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酸枝红木

(2020-03-26 19:48:17) 百科综合
酸枝红木

酸枝红木

酸枝木主要产于东南亚各国,结构緻密,质地温润,纹理细腻,可沉于水,因为剖开后有一种略酸的香气故而得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红木中式家具
  • 主要:红木

特点

酸枝木在颜色及品质上的区分比较複杂,有黑酸枝、红酸枝,另外还有白枝和花枝,其中黑酸枝最为名贵且难得,真正的黑酸枝很少见。品质好、色泽深的老酸枝家具经过氧化、包浆后极像紫檀,而有着二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酸枝木家具的价值也接近于紫檀。色泽较浅的新酸枝看起来更像黄花梨一些,在感官的区别上只是“像紫檀而无金丝,像黄花梨而无鬼脸”,它价格适中且品质优越,併兼有其他木材之长,实属难得。
酸枝即“孙枝”,也叫“红木”,又名“紫榆”,是清代红木家具主要原料。用酸枝製作的家具,即使几百年后,只要稍加漆饰、蜡饰,依旧焕然若新,可见酸枝木质之优良,早为世人瞩目。
酸枝是热带常绿大乔木,产地主要有印度、越南、泰国、寮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原先在我国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也有出产。酸枝木色有深红色和浅红色两种,在深红色中还常常夹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条纹,纹理既清晰又富有变化。有“油脂”的酸枝为质量上乘,它结构细密,性坚质重,可沉于水。

类别

红木家具中的酸枝木有多种类别,酸枝木木材材色不均匀,心材橙色,浅红褐色至黑褐色,深色条文明显。木材有光泽,具酸味或酸香味,文理斜而交错,密度高、含油腻,坚硬耐磨。今天就来简单的说说酸枝木主要分为三种类别。
1.红酸枝木
红酸枝木颜色大多为枣红色,纹理非常顺直且比黑酸枝木的纹理更明显易认。是酸枝木中的中等材质,由于产量大,有宽大材幅,颜色花纹美丽,材质优良,广泛用于製作各种类型、款式红木古典家具,也适宜製作装饰工艺品,乐器、雕刻等,是酸枝木中使用最多的种类,也是酸枝木中最容易辨认的种类。人们平常口中的“红木”也多是指它,深受人们追捧。
2.黑酸枝木
黑酸枝木是酸枝木中木质最好的,其颜色由紫红至紫褐或者紫黑色,木质坚硬,抛光效果好,是传统家具的上等美材。有的甚至能与紫檀木极为的接近,因此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紫檀木。黑酸枝木家居用品在市场上很难和紫檀製品区分开来,经常被人当做紫檀抢购。区分酸枝木和紫檀的最好方法是看它们的纹理,大多数的黑酸枝木相比紫檀的纹理要粗一些。
3.白酸枝木
白酸枝木颜色较红酸枝木要浅的多,是对颜色浅一些、材质差一些的红酸枝木的不规範称谓。并且色彩与草花梨比较接近,人们平常及其容易把它和草花梨相混淆。国家的红木标準中并没有“白酸枝”的名称,只是业内对颜色浅一些、材质差一些的红酸枝木的不规範称谓。但是不管是所谓的“白酸枝”还是红酸枝,只要确实属于这一类木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权威鉴定机构都只鉴定为“红酸枝”。

套用範围

酸枝家具经打磨漆饰、蜡饰,平整润滑,光泽耐久,给人一种淳厚含蓄的美。酸枝北方称“红木”,江浙地区称“老红木”,广东地区几乎都称“酸枝”。清代的红木家具很多尤其是清代中期,不仅数量多,而且木材质量比较好,製造工艺也多精美。更重要是的非常的牢固,因此,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它是真正的红木家具。
除此,酸枝木由于散热性、透气性佳,微微沁出的淡香能够提神,对人体有保健功能,可製作手腕上的配饰。

保养常识

1、在使用的最初两至三年间,最好在季节交替时用固体地板蜡进行一次全面的打蜡保养。在使用过程中,家具会不断地从内向外“反油”,有极好的自我保养作用,几年后出现“包浆”现象,就不用再打蜡了。
2、在擦拭过程中,最好用粗布擦拭,日久天长,家具表面会更加亮泽、光洁。在硬木家具中雕刻和镂空工艺的地方比较多,有的地方用布很难处理,只要用鞋刷刷擦即可,而且刷子的棕毛越硬效果越好。
3、过凉或过热的器皿或物品放在家具表面上后,会出现一种“白痕”现象,很影响美观,这种现象只是家具表面蜡的自然反应,木体本身并无伤。处理起来非常简单,只要用800号的水砂纸打磨一下,上蜡用布擦拭即可。
4、酸枝木家具不要放到阳光直射的位置,放置过久,家具表面受太阳中紫外线的影响而退色。
5、雨季节要开窗通风,在装有空调的房间内,温度一定要保持在15-25度,或者在家具旁边放适量的盆景、鱼缸,可调节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湿度过低时硬木家具会收缩,过高时会膨胀。使用摆放时应该注意,不要放在过于潮湿或者过于乾燥的地方,比如靠近火炉暖气等高温高热处,或者过于潮湿地下室等地方,以免产生霉变及乾裂等。桌面上不宜铺塑胶布之类不透气的材料。
6、酸枝木家具表面禁用汽油,丙酮等有机溶剂清洁,以免和家具表面的蜡起化学反应。
7、搬动应小心轻放,使用中,忌利器硬物撞击,若有尘埃、油腻,可用掸帚,清洁软棉布擦净。
8、酸枝木家具宜阴湿,忌乾燥,故不宜受到暴晒,切忌空调对着酸枝木家具吹。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