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新文明文化史观

(2020-03-16 02:14:06) 百科综合

新文明文化史观

“新文明文化史观”是对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文明文化史观进行反思、结合中华并人类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再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中华文明上万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引领人类直到近代”、“中华文明突显人类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美好和谐的圭臬”等重大新史观的概括。这一史观和理论的横空出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文化史上开天闢地的大事件,是对近代以来由“西方中心论”主导下形成的中外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文明文化历史观的彻底拨乱反正,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来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民族意识步入“崇洋媚外”、“弱智糊涂”窘境重新走向文化复兴的标誌,是人类重新走向天下大同、走向和谐文明、重建中华大九洲康庄大道的隆隆礼炮……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就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这一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啓超(已故)、李约瑟(英、已故)、罗伯特·坦普尔、宫玉海、林河(已故)、王大友、董立章(已故)、史式、流波等,其中中青年学者流波(刘博)是这一观点、理论的集成创建者和最给力者。《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一书是这一史观和理论的最强奠基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新文明文化史观理论
  • 外文名:Theory of new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 人文科学:新理论 新概念
  • 流波:理论创建者

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初,爱国学者梁啓超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应有地位被严重“矮化”,开始为中华文明鸣不平,但当时应者寥寥。英国人李约瑟博士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用详细材料论证人类近代以前的四千年中国的科技发明一直遥遥领先,近代西方文明的突飞猛进正是在中国古代文明基础上的飞跃。随着中国远古遗址的不断发现,中国极少数真知灼见者开始对“西方中心论”下的人类文明文化史观进行反思。经过几十年反覆的结合考古的综合研究、考证发现,原来中华文明并不是传统史学观认为的五千年而是上万年,全世界上中古史具有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来源,这个源头不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或古埃及文明或古西亚文明等,而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不二源头。其中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技史探索》是新文明文化史观的杰出代表作;罗伯特·坦普尔(Robert Temple)在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文明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代一百条重要的发明,在1986年出版《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概述“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认为“现代世界以之为基础的发明和发现,可能多半来自中国”;鑒于疑古派对中华古史的否认,给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造成极端混乱,李学勤于1995年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中国学术史”的倡议,试图扭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疑古派所代表的中国古史研究中怀疑古文献真实性的大趋势,引起广泛反响。宫玉海先生从破译《山海经》入手,阐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些本末关係和来龙去脉;林河先生从巫傩史、民族语言的角度阐述中华文明上万年,是源头;王大友先生从解析图腾入手,系统阐述了中华先祖拓荒美洲的历史;董立章、史式等史学者也提出了中华文明一万年的观点等。
流波(刘博)从理论上系统地创建了完整的新文明文化史观。流波对近代以来在“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人类文明文化史观进行最彻底的质疑和颠覆,结合人类学、民族学、语言文字学、史学、社会学等等多学科和考古、神话、传说、宗教、民俗、天文、地理、曆法、数理、气象、海洋等等诸领域从根本上、理论上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人类起源在中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中华黄种是人类的祖种祖族”、“中华文明不是传统史观所说的五千年而是上万年”、“人类文明最早在长江流域发祥、发展并拓荒到全世界”、“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上中古人类文明都为中华民族所创造”、“古汉语是人类早期共同语言--其母语就是长江流域最早水稻农(糯)耕民族--糯民的语言--糯语”等等一系列惊人的、合乎逻辑的历史真本观点,从而从根本上、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破除“西方中心论”、还原中华并人类历史本来面目的新文明文化史观,是二十一世纪来新文明文化史观的最主要创建者、集大成者和最给力者。
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一书对传统的文明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等进行甄别、扬弃,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文明文化史观;作品资料繁富、引征广博、视野开阔、论述全面、汪洋恣肆、浑成一体,堪称目前这一领域集大成之作。林河的《中国巫傩史》、宫玉海的《〈山海经〉与华夏文明》和《〈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王大友和宋宝忠的《中华先祖拓荒美洲》、董立章的《三皇五帝史断代》等等是为代表作。
新文明文化史观越来越为新的考古发现所印证、为真才实学的文明文化史学者所认知、千百万智慧正义学者会不断加入进来,新文明文化史观必将战胜“西方中心论”谬误下的传统史观,还中华并人类文明文化史真谛。

