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诞生于义大利西北部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这个小山城有着不同于义大利其它地区的文化氛围,更接近于法国式的冷静平淡而非义大利式的热情漾溢。艾柯不止一次指出,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他的气质:“怀疑主义、对花言巧语的厌恶、从不过激、从不做夸大其词的断言”。Eco这个名字据说原是一位“先知”给他祖父取的名字,是ex caelis oblatus 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上天所赐”。艾柯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师,祖母达观幽默,从她那里艾柯获益良多。当时的义大利天主教氛围浓郁,自20年代兴起的新托马斯运动方兴未艾,以致于13岁的艾柯就参加了义大利天主教行动青年团,还在方济各修会做过一段时间的修道士。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接触了天主教的哲学核心——托马斯主义。后来,艾柯进入都灵大学哲学系学习,在美学教授、存在主义哲学家路易斯·帕莱松(Luigi Pareyson)的指导下,于1954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圣托马斯的美学问题》,经过修改的论文于1957年出版,更名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问题》(The Aesthetics of Thomas Aquinas,1956),是为艾柯的第一部专着。这本着作加上数年后出版的另一部专着《中世纪的艺术与美》(Art and Beauty in the Middle Ages,1959),初步奠定了他作为“中世纪学者”(medieval scholar)的地位。安伯托·艾柯
从1964年开始,他成为米兰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可视交往”(VisualCommunication)理论,关注建筑中的“符号”问题,也就是建筑传达特定社会与政治含义的方式。1965年,他的论文《詹姆斯·邦德——故事的结合方法》发表于法国符号学阵地《通讯》杂誌上,意味着他已经跻身于以罗兰·巴特为核心的符号学阵营。同一时期他又将《开放的作品》中有关詹姆斯·乔伊斯的部分修改出版,是为《混沌诗学:乔伊斯的中世纪》(The Aesthetics of Chaosmos: The Middle Ages ofJames Joyce,1966)。这种将《007系列》与《芬尼根守灵夜》平等对待的态度,显示出艾柯非同寻常的广阔视野。
成名作
艾柯的杂文作品起初与罗兰·巴特的风格比较接近,《开放的作品》(The Open Work,1962),凭藉此书成为义大利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将。
1964年,罗兰·巴特发表《符号学原理》,标誌着符号学进入新阶段。同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麦克卢汉发表《媒体论》,为学术界开闢了媒体符号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在这一年,艾柯发表了论着《启示录派与综合派》(Apocalyptic and Integrated Intellectual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ories of Mass Culture,1964),自觉尝试使用符号学方法研究媒体文化问题,这标誌着他已经站在了义大利学术界的前沿。此前,他已经在都灵、米兰、佛罗伦斯等地的大学讲授美学。
《不存在的结构》
到1968年,《不存在的结构》(The Absent Structure)出版,这是他数年研究建筑符号学的成就,也是他第一部纯学术化的符号学着作,奠定了他在符号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进入70年代,艾柯的成就进一步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1971年,他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符号学讲席;1974年他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符号学会议,担任学会秘书长;1975年发表符号学权威论着《符号学原理》(A Theory of Semiotics,1975,英文版本在1976年出版),并成为博洛尼亚大学符号学讲座的终身教授;1979年用英文在美国出版了论文集《读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Reader: Explorations in the Semiotics of Texts,1979)。此外,艾柯还在美国西北大学(1972)、耶鲁大学(1977)、哥伦比亚大学(1978)等着名院校授课,以符号学家声名远扬。
《玫瑰之名》
早在1952年,艾柯已经有意写作一本名为《修道院谋杀案》的小说,但直到1978年3月他才正式动笔。他将小说背景放在自己非常熟悉的中世纪,并从一篇中世纪的散文作品中找到了合适的题目。1980年,长篇小说《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出版,出版商原计画印刷3万册,没想到销量很快达到200万册,迄今则已经翻译成35种文字,销售了1600万册。《玫瑰之名》的故事发生在14世纪,当时教权与王权、贵族与平民、信仰与理性正处于複杂的斗争状态,博学而开明的威廉修士带着见习僧阿德索来到一所着名的修道院,为即将召开的高层会议做準备。但就在他们抵达的前一天,修道院里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兇杀案,修道院院长委託擅长推理的威廉进行调查、找出元兇。而在以后的数天里,每天都有新的离奇血案,原本已经被异端和欲望搞得乌烟瘴气的修道院,气氛变得日渐阴森恐怖。威廉推测兇手可能是从《圣经·启示录》中得到杀人的灵感,他把注意力集中于修道院的图书馆——这是当时西方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凭着对符号、象徵、代码的深刻理解,凭着在哲学、文字学、版本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深厚造诣,威廉发现了真兇,揭开了谜底。兇手是个博学而虔诚的、双目失明的老修士,他的杀人动机非常别致:他要保护一本禁书,不希望被他人阅读,因为这本书可能会摧垮整个神圣的基督教世界,而这本书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卷。