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东风11Z型内燃机车

(2020-04-09 13:52:44) 百科综合
东风11Z型内燃机车

东风11Z型内燃机车

东风11Z型内燃机车(DF11Z)是中国铁路的内燃机车车型之一,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设计生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风11Z型内燃机车
  • 外文名:China Railways DF11Z
  • 类型:内燃机车
  • 生产国:中国
  • 生产厂商:戚墅堰机车车辆厂
  • 生产型号:DF11Z
  • 序列编号:0001~0006
  • 生产年份:2002年、2015年
  • 产量:6组(12台)
  • 主要用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暱称:中国铁路迷暱称为“大Z”

概要

东风11Z型内燃机车是双节组合式準高速专运内燃机车。为满足铁路专运及特殊客运列车牵引任务的需要,中国铁道部于2001年5月决定在具有较高运用可靠性的提速主型客运内燃机车——东风11型内燃机车的基础上研製东风11Z型专运内燃机车,以替代1970年代从联邦德国(西德)进口的NY6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车型代号DF11Z,其中“Z”代表“专用”。2001年8月下达机车设计任务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以可靠性为首要,儘量採用东风11型机车的成熟技术与部件,部分关键部件採用进口部件。2002年4月1日,首组东风11Z型机车在江苏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下线,当日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出席了下线仪式。2002年5月,首组机车交付北京铁路局进行运用考核。由于初期东风11Z型机车某些部件可靠性尚无法超过NY6型机车,机车在早期仅执行一般客运任务,少数情况下执行专运任务。东风11Z型内燃机车在2002年共生产了4组,每组车分A/B两节重联,每组造价达3200万元人民币,全部配属铁道部专运处,平日由北京机务段维护。
东风11Z型0004号机车牵引T5687次列车驶出北京站前往秦皇岛东风11Z型0004号机车牵引T5687次列车驶出北京站前往秦皇岛
2015年6月,戚墅堰厂製造的第五组东风11Z型机车下线,并前往环形铁道试车,回厂一段时间后交付,第六组东风11Z型机车也已于2016年6月交付。6组东风11Z型机车中4组配属铁总专运处,另外两组转配北京铁路局。
东风11Z型0005号机车牵引T58次列车通过农服所道口东风11Z型0005号机车牵引T58次列车通过农服所道口
截至2018年,东风11Z型机车在不执行专运任务时主要担当T56/57、T58/55次列车(宝鸡—天津,北京西—天津段)的本务机车。
2018年3月、2019年1月金正恩两次乘火车访华,以及2019年2月~3月访问越南过境中国,其专列在中国境内分别由东风11Z型0002、0003和0006号机车担当。

技术特点

为确保机车运用的高可靠性,东风11Z型内燃机车是两节机车固定重联组合式机车。每组机车由两台结构相同的单节机车重联牵引。每节机车设单司机室,取消2端司机室改为辅助室,两节机车之间设通过台,连线处採用密闭风挡。司机室内饰参考了“新曙光”号内燃动车组司机室设计。机车装用16V280ZJA型柴油机,最大运用功率3610千瓦,最大运行速度为160公里/小时。
东风11Z型0002号机车牵引Y510次列车返回北京站东风11Z型0002号机车牵引Y510次列车返回北京站
为提高机车的可靠性,机车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冷却水系统、空气滤清系统、车体、制动系统、电传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均在东风11型机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关键元件均按军用产品设计、选型,也是中国最早採用LKJ-2000型监控记录装置的机车。机车採用许多进口零部件,如柴油机喷油泵及喷油器採用奥地利BOSCH公司产品,调速器採用了美国Woodward公司的PGEV调速器等,柴油机採用的涡轮增压器由瑞士ABB公司进口。

技术数据

华氏轮式
0-6-6-0+0-6-6-0
UIC轴式
Co'Co'+Co'Co'
轨距
1,435毫米
轮径
1,050毫米
轴重
23吨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
145米
机车长度
2 × 21,250毫米(车钩中心距)
机车宽度
3,304毫米
机车高度
4,736毫米
构架尺寸
2 × 20,296毫米(车底架长)
整备重量
2 × 145.4吨
燃料
柴油
燃料储备量
2 × 7,000升
水储备量
2 × 1,200升
传动方式
交—直流电
发动机
16V280ZJA型柴油机 × 2
发动机功率
2 × 3,610千瓦
牵引发电机
JF204C × 2
牵引电动机
ZD106 × 12
最高速度
160公里/小时
持续速度
65.6公里/小时
起动牵引力
2 × 245千牛
持续牵引力
2 × 160千牛
列车制动
电阻制动、电控空气制动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