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根据制订的标準成本来控制实际成本的发生,以达到降低成本目的一种控制制度。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后,西方工业已开发国家普遍承认了标準成本的概念,使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套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标準成本控制制度
- 外文名:Standard cost control system
- 性质:制度
- 特点:标準成本
标準成本制订
通常只对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费用三大项目制订标準成本,并以交成本人工和製造费用三大项目制订标準成本,并以将成本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作为制订标準的基础。儘管这三大项目的具体性质各有不同,但其标準成本大都是通过单位产品的标準用量和标準价格的乘积来表示的。大多数企业都以政党标準为基础,即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经营管理水平和正常价格规定的成本,既考虑过去较长时期的实际平均水平,又要消除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异常情况,并估计到未来的生产发展趋势。在单位产品标準成本中,直接材料标準成本是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各种直接材料的标準用量同这些材料在正常情况下的价格的乘积之和;直接人工标準成本是单位 品所需消耗的各种人工的标準工时数同其相应的标準小时工资率的乘积之和;製造费用标準成本是单位产品标準谁工时数与事先确定的标準分配率的乘积;固定制造费用标準成本是单位产品标準工时数与事先确定的标準分配率的乘积。上述费用的标準分配率是费用预算合计与标準总工时之商。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製造费用的标準成本相加,即得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标準成本,再加上固定制造费用的标準成本,即可得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标準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标準成本制订可採用单位产品标準成本卡的形式进行。
成本差异计算
在实行这一控制制度的企业,与成本明细账相关的几个重要账户的借、贷方均按标準成本入账,它们包括生产成本、产成品、自製半成品和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等。而对于实际成本脱离标準成本的各种成本差异应分别建立专门账户进行归集登记,借方记录不利差异,贷方记录有利差异,以便日常来分析、控制和考核各种成本指标,月终,根据各种成本差异账户相互轧抵后的净额列入本月份损益表同人选为销售成本或销售毛利的调整项目,这样就把损益表中的标準成本数调整为实际成本数。若轧抵后的差异净额很小,也可将其留在年终一併结转,而不必逐月处理。
标準成本控制
实行标準成本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成本控制。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应按预定的标準加以控制。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还必须按例外管理原则把控制重点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远见的关键性差异上。要追根寻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单位,迅速採取措施,及时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变动成本,通常可按单位产品确定正常差异的合理範围进行监控。对于固定成本,通常可按成本总额确定正常差异的合理範围进行监控。控制範围一般可根据企业产品成本的历史资料和企业的利润目标等进行估计测算,如利用标準差的计算方法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