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是策应当下国内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根据教育部最新的英语教学大纲设计出来的一套新理念新思维的规划教材,由国内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或英语专业教学的专家教授主编。全套教材共有10多种,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全国高校所能开设的英语课程。
基本介绍
- 书名: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
- 作者:陆道夫 肖坤学
引丛书总序
丛书总序
何莲珍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英语教学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回溯历史,我国的外语教学即便从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京师同文馆算起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期间受西方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从传统语言教学到结构主义教学到交际法教学的转变,教学的重点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培养到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转变。进入21世纪,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準而推荐的。按照《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应该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套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套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我国今后十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完成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学科複合型的创新人才。
何莲珍教授

现任耶鲁大学校长理察·乐文(Richard Levin)教授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两条有益的经验,令人深思。乐文教授强调要拓宽跨学科的广度,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前者是要开展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后者是要打破思维定势(thinking set),这两者是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
无独有偶,早在1928年,同样是耶鲁大学。着名的耶鲁大学报告提出了“头脑的纪律”和“头脑的家具”惊人之说:专业知识就像脑袋里面装进的家具。在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学生成功需要的是头脑的纪律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让他们适 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成为主动学习或自觉学习的独立思考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在国内外这种教育背景之下,“怎样学习英语”这个古老的话题似乎又有了新的含义。在我看来,学习英语至少有以下两大要素是要铭记在心的:
打好语言基本功是英语学习的第一要素。扎实的语音基本功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语音基本功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辞彙知识等。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我认为辞彙学习不仅要在广度上下功夫,更要在深度上下功夫。语言技能包括领会式技能和复用式技能,两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语言基本功还包括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但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包括语篇能力、语用能力,一个具有交际能力的学习者不仅能使用语法规则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对何人使用这些句子。
扩大知识面是英语学习的第二要素。英语中有句俗语:“A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中文意思指的是“样样通一点,样样不精通”,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万金油”。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我认为需要有一种成为“万金油”的精神。英语学习者要扩大知识面,千万不要为学英语而英语,要多方面、多途径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科技等方面的情况,更需要深入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让自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樑,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成功的英语学习者除了语言天赋之外,良师的指导和教材的辅助也是功不可抹的。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英语教学已实现了从“单纯掌握英语语言工具”到“获取信息、有效交流、甚至抢占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转变,许多英语新课程也都注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过去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思辨、学会批判、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了过于狭窄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定位,关注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国内英语教材在国际化视野下实现了内容的最佳化与整合,从单一到多维,从单项到立体,从语言知识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技能的输入到专业案例的实操,教材的多元化可谓精彩纷呈,势在必行。
暨南大学出版社与时俱进地研发并策划了这套由广州大学陆道夫教授、肖坤学教授总主编的“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就是在上述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经过英语专家教授把关、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体验、多轮课堂教学检验的一次大胆尝试。“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试图打造一个多维度、跨学科、宽视野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库。本套教材包括《商务英语谈判教程》、《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新编会展英语实务》、《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新编》、《医学英语SCI论文写作教程》、《法律英语翻译教程》、《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西方文化英文经典选读》、《中国文化英文经典选读》、《英美短篇小说阅读教程》、《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等12种。
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英语学习者输入与输出、语言与文化、知识与能力、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理科与人文的多维交叉和相互渗透。整套教材的编写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英语语言资源与文化信息,还精选了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医学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外翻译等各类真实语境材料,克服了传统英语教材中那种务虚避实的形式主义流弊,体现了编者们丰厚的教学积累和温馨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并重,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齐举,应该说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我相信,暨南大学出版社这套“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的推出,将会给我国21世纪複合型创新英语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启迪和贡献。
丛书总篇目
规划教材总主编肖坤学教授

