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相似性理论模型

(2020-07-27 01:32:40) 百科综合

相似性理论模型

相似性理论模型和引导搜寻理论模型以及特徵整个理论模型都属于视觉搜寻的理论模型。Duncan和Humphreys在研究中发现:视觉搜寻效率在不同的作业任务、不同的研究条件下是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没有特徵整合理论描述的平行加工和系列加工那样有明显的两分性特徵,由此提出了相似性理论模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相似性理论模型

定义

相似性理论模型认为视觉搜寻首先需要对视觉呈现的刺激进行一定的知觉描述,视觉表征按特徵类型被分割之后的组群称为结构单元。

性质

相似性理论模型认为视觉是由搜寻特定信息所引导的,即在视觉系统中存在对目标的描述性“模板”,选择性操作把这个模板与输入描述进行匹配,匹配程度高则权重升高,反之则降低,而与之有关的组群权重也会受到影响。即有两个因素决定选择的权重,一个是组群与模板,另一个是权重连带。增加目标与非目标的相似性不利于搜寻是因为与模板的匹配都很高,在达到视觉短时记忆的竞争力较一致。而降低非目标与非目标的相似性不利于视觉搜寻是因为它降低了对非目标组群的扩散抑制的机会。有限资源分配给各个结构单位后,这些结构单位的权重就发生了变化,那些权重大的结构单元便首先进入视觉短时记忆。当一个所选择的目标描述进入视觉短时记忆时,被试产生“肯定”反应;反之则产生“否定”反应。

实验证据

Found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搜寻一个红色的倾斜条,干扰项特徵有三个维度表征:颜色、方向和大小。结果发现:在相关条件下的搜寻要比不相关条件下的搜寻效率高。依据相似性原理,相关条件下,以大小为基础的组群会强化颜色组群和方向组群。在不相关条件下,大小组群与颜色组群和方向组群冲突。因为干扰之间的组群越强,搜寻效率越高,所以相似性理论模型认为相关条件下的搜寻要比不相关条件下的搜寻效率高,与实验结果吻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