。
2006年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电影节报名影片数量被刷新,比前一届增加48.4%,并首次採取网上报名方式。
电影节开幕式红毯众星云集,阵容强大:凯瑟琳·德诺芙、西格尼·韦弗、娜塔莎·理察森、利亚姆·尼尔森夫妇、安迪·麦克道威尔、爱德华·诺顿、罗恩·希尔佛、真田广之、栗原小卷、靳羽西、谭盾、张东健、张国立、徐静蕾、陈豪、黎姿、成龙、周迅、林志玲、周笔畅以及《伯爵夫人》摄製组、冯小刚率领的《夜宴》摄製组等应邀汇聚上海国际电影节,红地毯上展示明星风采,群星璀璨,堪称世界一流。从此上海国际电影节红地毯被誉为“亚洲第一红毯”。
享誉全球的世界顶级导演吕克·贝松担任评审会主席,中国着名导演冯小刚任副主席。电影节“金爵奖”国际评审会9名评审中,3位曾获奥斯卡金像奖。凭藉吕克·贝松在世界影坛的权威地位以及冯小刚在国内影坛的超强人气,加上其他国际评审的影响力,评审会阵容更加体现其权威性与国际性,被媒体称为“梦之队”。国际名导李安出席电影节,参加论坛演讲,并荣获本届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颁奖晚会上另一个特别奖项——杰出艺术成就奖则由法国国宝级影后凯瑟琳·德纳芙获得。
2017年
2017年6月17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首日,14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15个电影节及电影机构代表在极具中国特色的“捲轴”上籤名,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製备忘录。
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跨越20多年,汇聚全球顶尖行业精英,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国际电影盛会,被国际电影製片人协会誉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A类电影节。宝格丽作为第20届上海电影节的官方合作伙伴,携手上海电影节,将从现代视角,传承时代经典,推动电影艺术。
2018年
2018年4月14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印度孟买电影节在孟买举行签约仪式,双方确定了开展九项新合作的内容。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郑曦原出席签约仪式。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与孟买电影节主席Anupama Chopra签署合作协定。
2018年5月,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电影製片人协会(FIAPF)指定为新设立的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2018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起,电影节主办单位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变为“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8年6月19日,宝格丽作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合作伙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推出“宝格丽经典呈现:喜亦风流”展映单元,以五部经典影片,重温义大利电影辉煌时期,展现宝格丽品牌所推崇的意式生活方式。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新办节机制,致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电影节面向全球的参赛参展征片,已收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电影节期间,将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创办“一带一路”电影周。
主体活动
竞赛单元
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保持真我,有力量、有创意直指人心的艺术与商业兼容的高品质影片是金爵奖的首选。
亚洲新人奖评选:推动亚洲电影原创力与生产力的结合,同时向世界推荐亚洲电影产业新生力量,关注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未来。
手机电影节短片大赛:通过短片这个影像载体,为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孵化、发现新人,拓展发行渠道,探索新媒体领域中新疆域。
电影市场
电影交易市场: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结构性搭建,以国际标準为要求、强化专业服务功能,广邀国际买家,藉此推动中外多元电影内容产品的交流与交易。
电影项目市场(包括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与合拍片项目洽谈):电影项目与资本对接的桥樑,也是发掘、推广电影新锐的重要平台。其中,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以世界範围推广中国新锐电影力量为目的。邀请行业内权威人士担任评审,从报名项目中选取8个最具创意的中国导演及其项目。电影节期间,组委会为8个项目的导演和製片人提供专业培训,提供他们向中外投资方、製作公司及专业媒体等进行公开陈述的平台。经国际评审现场评审,产生“最具创意项目”,并给予相当数额的启动资金作为鼓励。张猛《钢的琴》、韩杰《Hello树先生》等。
电影论坛