1.《商务英语谈判教程》
2.《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3.《新编会展英语实务》
4.《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新编》
5.《医学英语SCI论文写作教程》
6.《法律英语翻译教程》
7.《西方文化英文经典选读》
8.《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
9.《英美经典短篇小说阅读教程》
10.《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
11. 《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
12.《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
丛书总主编简介
陆道夫,安徽六安人。英语语言文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博士。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系留学,师从北美着名学者Linda Hutcheon教授研修美国现当代文学、后现代主义思潮。曾担任过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译文近40篇,出版各类着作13部(本),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项目6项。代表成果有《文本、客群、体验——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英语名篇诵读菁华》、《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亚文化:风格的意义》、《西方民俗传说辞典》等。
通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西方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开设。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或研究生英语教学则可视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在大二下学期或研究生第一学期开设。由于阅读经典原文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酌情增减阅读量。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原文的深刻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主讲教师可以每3到4周增加一次讨论课,每次安排4—5名学生选择本单元中的名家名篇,围绕“问题思考”中提出的问题,作10-15分钟的学术报告,并展开提问和小组讨论。该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形成性的评估为主,终结性的评估为辅。形成性的评估包括学术报告、学期论文、小组讨论、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等。形成性的评估旨在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终结性的评估主要以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西方着名思想家、思想名着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熟悉程度。
2.《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第二版,陆道夫主编)
《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的编写初衷是为了策应四年一次的教育部全国教学大评估,因为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係到学校被评估的优劣等级。令编者感到欣慰的是,本书出版之后,全国有近50多所大学把本书选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教材,为这些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评估赢得了声誉。2011年,本书有幸获得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更是对所有编者“码字”工作的一种肯定和鞭策。
第二版的修订得益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由陆道夫、陈晓茹、杨文滢负责。特别要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导师庄智象教授为本书提供的资料援助。感谢本书第一版编者吴让科、杨晓霖、王文心的理解和支持;感谢过去10年来我指导过的100多名本科毕业生。应该说,本书的某些灵感得益于我对他们论文的指导。感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肖坤学教授为本书提供的优秀毕业论文例文,感谢汪立荣教授对毕业例文所作的精彩点评。
《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重在拓展选题思维,演示写作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方法,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真正做到“化贫乏为富有”、“化平庸为经典”、“化粗糙为精妙”、“化腐朽为神奇”,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写作。《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打破了一般同类教材的编写方法,以篇带章。既有规则讲解,又有例文演示点评,把枯燥乏味的写作规则与学术规範融入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编者们能够把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带进教材编写之中,从而使本教材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学中促写”的编写宗旨。

3. 《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张舍茹、陆道夫编着)
本书分为“人文通识篇”、“文化礼仪篇”、“文化辞彙篇”三大模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勾连,不仅涵盖了英、美、澳、新、加五国在地理概貌、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动态、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人文知识,而且包含了希腊神话、圣经文化、欧关等文学名着中出现的文化辞彙,如习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的文化掌故和背景溯源。
了解、学习并掌握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有利于扭转我国当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证书驱动型学习和语言工具型训练的流弊,有利于我国外语学习者明辨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休克”和文化误解,从而避免那种怀揣各种英语考试等级证书,却难以和外国人进行得体有效的文化沟通的尴尬局面。
本书梳理盘点的15种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也是英语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了解这些社会文化思潮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些思潮包括:文主义思潮,古典主义思潮,启蒙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思潮,弗洛伊德主义,女权主义思潮,结构主义思潮,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当代自由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后殖民主义思潮。
《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对各类英语自学爱好者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

4.《英美经典短篇小说阅读教程》(陆道夫、肖向阳主编)
近年来,关于英美短篇小说选本的编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国外编选者求全求新的倾向,结果却加大了选本的分量和範围;二是国内编选者求短求小的倾向,结果却割捨了不少经典名篇。针对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英美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本书最终决定了以下几个编选原则:
首先是选择在英美国文学史中最有影响的作家及其最有代表性的经典的作品。真正经受时间与历史考验的经典作品,是可以久读成诵,值得学生们学习模仿的精品。其次是注意收选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文学选本通常没有收选的重要作品,儘量少收各种选本集中收录的经典小说。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儘可能多收一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和读者对当代短篇小说的创作趋势有大致的了解。最后是保持选文作品的完整性。让学生通过完整的小说阅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鉴赏力、思辩力、分析力。本书精选了英美文学史上经典短篇小说20篇,主要的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有:《马克汉姆》(Markheim),《世上最优美的故事》(The Finest Story in the World),《午餐》(The Luncheon),《娃娃屋》(The Doll's House),《去往19号房间》(To Room 19),《好小伙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一桶白葡萄酒》(The Cask of Amontillado),《黄色墙纸》(The Yellow Wallpaper),《爱的牺牲》(A Service of Love),《新娘来到黄天镇》(The bride comes to yellow sky),《乾旱的九月》(Dry September),《吉力马札罗山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菊花》(The Chrysanthemums),《旅行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Travelling Salesman),《大教堂》(Cathedral)等。小说作者均为有影响力的文学名家。全书分为“英国篇”、“美国篇”和“评论篇”三大部分。每个单元分为五个模组:作者简介,原文细读,难点释义,问题思考,简评导读。“作者简介”或介绍作家的生平,或阐释其创作思想,或剖析其作品风格,或评价其影响地位等,侧重点各有不同;“原文细读”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作品原貌;“难点释义”对选文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上的难点加注中文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问题思考”一般列有3-5个问题不等,旨在提供阅读小说的角度和切入点。“简评导读”主要是就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叙述手法等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线索,为学生或老师进一步讨论时提供导读参考。“评论篇”主要精选了作家本人和着名评论家对所选的短篇小说所做的精彩评论,旨在为读者提供欣赏角度和评论方法。
英美经典短篇小说阅读教程

