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

(2020-05-07 10:12:25) 百科综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第3版)》为第三版,全面展示了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至1949年国民党大陆政权覆灭时期的历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第3版)》中突出了经济、文化、思想、学术和对外关係方面的内容,在体例和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往的《中国现代史》。

基本介绍

  • 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
  •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 页数:550页
  • 开本:16
  • 定价:48.00
  • 作者:陈廷湘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1447901, 7561447906
  • 品牌:四川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第3版)》:四川大学历史特色专业项目资助。《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第3版)》此次修订儘可能地吸收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在内容取捨、史实考订、认知角度等方面均作了重大调整。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
(1912-1928)
第一章 中华民国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一、四川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
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和经济政策
第二节 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一、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二、《临时约法》的制定临时政府的财政危机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都北京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第三节 袁世凯巩固统治和民初政争
一、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践踏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
二、二次革命白朗起义
三、《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第二章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洪宪帝制的建立
一、帝制的酝酿和“二十一条”
二、洪宪帝制的建立
第二节 护国战争
一、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
二、云南独立和讨袁战争的发动
三、护国战争的胜利进军洪宪帝制覆灭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三、民初的教育
四、《新青年》创刊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三章 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一节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一、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二、“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
三、张勛复辟及其失败
四、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和段祺瑞的“毁法”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政权结构
一、中央政权结构
二、地方政权结构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
一、护法军政府成立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二、护法战争的发动和失败
三、南北和谈及其破裂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节 五四运动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五四运动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新思潮社团和刊物的涌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众多西方社会理论的传播
三、《新青年》与《东方杂誌》的对垒与论争
四、“学衡派”的主张
五、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六、白话文运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二、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之间的论战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第五章 皖系军阀的衰败和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孙中山发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第一节 直皖战争爆发皖系的衰败
一、直皖争夺的加剧
二、直皖战争爆发和皖系的失败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一、华盛顿会议与列强对华关係新格局的形成
二、直奉共掌北京政权及其权力之争
三、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第二次北伐及其失败
一、南方军阀的内争孙中山重建军政府
二、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与南方军阀的“联省自治”
三、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战争陈炯明叛变

第六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一、众多救国方案的提出与尝试
二、中共“二大”召开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第二节 民众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第七章 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一节 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
一、江浙战争
二、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
三、奉系执政后的政争
四、善后会议的召开
第二节 第一次同共合作的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二、国民党改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平定商团叛乱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中共“四大”的召开
二、国民会议运动孙中山北上和逝世
三、五卅运动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第八章 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运动进入高潮
第一节 北伐前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一、国民党左中右三派的分化和廖仲恺遇刺
二、戴季陶主义的出现与国民党的文化转向
三、西山会议和国民党“二大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五、北伐战争的酝酿
六、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二节 革命势力对直奉联合政权的挑战
一、直奉军阀结成“反赤”同盟
二、关税特别会议和法权会议
三、反对关税会议的斗争与“首都革命
四、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倒台
五、“护法”与“护宪”:直奉两系的明争暗斗
六、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第三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一、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四、工农运动在湘、鄂、赣地区的迅猛发展

第九章 北洋军阀割据结束
第一节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的政局
一、“安国军政府”的成立
二、各派军阀的明争暗斗
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四、“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五、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六、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紧急时期的政策策略
第二节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结束
一、武汉国民政府的严重危机“七一五”政变
二、宁、汉合流及国民党各派的纷争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四、东北易帜北洋军阀割据时代结束
……
下篇 难经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8-1949)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2年至1905年问,孙中山做了一次环球旅行,在欧美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进一步扩大革命影响,并酝酿建立新党的计画。1905年7月,孙中山到日本横滨,在各革命团体领导中间做工作,倡议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革命组织,以便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经过酝酿,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成立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草拟的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主持执行部庶务科,在总理外出时代理总理工作。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据统计,1905至1907年间加入的会员,98%以上都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报《民报》。同盟会不同于在它之前建立的那些革命小团体,它把国内外革命者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之下,已具备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规模,并成为当时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
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该纲领由孙中山1903年在东京建立革命军事学校时首次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反满,亦即推翻清政府,并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实现民族独立。所谓反满,不同于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孙中山曾指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可见,革命派反满,实质上是反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没有公开提出反帝口号,虽然与他们自身力量不够和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有关,但由于清王朝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反帝的内容。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建立民国”,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军政府宣言》规定:“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初步勾画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蓝图。

后记

《中国现代史》(第三版)终于出版了。本书是199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王庭科教授主持申请立项,经教育部(当时为国家教委)批准的“历史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中国现代史分课题,以及四川大学“振兴计画重点课程中国现代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的成果,也是教育部“新世纪历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课题的成果之一。国内众多高校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调查资料,11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教育部和四川大学提供了经费。全书的体例和编写大纲由陈廷湘教授提出和编定。各章节初稿执笔分工如下:第一章,曾崇碧;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三、四,贾国静,第三节一、二,李双龙;第三章第一、三节,包黎.第二节张拓元;第四章.谢增寿;第五章,张祏元;第六章,王安平、刘丽敏、操世元;第七章,高振军;第八章、第九章,徐学初;第十章第一节,罗兰英,第二节,谭刚;第十一章,田利军;第十二章,孙大权;第十三章.李慧字;第十四章.张践;第十五章第一节一、二、三、五,杨宇明,第一节四,刘方建,第二节,李慧宇;第十六章,韩渝辉;第十七章,常云平、李娅丽;第十八章.潘洵、张守广;第_卜九章,第一节、第二节二、三、四、第三节,张才良,第二节一,徐源松;第二十章第一节,冉绵惠,第二节.吴炎、刘兴全:第二十一章第一节,李星亮,第二节,匡济才,第三节,黄茂;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一、三、四、五,江红英,第三节二,徐源松,第四节,孙大权;第二十三章第一节.张金岭、刘贤昌,第二节一,周鼎,第二节二,陈昌文、郑莉,第二节三,陈廷湘,第三节一,周鼎,第三节二.陈昌文、欧阳英林,第三节三,刘方建.第四节,胡良贵:第二十四章第一节.张志红,第二节,陈廷湘,第三节,梁红。陈廷湘负责全书统稿,并参与大多数章节撰写。本书编写参考了大量的教材、专着和论文,限于篇幅,书后只列出主要书目,大量的参考书和论文都无法一一列出,这里谨向作者致歉并表示衷心感谢。

序言

中国现代史在历史学科领域属于新兴学科。高等学校中国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创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方在广度和深度上获得长足进展。变化发展快捷是新兴学科的一大特点。近年来,伴随国际交流和国内思想解放的扩大与深入,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发展呈现出加速状态。研究的深入和成果形成的速度进一步超越既往。
2002年,本教材作为教育部“历史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第一次出版,在编写体例和内容方面作了众多创造性尝试。2004年修订再版,吸收了初版时尚未引入的新成果。再版至今已历时五年。五年来,行进在现代性转型道上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常态社会无法比照的巨大发展,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大史事的认知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现代史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等整体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随着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等社会结构的嬗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係、中国现代史的两大主体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係格局的变化,中国现代史学人必然要不断站在历史的更高地基上观察、审视和认识中国现代社会的全部发展史,创生众多有新视野、新思想、新资料的新成果。本教材此次修订儘可能地吸收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在内容取捨、史实考订、认知角度等方面均做了重大调整。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