新文明文化史观代表人物介绍

梁啓超

梁啓超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并认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应排第一的观点。
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汉族,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啓超一生勤奋,各种着述达一千四百万字,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着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1929年1月19日病逝。

李约瑟

李约瑟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鲁桂珍博士、沈诗章的协助下,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在当时“西方中心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约琴开始形成“一个宝贵的信念”——“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从此一生奉献给中国文明文化的研究,用详细的材料论证人类近代以前的四千年,中国的科技发明一直远远领先,中华文明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体,近代西方文明的突飞猛进正是在中国古代文明基础上的飞跃。因此,李约瑟是当之无愧的新文明文化史观的杰出人物,其着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技史探索》是新文明文化史观的杰出代表作。
李约瑟最着名的理论是李约瑟难题,提出了“为何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但在近现代远落后于西方”的问题。
(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罗伯特·坦普尔

罗伯特·坦普尔(Robert Temple),科技史学者,在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文明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代一百条重要的发明,在1986年出版《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总结了“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概述了中国人的发明和发现,说明了中国人是“现代世界”共同的技术创造者。书的前言《西方欠中国的债》写道:“历史上一个不为人知的最大的秘密,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世界,乃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结合的产物,现代世界以之为基础的发明和发现,可能多半来自中国。但是这个事实却不为世人所知,对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同样地无知。从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后,中国人被西方的技术所震惊,犯了对自己成就的健忘症。”鑒于此,理所当然成为新文明文化史观的杰出人物。代表作:《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5年第1版。)、《神谕——东西方〈易〉卜术揭秘》,(徐俊培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英国人,被聃为美国肯塔基路易斯维尔大学人文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客座教授和我国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拥有梵语和东方学的学位。

李学勤

鑒于疑古派对中华古史的否认,给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造成极端混乱,1995年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中国学术史”的倡议,试图扭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疑古派所代表的中国古史研究中怀疑古文献真实性的大趋势,引起广泛反响。《走出疑古时代》是其反击疑古派的代表作。在二十世纪末学术界要幺唯西方马首是瞻要幺对古史研究画地为牢的大环境下勇敢地反击疑古造成的学术停滞不前或甚至倒退的灾难,李学勤功不可没,极端难能可贵。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青铜器专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兼西北大学、华东师範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宫玉海

从1987年起研究《山海经》,引进比较语言学、语言民族学等新兴学科,运用综合比较多研究方法,取得重大突破,1995年1月出版《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提出《山海经》不是神话书,而是一部信史,一部上古世界地理志和百科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研究价值;现代人类源于中国,如印第安人是从中国大陆迁徙去的,中华文化乃世界文明的源头和中心,任何“多元论”都是不能成立的;“伊甸园”就在中国云南,距今万年前,先民们进入这里生活,并从这里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实乃万年曆史,五千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等一系列新观点,向旧史学提出挑战,为改写世界史开闢前景。
1929年2月生,吉林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干事、秘书,二0一厂学习室副主任、教导主任。1979年起进入高校任教,在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对传统(诗)学持批判态度,并提出一系列新的评释。1985年4月出版《诗经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获1987年度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先后被日本没古书院《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经学研究论着目录》全目录收入。现任中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山海经学会筹备会会长等社团职务。

林河

是“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源头”课题的最早探索者之一,临终前还在构思《文明进化论》一书框架,想从进化论的角度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成为遗愿。
林河,本名李鸣高,侗族,湖南通道人。1957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实践报》记者、《建设报》编辑部负责人、《民众报》文化组长、《湘江文学》月刊编辑、《楚风》民间文学社副主编、主编等;曾任湖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省文联研究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吉林长春大学兼职教授、云南楚雄师院荣誉教授等,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林河主要专着有:《九歌与沅湘民俗》、《古傩寻蹤》、《中国巫傩史》、《文艺湘军百家·林河卷》等。二O一O年十月四日,林老怀抱遗愿驾鹤西天,享年84岁。