以“发现中国、发现价值”为宗旨,把脉癥结、激荡思想,共探通衢——发掘产业新引擎,达到助推中国电影全面升级的目的。每年的论坛由“主席讲坛”、“产业论坛”和“电影新浪潮”“电影大师班”四大板块十多个专场组成,为业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风向标。
默多克、吕克·贝松、安东尼·明格拉、丹尼·博伊尔、史蒂芬·戴德利、比利·奥古斯特、山田洋次、吴宇森、王家卫、冯小刚、姜文、徐克、何平、陈可辛、成龙、贾樟柯、娄烨、张元、王小帅、王全安、彭浩翔、钮承泽、戴立忍以及文化界名人陈丹青、刘震云等都曾在电影论坛演讲,国际各大重要电影节主席、美国各大电影公司CEO、韩三平、任仲伦、江志强、于冬、王中军、覃宏等业界名人,各大投资界大佬阎焱、熊晓鸽、朱云来、沈南鹏、王冉等都是电影论坛的常客。
国际电影展映
影展单元每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成为最受大众热捧的观影嘉年华。除了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外,展映单元有开闭幕影片、官方推荐、向大师致敬、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地球村、电影谭、短片展映等多个单元,堪称全球电影盛会。
特别项目
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电影的产业格局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网际网路企业纷纷试水电影行业。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中率先踏足新媒体领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015年也将与网际网路企业全面合作,推出首届“网际网路电影节”,藉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优势,打造网际网路影视新人与优质IP(智慧财产权)的孵化平台、网际网路电影产业探索与思考的聚焦平台以及影迷互动与体验电影网际网路化的推广平台。
此外,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将推出首届“成龙动作电影周”,该活动由国际动作巨星成龙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发起,旨在表彰为动作电影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着力培育华人动作新生力量,更好地传承中国动作电影。除论坛、展映外,还将设8大观众票选奖项并颁发“钢铁人”奖。
此外,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将推出首届“成龙动作电影周”,该活动由国际动作巨星成龙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发起,旨在表彰为动作电影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着力培育华人动作新生力量,更好地传承中国动作电影。除论坛、展映外,还将设8大观众票选奖项并颁发“钢铁人”奖。
奖项设定
金爵奖奖项 (最高奖项) | 1.最佳影片奖2.评审会大奖 3.最佳导演奖 4.最佳女演员奖 5.最佳男演员奖 6.最佳编剧奖 7.最佳摄影奖 8.艺术成就奖(技术奖:主要表彰作品的映像价值,即艺术指导、服装设计、剪辑、化妆等) |
亚洲新人奖奖项 | 1.亚洲新人最佳影片奖2.亚洲新人最佳导演奖 3.评审会奖 |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2010年开始确立) | 1.最佳影片2.最佳编剧 3.最佳导演 4.最佳男主角 5.最佳女主角 6.最佳男配角 7.最佳女配角 8.最佳新人导演 9.最佳新人男演员 10.最佳新人女演员 11.评审会奖 |
手机电影节短片大赛 | 1.最佳影片2.最佳导演 3.最佳演员 4.最佳编剧 5.最佳公益短片 6.最佳喜剧片 7.最佳悬疑片 8.最佳卡通片 9.最佳纪录片 10.观众大奖 |
历届回顾
历届百科
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注:查看历届获奖名单请单独查看各届奖项百科)
历届之最
入围最多的导演 | |
霍建起 | 2002年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陶红)、 最佳摄影(孙明)《生活秀》 2005年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赵薇)《情人结》 2012年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石栾)《萧红》 2015年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入围《1980年代的爱情》 四部影片两个影后、两个最佳摄影、一个最佳影片,也是截至2015年第18届以来唯一一位获得最佳影片的中国内地导演。 |
获最佳影片奖最多的导演 | |
克斯罗·马素米 | 先后于2004年第7届《代价》、2012年第15届《熊》两次获得最佳影片奖。 |
同一届获奖最多的电影人(3奖) | |
尤里·贝科夫 | 2013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俄罗斯籍导演凭藉《警界黑幕》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成就(原创音乐)三项大奖,在该电影中,他一人身兼导演、编剧、剪辑、电影配乐等多职。 |
获奖最多的导演 | |
高群书 | 2008年第11届评审团大奖、最佳男主角(马国伟)《千钧一髮》、2012年第15届最佳导演奖《神探亨特张》,其中马国伟还是一位非职业演员,其本质工作是警察,他也是第一位中国籍影帝。 |
刘杰 | 2010年第13届凭《碧罗雪山》获得评审会大奖、最佳导演奖,2016年第19届凭《德兰》获得最佳影片奖,这也是中国内地导演继霍建起(2002年第6届《生活秀》)之后第二位获得最高奖的导演。 |
年纪最小的影后 | |
