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檄(汉语汉字)

(2020-04-17 15:56:09) 百科综合
檄(汉语汉字)

檄(汉语汉字)

檄,是汉语辞彙,汉语拼音为 xí ,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二尺书。从木,敫声。——《说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檄
  • 拼音:xí
  • 笔画数:17
  • 郑码:FNSM

注解

--------------------------------------------------------------------------------
檄xí
檄
⑴ ㄒㄧˊ
⑵ 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⑶ 郑码:FNSM,U:6A84,GBK:CFAD
⑷ 笔画数:17,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3251141533134
参考辞彙
--------------------------------------------------------------------------------
a call to arms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木敫
汉字部件分解: 木白方攵
笔顺编号: 12343251141533134
笔顺读写: 横竖撇捺撇竖折横横捺横折撇撇横撇捺

详细注解

--------------------------------------------------------------------------------

名词释义

⑴ 形声。字从木,从敫,敫亦声。“木”指“木简”。“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大空间”、“由点到面地扩散”。“木”与“敫”联合起来表示“从一地传送到全国各地的木简(文书)”。本义:通电。通告。说明:“檄文”相当于现代史上常见的通电通告。如袁世凯称帝,云南等地军政界人士便通电全国宣布本省独立,脱离中央政权。
⑵ 同本义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二尺书。从木,敫声。——《说文》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堂奥之间,疑檄不绝。——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
哄甚,两台檄公(袁可立)解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徵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⑶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徵兵军书)
⑷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词性变化
--------------------------------------------------------------------------------

动词释义

⑴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⑵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常用词组

--------------------------------------------------------------------------------
檄文
xíwén
[an official public declaration,addressed to junior officers and people,usu. on starting a compaign;call (summons) to war] 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徵召、声讨,特指声讨的文告
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羽檄
檄移

汉译英

--------------------------------------------------------------------------------
a call to arms
announce or denounce in such a call

关于檄

X í
The ancient authorities calls up in order to or the clerk who condemn.
a call to arms
战国时期秦相张仪曾用檄指斥楚相的过错。西汉时期梵谷级官员对官民有所告谕、徵召以及徵调军队都用檄。遇有紧急军情,檄书插上标誌加快传递的羽毛,称为“羽檄”。东西汉之际,政局动荡,内战频繁,一些统兵将帅常用檄告谕军民,指斥敌方罪过,夸耀己方实力,藉以提高士气、瓦解敌军。此后直到南宋初的一千多年中,檄主要作为战时政治宣传品使用。南宋以后使用得很少。1367年朱元璋派兵北伐时作《谕中原檄》,指斥元朝残余统治势力的罪恶,安抚中原地区民心。近代中国农民革命政权和一些民众团体也曾使用过檄文,如太平天国军师洪仁1861年发布《诛妖檄文》二篇,号召清朝官兵起义或投降;1861~1890年间,湖南、四川、江西、河北等许多地方都有民众团体声讨外国侵略者的檄文流传。唐、宋到清代,檄又作为下行的符、牒、牌、札等文种的别称;“文檄”一词常被用作一般官府往来文书的统称。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檄 ·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3
《唐韵》胡狄切《集韵》《韵会》《正韵》𠛬狄切,𠀤音薂。《说文》下尺书也。《颜师古曰》檄者,以木𥳑为书,长尺二寸,用徵召也。《前汉·申屠嘉传》为檄召通。
有急,则加以鸡羽揷之,示速疾也。《史记·汉高纪》以羽檄徵天下兵。
《韵会》陈彼之恶,说此之德,晓谕百姓之书也。
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识也。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魏《陈琳·讨曹操檄》皆是。
《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也。
长檄,印封长牒也。《后汉·安帝纪》民穷困道路,欲归本郡,在所为封长檄。
檄櫂直上。《尔雅·释木》无枝为檄。
檄籴,疾貌。《嵆康·琴赋》懰檄籴以奔邀。
《唐韵》胡敎切,音效。《郭璞·蜜蜂赋》诛戮峻于鈇钺,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谋而同期,动不安而齐约。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