5.《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新编》(蔡耿超、许瑾主编)
本书以人体生命的自然历程为线索,分为生命篇、疾病篇及保健篇三大模组,包括生育、人体机能等总计八章,每章包含内容相关的视(音)频四至七个不等,总体上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全书以极其生动的医学视(音)频为构建材料,真实再现、演绎生命的神奇,其中适当渗透了医学英语词根词缀的内容,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科普性与学术性兼备。通过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形式,力求克服医学知识晦涩难懂乃至枯燥的难点,创造相对宜人的学习氛围。全书以医学英语为主干,图、文、视、听、说穿插其中相得益彰。每一篇、节开头的中文导语服务于对应内容,却不囿于机械的医学解释,而是尝试跳出医学的窠臼,在精神层面引入对生命本体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在此意义上,本书已然突破了专业的壁垒。
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新编

6. 《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肖坤学、陆道夫主编)
肇始于上世纪80年初的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至今可谓成就斐然,硕果纍纍,尤其是翻译教材的编写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地位越来越毋容置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大部分翻译教材都是为英语专业而编写的,很少能够看到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而编写的通用翻译教材,能够结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而编写的通用翻译教材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为此,我们,根据多年从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特定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严格按照教育部新颁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组织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的一线老师,编写了这本《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
本书试图突破过往翻译教材中的以语法为分析框架,分割英汉双语之间差异比较的编写模式,着重从辞彙、语义、语句、篇章、文体等几个层面,以英汉对比为突破口,通过大量的四、六级英语考试和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翻译实例,对英汉翻译中常见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归纳与讲评。全书译例丰富,讲练互补,注重启发和实践,淡化理论和学术,着力培养学生们对翻译过程的感知力、领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

《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是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成果项目之一。2006年以来,广州大学作为全国首批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範点院校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勇于实践,积极创新,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在全校範围内开设了“大学英语实用翻译”、“英汉口译”、“英语传媒与英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近20门后续拓展课程。《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便是这些课程积累下来的教学成果项目之一。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翻译教学以”形成性评估”为主,重在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围绕着线上训练、分组讨论、译文修改、经验交流、教师点评五个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奠定语言基础,培养翻译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训练翻译方法,提高英汉双语快速转换能力和实战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分为概论、辞彙翻译、句子翻译、语篇翻译四篇十一章,分别是: 第1章、翻译的原则与标準;第2章、翻译的过程与步骤;第3章、翻译的核心概念;第4章、英汉辞彙比较;第5章、词语翻译技巧;第6章、英汉句子比较;第7章、特殊句式的翻译;第8章常见从句翻译;第9章、长句的翻译;第10章、语篇特徵及翻译;第11章、常见文体的翻译。
《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适用于高校大学英语选修拓展课程,对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和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7.《英译中国文化经典选读》(陆道夫、粟孝君主编)
随着孔子学院十年在海外的勃兴与发展,中国文化越来越引起国外专家学者、平民百姓的浓厚兴趣。然而,与之相应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似乎没能保持同步发展。在国内的许多大中国小,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不少人虽然谈起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可一旦用英语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得意忘言。更有甚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授居然把孟子(Mencius)译为“门修斯”或“孟修斯把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译成“常凯申”, 一般学生或老师对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辞彙或表达如“拜年”( a happy new year wish )、“对联”(couplets),以及“科举制”(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三纲五常”(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之类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术语,不知如何用英语去表达(见本书附录“中国文化专有术语汉英对照精选”),这无疑暴露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漠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组织了国内几所大学的一线老师,在近几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英译中国文化经典选读》,试图通过对先哲圣贤们的经典着作的文本选读,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英译中国文化经典选读》选择了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16本经典着作,主要有《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庄子》、《文心雕龙》、《战国策》、《史记》、《孙子兵法》、《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金刚经》、《黄帝内经》、《茶经》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涉及到的文学、哲学、史学、医学、农学、宗教、军事等领域。
全书分为背景简介、文本选读、难点释义、问题思考、经典导读、译本连结等6大板块。作为“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的一种,《英译中国文化经典选读》可与已经出版的《西方文化英语经典选读》配套使用,作为本科生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英语专业高年级选修课程,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专修课程等使用。
根据我们近三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的教学实践,通常情况下,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国文化英译经典阅读”课程可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大一下学或大二上学期开设。阅读经典原文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阅读任务。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酌情增减阅读量。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的深刻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主讲教师可以每3~4周增加一次讨论课,或者就同一单元的同类主题,或不同单元的同类主题展开集中讨论,或者安排4~5名学生选择本单元中的名家名篇,围绕“问题思考”中提出的问题,作l0~15分钟的拓展性学术报告,并展开质疑、反诘、辩驳等形式的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