史式

对“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提出质疑,起草《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得到海内外100多位历史学者签名赞同。
字执中,1922年8月生,安徽省全椒县人,幼年失学,自学成才。他的文章,数十年以来,已经成为一种“三合一”的格式:一曰历史论文的内容,言必有据,无徵不信,绝不“戏说”或“漫谈”;二曰历史散文的形式,为方便表达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三曰历史杂文的语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尖锐泼辣与妙趣横生兼而有之。现为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顾问、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师範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主编《中华民族史研究》多辑、《太平天国大词典》等书,主要着作有《太平天国词语彙释》、《太平天国史实考》、《台湾先住民史》、《汉语成语研究》、《我是宋朝人》等书。2004年由重庆出版社推出《史式谈史》丛书,凝聚了史式数十年心血。

董立章

1999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皇五帝断代》书饱含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论述,“萌芽”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源头的“意念”。留下百万字遗稿《三皇五帝史》,是新文明文化史观的重大损失。
华南师範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因病误治于2009年5月14日去世,终年62岁。

流波

新文明文化史观的代表人物。新文明文化史观和理论的创建者,《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一书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文明文化史观。

苏秉琦

苏秉琦教授把中国古史的框架、脉络高度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糸,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访谈录》载《东南文化》1991年第一期。),在当时已极具开拓性。其认识虽然局限于传统,但已伸入到中华文明文化的上万年实质。
苏秉琦(1909.10.4-1997.6.30)河北高阳人,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从事考古学事业63年,是中国考古学开创者之一,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为考古学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全局性的指导,为中国考古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吴新智

吴新智在1984年与两位外国人类学家联名提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对“人类起源非洲论”形成一定冲击;但他的研究终究没能步入到人类起源于中华长江流域这一实质根本,也没能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理论从理论上做出反驳,但至少在中国主体历史考古界关于人类起源上有了一点异样的声音,也算是主流的一点难能可贵。
吴新智,男,安徽合肥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1928年6月2日生,汉族。

加文·孟席斯

《1421:中国发现世界》(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2002年11月在英国出版,2003年1月又推出了美国版,书名改为《1421:中国发现美洲》(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America),两书正文内容相同,但美国版增加了20页“后记”。孟席斯的着作提出了郑和船队于1421-1423年实现环球航行到达美洲、澳洲及南极的惊人观点。
《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义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论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应该归功于中国人。书中声称,这支中国舰队曾携带了一批中国科技典籍到义大利,而文艺复兴中的巨匠达·文西的许多设计发明实际上是借鉴了这批科技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机器的设计,而非原创。
加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编队指挥官,退休后专事航海史研究。于1937年首次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两年。在上个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近二十年来,他研究郑和船队的航海过程中访问了120个国家,参观了900多个博物馆和图书馆,并造访了中世纪后期每个重要海港。在当前“西方中心论”还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下,孟席斯说:“欧洲人发现世界(其他地方)的说法是白日梦,是胡说八道。”面对所谓的“学术主流”对他观点的质疑责难,孟席斯反击说:“当前历史教材中的理论才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对这些垃圾执迷不悟的家伙并不是我这个幻想家,而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
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郑明表示,如果孟席斯有关“郑和环球航行,最早发现美洲”的观点得到证实,那幺也就意味着整个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进程将被改写,特别是西方中心观念将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也许成为了孟席斯着作出版时反对者众多的原因之一。
2005年05月25日,不少人大历史系的师生参加了座谈会,他们刚拿到《1421》中文版就很快发现了一些错误,但这些纰漏并不影响全书的结论。
人大历史系华林甫教授向孟席斯指出,在书中收录的“1421年左右的东亚”这张地图上存在两处明显错误。“一是图上标明黄河从渤海入海,而实际上,600年前当时的黄河应该在山东半岛南部入海;二是,贴木儿帝国疆域内,裏海以西的那片较大水域应该是'鹹海'而不是'威海',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刚刚也发现了。”对于这些问题,孟席斯的代理方当即接受,并表示在以后的版本中改进。
社科院历史所、中国明史协会副会长张德信表示,中国学术界对孟席斯的观点一般持有赞成、反对和认为应深入研究三种观点。孟席斯的观点从2002年至今已补充了大量新的材料和证据,但在他的论述中还有不少矛盾的地方。“他虽然列举了大量证据,但证据间的关联性以及这些证据本身与郑和下西洋的关联性还需要更深一步研究证明。”
他的想法和着作,不是主流观点所认同的,也可能从根本上是谬论,但不失为一种独到看法。其作为一种对于权威的冲击,对世人的鼓舞的意义,远大于其学术界意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