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逢人京使

(2020-08-04 20:13:15) 百科综合
逢人京使

逢人京使

《逢人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离乡愈来愈远,思乡之情愈来愈切。后两句点明此番离乡是为从征,途中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以及开阔豪迈的胸襟。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逢人京使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处:《岑嘉州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岑参

作品原文

逢人京使1
岑参(唐)
故园23望路漫漫4
双袖龙钟5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
6君传语7报平安。

注释译文

注释

1.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东:“东”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故园”所在之方向,故可译为“向东”。
4.漫漫:形容距离遥远。
5.龙钟:泪流貌,淋漓沾湿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
7.传语:捎口信。

译文

向东眺望家乡,道路显得十分遥远,滚滚热泪把两个衣袖都打湿了,止也止不住。
在马上相遇,可惜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吧。

创作背景

该诗选自《岑嘉州诗》。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即入京使)。立马而谈,互叙寒暄,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使者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全诗有四层感情,东望、洒泪、相逢、传语。这四层感情,迭落而出,一波三折,构成全诗波澜起伏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心情的阴晴变化。该诗从平常生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实虚结合的手法加以描绘,感天然无琢,平易之中见深情。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一个“望”字,就把诗人的深切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第二句是抒情,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双袖龙钟泪不乾”,“龙钟”和“泪不乾”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第三句写出当时行路匆匆的情态,点明此番离乡是为从征。“马上相逢无纸笔”,这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运用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自己是驱马赴边,老友是策马回京,路上偶然相遇,又勾起诗人对亲人思念的情怀。本想求老友捎回平安家信,但时不待我,又因无处去寻纸笔,故而写信念头只得作罢。
第四句写诗人委託使者传口信向家人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说的是手段,“报平安”才是要达到的目的。途中遇到人京使,应是“梧桐更兼细雨”,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凭君传语报平安”,极平凡的口语,举重若轻,将深情浓意融人平淡的话语之中。诗人善于运用变化多样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体验,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心情是複杂的,通过这匆匆离别时的谆谆嘱託,更见其戍边建功之决心。诗人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开阔豪迈的胸襟。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名家点评

明谭元春在《唐诗归》中赞道:“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
清沈德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明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进士,授右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年)出塞,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后历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嘉州刺史等职。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陆游盛讚其诗,“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岑参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