李馨巧 | 2013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马来西亚籍小演员凭中国香港影片《激战》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年仅10岁。同时,该影片男主角张家辉亦获得最佳男主角奖,是第一位中国香港籍影帝,也是目前为止第一次影帝影后出自同一部影片。 |
影帝影后多黄蛋 | |
影帝篇 | 2015年第18届最佳男演员奖由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位中国男演员凭藉电影《烈日灼心》获得,评审给出的评语是:他们个个表现优秀,缺一不可式的表现,让影片完美呈现,让人刮目相看;此外,该片导演曹保平还获得最佳导演奖。此外,该片导演又于次年凭《追兇者也》让刘烨获封影帝。 |
影后篇 | 2007年第10届最佳女演员奖由科琳娜·哈弗奇、达格玛·曼泽尔、科斯腾·布劳克、克莉斯汀·施恩四位德国女演员凭藉电影《完美计画》获得,同时该片还获得最佳影片金爵奖,加上同样身为女性的製片人及导演,本届电影节完全成了六个女人的天堂。 |
影帝影后创作大师 | |
霍建起 | 先后于2002年第6届、2005年第8届捧出陶红(《生活秀》)、赵薇(《情人结》)两位国际影后,同时还先后于2002年第6届2012年第15届让孙明、石栾分别凭《生活秀》《萧红》获得最佳摄影奖。 |
曹保平 | 先后于2015年第18届、2016年第19届捧出邓超、段奕宏、郭涛(《烈日灼心》)、刘烨(追兇者也)四位国际影帝。 |
华语影片
获奖情况
年份/届次 | 获奖情况 |
---|---|
1993年第01届 | 最佳影片奖:王童《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评审团特别奖:张之亮《笼民》(中国香港) |
1995年第02届 | 最佳女演员奖:郭柯宇《红樱桃》 |
1997年第03届 | 评审会特别奖:胡炳榴《安居》、最佳女演员奖:潘予《安居》 |
1999年第04届 | 最佳女演员奖:艾丽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2001年第05届 | 最佳女演员奖:彭玉《月圆今宵》 |
2002年第06届 | 最佳影片奖:霍建起《生活秀》、最佳女演员奖:陶红《生活秀》、最佳摄影奖:孙明《生活秀》 |
2004年第07届 | 评审会特别奖:侯咏《茉莉花开》、最佳女演员奖:顾美华《美丽上海》 |
2005年第08届 | 评审会特别奖: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最佳编剧奖:黄欣、一凡《求求你,表扬我》、最佳女演员奖:赵薇《情人结》 |
2006年第09届 | 评审会大奖:戚健《天狗》 |
2007年第10届 | 评审会特别奖:尹力《云水谣》、最佳导演奖:田壮壮《吴清源》、最佳摄影奖:王昱《吴清源》、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张曼玉 |
2008年第11届 | 评审会大奖:高群书《千钧一髮》、最佳男主角奖:马国伟《千钧一髮》 |
2009年第12届 | 评审团奖:姚树华《白银帝国》、评审会大奖:万玛才旦《寻找智美更登》 |
2010年第13届 | 评审会大奖:刘杰《碧罗雪山》、最佳导演奖:刘杰《碧罗雪山》、最佳音乐奖:林强《碧罗雪山》、评审会特别嘉奖:汪普则、娜真叶《碧罗雪山》 |
2011年第14届 | 评审会大奖:韩杰《HELLO!树先生》、最佳导演奖:韩杰《HELLO!树先生》、最佳编剧奖:章明《郎在对门唱山歌》、最佳女主角奖:吕星辰《郎在对门唱山歌》、最佳音乐奖:文子《郎在对门唱山歌》 |
2012年第15届 | 最佳导演奖:高群书《神探亨特张》、最佳摄影奖:石栾《萧红》 |
2013年第16届 | 最佳男演员奖:张家辉《激战》、最佳女演员奖:李馨巧《激战》(马来西亚籍) |
2014年第17届 | 评审会大奖:张猛《胜利》、最佳摄影奖:罗攀《五彩神箭》 |
2015年第18届 | 最佳导演奖:曹保平《烈日灼心》、最佳男主角奖:邓超、段奕宏、郭涛《烈日灼心》、最佳纪录片奖:吴飞跃、秦晓宇《我的诗篇》 |
2016年第19届 | 最佳影片奖:刘杰《德兰》 、最佳男演员:刘烨《追兇者也》、最佳摄影:郭达明《皮绳上的魂》 |
2017年第20届 | 最佳男演员:黄渤《冰之下》 |
2018年第21届 | 评审会大奖:松太加《阿拉姜色》、最佳编剧奖:扎西达娃、松太加《阿拉姜色》 |
入围情况
年份/届次 | 导演/作品 |
---|---|
2018年第21届 | 松太加《阿拉姜色》 吕乐《找到你》 |
2017年第20届 | 许鞍华《明月几时有》 比利·奥古斯特《烽火芳菲》 蔡尚君《冰之下》 |
2016年第19届 | 刘杰《德兰》 曹保平《追兇者也》 张杨《皮绳上的魂》 |
2015年第18届 | 曹保平《烈日灼心》 霍建起《1980年代的爱情》 王童《对风说爱你》 |
2014年第17届 | 张猛《胜利》 万玛才旦《五彩神箭》 |
2013年第16届 | 胡雪桦《神奇》 林超贤《激战》 |
2012年第15届 | 高群书《神探亨特张》 霍建起《萧红》 |
2011年第14届 | 韩杰《Hello!树先生》 张之亮《肩上蝶》 章明《郎在对门唱山歌》 |
2010年第13届 | 薛晓路《海洋天堂》 刘杰《碧罗雪山》 |
2009年第12届 | 万玛才旦《寻找智美更登》 姚树华《白银帝国》 |
2008年第11届 | 高群书《千钧。一发》 |
2007年第10届 | 尹力《云水谣》 游乃海《跟蹤》 田壮壮《吴清源》 |
2006年第09届 | 戚健《天狗》 陈逸飞《理髮师》 |
2005年第08届 | 霍建起《情人结》 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 |
2004年第07届 | 侯咏《茉莉花开》 彭小莲《美丽上海》 |
2002年第06届 | 霍建起《生活秀》 徐耿《面对生命》 |
2001年第05届 | 陈力《月圆今宵》 冯小宁《紫日》 |
1999年第04届 | 冯小宁《黄河绝恋》 滕文骥《春天的狂想》 胡雪杨《冰与火》 塞夫、麦丽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1997年第03届 | 冯小宁《红河谷》 胡炳榴《安居》 |
1995年第02届 | 叶大鹰《红樱桃》 |