此书1986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拍摄过《熊》、《情人》的法国大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影坛巨星肖恩·康纳利主演,创下极佳票房纪录,轰动全球,更一举囊括英国影艺学会、法国恺撒奖、德国电影奖、义大利国家影评人奖等多项殊荣。《玫瑰之名》使“安伯托·艾柯之名”蜚声世界,跻身于第一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列。有意思的是,《玫瑰之名》一出,各种研究论文和专着源源不绝,特别是关于“玫瑰之名”的阐释几乎构成一场20世纪末期的“阐释大战”。由于艾柯此前就关注“开放的作品”、“读者的角色”等等问题,对阐释学颇有心得,加之一直关心研究者对自己作品的分析,所以他不断站出来澄清、挑战或是回应,于是有了《<;玫瑰之名>;备忘录》(Reflections on the Name of the Rose,1984)、《诠释的界限》(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1990)等专着。最着名的事件是,1990年剑桥大学丹纳讲座(Tanner Lectures)就阐释学问题邀请艾柯和着名学者理察·罗蒂(Richard Rotry)、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以及克利斯蒂娜·布鲁克-罗斯(Christine Brooke-Rose)展开辩论,最后结集为《诠释与过度诠释》(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在1992年出版,一时洛阳纸贵。
《傅科摆》
作为小说家的艾柯继《玫瑰之名》以后,又陆续发表了另外四部长篇小说:《傅科摆》(Foucault’s Pendulum,1988)、《昨日之岛》(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1994)和《波多里诺》(Baudolino,2001),部部畅销,好评如潮。为此,当代文学史往往将艾柯视为与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和伊达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齐名的、20世纪最优秀的义大利作家。艾柯最新小说《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La misteriosa flamma della regina Loana)
由中年步入老年的艾柯视野愈加扩大,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学院与社会之间游刃有余地纵横穿梭。作为学者的艾柯一方面修改完善了自青年时代起就深为关注的中世纪研究;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其符号学-阐释学理论,延伸或部分修正了昔日的观点。他陆续发表了《符号论与语言哲学》(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1984)、《完美语言的探索》(The Search for the Perfect Language,1993)等专着,编着了近20本书籍,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1984)、剑桥大学(1990)、哈佛大学(1992-1993)、巴黎高等师範学校(1996)等一流名校讲学,还获得了全世界二十多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与此同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艾柯也极为活跃,先后发表了《带着鲑鱼去旅行》(How to Travel with a Salmon,1992)、《康德与鸭嘴兽》(Kant and the Platypus,1997)、《五个道德断片》(Five Moral Pieces,2001)等亦庄亦谐的杂文集,甚至为儿童写了两部作品。自1995年始,更是积极投身于电子百科辞典的编修工作,主持了《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部分,并在各地发表题为《书的未来》的长篇演说。
学术论文杂文
《托马斯·阿奎纳斯的审美观念》(1988年,Revised) (Il problema estetico in San Tommaso,1956年)
《中世纪艺术与美学》(1985年) ("Sviluppo dell'estetica medievale" in "Momenti e problemi di storia dell'estetica",1959年)
《开放的作品》 (1989年) (from the 1976 edition ofOpera Aperta,1962年,with other essays added).《误读》 (1993年) (Diario minimo,1963年)
《世界末日的推迟》(1994年) (Apocalittici e integrati,1964年; partial translation,with other texts added)《詹姆斯·乔伊斯的诗文》(AKAThe Aesthetics of Chaosmos) (1989年) (Le poetiche di Joyce,1965年)
《超现实旅行》(AKAFaith in Fakes) (1986年) (Il costume di casa,1973年,Dalla periferia dell'impero,1977年,Sette anni di desiderio,1983年)
《符号学理论》(1976年)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ofTrattato di semiotica generale,1975年)
《读者的作用》 (1979年)《〈玫瑰的名字〉后记》(1984年) (Postille al nome della rosa1983年)
《符号学与语言哲学》(1984年) (Semiotica e filosofia del linguaggio,1984年)
《翻译的局限性》(Advances in Semiotics)" (1990年) (I limiti dell'interpretazione,1990年)
《带着鲑鱼去旅行》(1998年) (Partial translation ofIl secondo diario minimo,1994年)
《翻译与过度翻译》(1992年)(with R. Rorty,J. Culler,C. Brooke-Rose; Edited by S.Collini)
《寻找完美的语言》(The Making of Europe)" (1995年) (La ricerca della lingua perfetta nella cultura europea,1993年) on auxiliary and philosophical languages.
