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尹至

(2020-01-28 00:53:16) 百科综合

尹至

《尹至》,尚书类文章,出土于清华简,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基本介绍

  • 篇名:尹至
  • 创作年代:商
  • 出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简文

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汤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余美其有夏众不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仓,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沇曰:‘余及汝偕亡。’惟灾虐德、暴身童、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鹹曰:‘曷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诗?”尹曰:“若诗。”汤盟质﨤尹,兹乃柔大萦。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剪西邑,戡其有夏。夏料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译文

伊尹从夏邑往亳,偷偷地赶回到汤那里。汤说:“来,你莫非有好讯息?”伊尹说:“君主,我回来,到今天一共走了十天。我探察到夏朝的民众都怀有美好愿望,而其君主却心志不合,宠幸琬、琰二女,不忧恤他的百姓。百姓众口一词地说:‘我和你都死!’他仍然贼害有德,暴厉自用。夏邑天空出现了异常徵兆,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其民众传说:‘这是我们自己招的祸。’都说:‘为什幺如今东兆不彰?我们怎幺办?’”汤问:“你所告我的夏朝隐情,确实都是这样吗?”尹曰:“是这样。”于是汤和伊尹盟誓灭夏。这是柔大萦(?)。汤前往征夏,夏人不服。伊尹自度其德不差,遂定计从西边进攻夏邑,战胜夏人。夏朝逃散的人进入水域顽抗。汤下令说:“一个都不要留!”

《尚书》简介

2010年1月5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清华简的首批研究成果,九篇清华简中的先秦文献经过2000多年的辗转流传后终于得以面世,这些文献也证明了目前有一些流传的《尚书》中的篇章是后人的伪作。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经过两年的努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共整理出60余篇文献,计画出版十五辑整理报告。
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献中,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孔子删减《尚书》之后《书》仍有百篇之多,但经孔子删减的篇章,大多失传。清华简是首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
现存的有一些《尚书》篇章,经过宋代许多学者研究已定论为后人伪作,这次清华简的出现,证明了其中一些为伪作。
《(上夕下录)》,整理者李学勤先生读为“逯”,认为意为“行也”。单育辰先生属上与“亳”连读为“亳麓”。郭永秉先生将“(上夕下录)”字属下读。他指出,“(上夕下录)”见于甲骨,合集20964+21310“乙巳(上夕下录)雨”,黄天树先生疑“(上夕下录)”即甲骨文夜间时称“中(上夕下录)”之省,应当是正确的(《殷墟甲骨文所见夜间时称考》,见《黄天树古文字论集》185-188页)。颇疑“(上夕下录)至在汤”之“(上夕下录)”,就是这个夜间时称。宋华强先生读为“从”。
关于“(上夕下录)”字的解释,笔者目前比较倾向于郭先生的说法。才,整理者读为“在”,认为意为“存问”。郭先生认为“(上夕下录)至在汤”犹古书“夜至于楚军”(《左》宣十二年),可见他认为“在”相当于“于”。廖名春先生、宋华强先生也有相同的意见。
笔者赞成郭先生等人的意见,“至在汤”即“至于汤”,指的是至于汤的处所。“至”、“至于”后面加人名的句式,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相同的例证,不过文献中的几个例子可以作为间接的证明。首先,《诗·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郑玄笺云:“徂,往也。我自是往之女(汝)家。”“自……徂……”的句式古书习见,此处是用人称代词“我”、“尔”来指称“我家”、“汝家”。这与简文用“汤”指代汤的处所是有相似之处的。其次,《史记·殷本纪》“伊尹去汤适夏”、《尚书大传·汤誓》(辑本)“是以伊尹遂去夏适汤”,“去”、“适”的后面可以加人名“汤”。这说明“至”的后面接“汤”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清华简《尹诰》简1“惟尹既及汤鹹有一德”,郭店简和上博简《缁衣》作“惟尹允及汤鹹有一德”。“及”,学者一般认为是并列连词,相当于“与”,比如季旭升先生就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伊尹与汤并列‘鹹有一德’”。廖名春先生认为《尹诰》的“既”当读为“暨”,连词,是与、及、和之义。“惟尹既及汤”,即“惟尹暨及汤”,也就是“惟尹与汤”。“暨”、“及”複词同义。
笔者认为,《尹诰》此句应该断句并标点为:“惟尹既及汤,鹹有一德。”“及汤”与《尹至》的“至于汤”含义相同,“及”的意思也是“至”。《孟子·告子下》曾言及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就”的意思是“归于”,与“至”、“及”含义近似。“既”如字读,意思是“已经”。简文是说伊尹归汤之后,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怀疑。正因为如此,所以《礼记·缁衣》中孔子引用这句话和《诗》“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尚书》中的《尹至》和《尹诰》是有关伊尹和商汤的重要文献,涉及商汤灭夏的史实,极为重要。其中的《尹诰》又称为《鹹有一德》。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鹹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伪古文系后人伪作。清华的专家解释,伪作和真作在价值观和历史观上大不相同,伪作受到之后儒家文化的影响,讲了很多大道理,但是真作更具有神话色彩。

试论

清华简《尹至》简1首句作:
惟尹自夏徂亳,(上夕下录)至才(在)汤。
”来佐证“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的言论。
鹹有一德,整理者已经指出:
《礼记·缁衣》郑注:“鹹,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书·鹹有一德》孔传:“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解释略有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郑注更为準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