1993年第01届 | 王童《无言的山丘》 何群《凤凰琴》 张之亮《笼民》 |
相关介绍
评选事件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4年6月14日开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黄海波无法现身本届上影节。但上影节组委会接受记者採访时直言,评审对黄海波表演的评判“不会受到艺术以外的事情干扰。”
相关影响
经过近20年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以海纳百川的风範,充分发挥文化推广、产业集聚和经济带动功能,被业内誉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
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迈入20个年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报名影片、市场招展、创投项目,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名人与嘉宾,以及前来报导电影节的媒体数量都再次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电影节国际评审赵薇, 吴宇森等
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迈入20个年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报名影片、市场招展、创投项目,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名人与嘉宾,以及前来报导电影节的媒体数量都再次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金爵奖项核心内涵,展现多元包容特色
如同金棕榈奖之于坎城、金熊奖之于柏林、金狮奖之于威尼斯,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奖项,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金爵奖对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引领有目共睹,赢得了海内外业界的尊重。
除竞赛影片外,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大众欢迎的国际影展单元,也始终坚持多元包容的特色,通过近20年电影节带来的大量影片的薰陶,已培育起观众接纳多元题材影片的观影习惯,大大提高了观众的鉴赏水平和专业素养,比起平时大量好莱坞商业大片,每年电影节期间集中放映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文艺片、欧洲片受到青睐,电影节通过国际影展真正做到了吸引观众回归影院,培养了健康多元市场。
国际平台助推华语电影,彰显中国力量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之初就始终将自己放在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中,思考探索产业现象,寻找中国电影突破之路,与中国电影产业同呼吸,共命运。电影节通过多板块的打通融合,有效建立起完整的助推中国影片、集结中国影人,彰显中国力量的平台机制。
上海电影节的开闭幕红地毯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与动态,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人创作实力的最佳视窗。电影节由此所形成的兼具推广、行销、发行的功能已得到国际业界的认同和肯定,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公司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亮相机会,发挥出了电影节助推华语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推广功能,赢得了“亚洲第一红毯”的美誉。金爵奖大师与新锐同台竞技,一些获奖的中国作品受到国际影坛关注,走向了世界。项目市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成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次集结,不仅被国内外业界普遍关注,并纷纷被其他国际电影节所仿效。
坚持孵化新人集聚年轻力量,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电影节身处产业发展前端,助推新人、新作、新项目。自2004年起,陆续通过设立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手机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等活动,并发挥各主体活动的板块联动效应,搭建了中国-亚洲-世界三个阶梯式的评奖与推广平台,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专业化、定向化服务。
坚持创新与传承,拓展新兴媒体,保护经典遗产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敏锐把握产业发展与新媒体的最新关係,推出创新活动手机电影节,而且自觉坚持文化传承,承担起保护经典电影遗产的社会责任。2012年的手机电影节规模和影响力更有所创新,推出手机短片评选系列活动、短片展映、新媒体论坛及手机电影节颁奖盛典等4大主体活动。
经典影片拷贝修复,历时1年成果卓现,上海电影节成为国际电影节中首个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大银幕上重焕光彩,经典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