《悠游小说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1994年)"Incontro - Encounter - Rencontre (1996年) (in Italian,English,French)
《信或不信? 》(In cosa crede chi non crede?(with Carlo Maria Martini),1996年).
《论道德》 (Cinque scritti morali,1997年)《康德与鸭嘴兽:论语言与认知》(Kant e l’ornitorinco,1997年)
《不靳的语言》(Language and Lunacy" 1998年)
《论翻译》(2000年)
《大鼠还是小鼠?》(Translation as negotiation" 2003年)
《论美》(Storia della bellezza,2004年; Edited by U.Eco,coauthored by Girolamo de Michele).
《论文学》(Sulla letteratura,2003年)
中文译本
【1987年】
林泰等翻译的《玫瑰之名》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是艾柯作品首次进入中国。
李幼蒸编译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由三联书店出版,内收艾柯文章一篇。
【1988年】
闵炳君翻译的《玫瑰的名字》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90年】
卢德平翻译的艾柯学术着作《符号学原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
张学斌文章《写小说的符号学家》在《读书》11月号发表。
【1997年】
王宇根翻译的艾柯学术着作《诠释与过度诠释》由三联书店出版。
【1998年】
南帆文章《阐释与历史语境》在《读书》上发表,对艾柯的阐释学作了介绍。
【1999年】
李幼蒸的《理论符号学导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列艾柯一章。
王东亮文章《艾柯的‘小辞’》在《读书》上发表,对艾柯的散文随笔作了介绍。
【2001年】
作家出版社引进台湾谢瑶玲翻译的《玫瑰的名字》及《昨日之岛》。
日本学者筱原资明的《埃柯:符号的时空》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年】
李幼蒸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更名为《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三联出版。
《当代外国文学》第3期发表《恩贝托·埃科访谈录》。
【2003年】
谢瑶玲翻译的《傅科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读书》2003年第3期,发表了马凌的文章《玫瑰就是玫瑰》,介绍艾柯的阐释学理论
【2004年】
马淑艳、殳俏等翻译的艾柯文集《带着鲑鱼去旅行》由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
台湾张大春文集《小说稗类》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含评论艾柯的文章两篇。
艾柯来中国主持了国际符号学会议,在国内学者中开始有了较强的反响。
【2005年】
刘儒庭翻译的艾柯成名作《开放的作品》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俞冰夏翻译的《悠游小说林》由三联书店出版,《诠释与过度诠释》再版。
【2006年】
王天清翻译的艾柯学术着作《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7年】
中央编译出版社3月推出《美的历史》,译者彭怀栋(台湾)
上海译文出版社3月推出《波多里诺》,译者杨孟哲(台湾),并将陆续再版小说《玫瑰的名字》、《昨日之岛》和《傅科摆》,以及艾柯随笔 《密涅瓦火柴盒》(La bustina di Minerva)新作《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La misteriosa flamma della regina Loan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