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猪周期

(2020-02-08 21:15:19) 百科综合
猪周期

猪周期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猪周期
  • 一是: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
  • 二是:标準化规模饲养程度低
  • 三是:疾病加剧产业波动
  • 四是: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
  • 五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

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一方面中国用地、劳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猪肉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受比较效益低、疫病难控制及市场风险大等影响,生猪生产产量起伏不定。
猪周期
二是标準化规模饲养程度低。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散养户缺乏準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2011年农业部对全国2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养猪户占所有农户的比重为22.74%,仍占不小比例。
三是疾病加剧产业波动。如,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四是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存在着统计数据不準的问题。加之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大。
五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準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画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以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为例,既有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迅猛上涨的因素。

解决之道

中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结果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加上“蓝耳病”发生,总体母猪存栏聚降,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随后,又开始一轮猪价下跌,进而踏入了猪价的上升通道。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猪农叫苦不迭,“赚一年、赔一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谭砚文教授分析,这种周期性波动不断,当中有多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生猪散养比例占到了80%,规模养殖仅占20%。散养猪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造成中国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供需失衡就会导致游资的介入,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二是完善补贴政策。猪肉价格高时,社会各方都关注,为了增加市场供应量,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比如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但实际上,这时候价格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再给予补贴,只会使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导致下一轮供应量过多,反而增大了生产的波动性。
三是提高预警信号。现在经营者多少都有了一定的“猪周期”意识,但绝大多数散养户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再加上盲目的追涨惜售与恐跌滥杀,从而导致养殖户始终处于受损最大的弱势。
四是发展规模化养殖。要化解这种周期性波动,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规模化生产。散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加快跳出生猪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关键。

相关评论

权威数据显示,近期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了43.5%。其中,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的同比涨幅已经超过50%。且经记者调查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安徽猪肉无论是零售价还是批发价,涨幅都在五成左右,“猪周期”规律再次发作。
有专家认为,去年猪肉价格比较低,导致猪肉养殖利润少,养殖户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饲料价格在不断上涨。主要是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猪周期”的发作,从而导致肉价不断上涨的市场化现象。
不论是“权威数据”统计,还是“专家”观点,又或是“猪周期”的“市场规律”,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为“肉价上涨”辩护的“充分理由”事实上并不见得那幺“充分”。
先看看所谓的“猪周期”是不是就是那幺不可逆转了。猪周期的发作从专家的言论中可以得知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猪肉养殖利润少”,一个是“饲料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导致了今年养猪减少,出栏量减少,猪肉顺势涨价。回头看看,无论是“猪肉养殖利润少”还是“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都在市场调控範围之内,市场调控的槓桿如果没有平衡好,那幺出现猪肉淡季畸形涨价的罕见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市场调控的槓桿如何摆平,如何调控好市场才是关键,所谓的“猪周期”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别拿什幺“猪周期”当市场调控不力的幌子,别拿“猪周期”当有关部门工作不力的“遮羞布”,更别把“猪周期”带来的“严重后果”强加到无辜老百姓身上,让老百姓“三月不知肉味”的事实上不是什幺“猪周期”,而是相关部门市场调控的“懈怠周期”。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