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CNT装甲巡洋舰

(2020-01-26 08:14:27) 百科综合
CNT装甲巡洋舰

CNT装甲巡洋舰

作为1913年(民国二年)提出的《海军第一次制舰计画》的实际性目标之一,北洋政府向位于奥匈帝国边境城市蒙法尔科内(Monfalcone)的CNT船厂(的里雅斯特海军船厂,Cantiere Navale Triestino)订购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该舰为奥匈帝国赛达级巡洋舰的升级型排水量提高到4800吨以上,主炮口径为203毫米。该舰与另外三艘CNT厂造穹甲巡洋舰于1915年开工建造,但均由于一战爆发、中奥宣战的原因未能完工交付,最终已铺设的龙骨和部分船体在战后被拆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CNT装甲巡洋舰
  • 英文名称:CNT Armored Cruiser
  • 前型/级:CNT穹甲巡洋舰
  • 次型/级:岑塔级替代舰(待考证)
  • 研製时间:1914年
  • 服役时间:未能服役
  • 定型时间:1914年/1917年
  • 国家:中国/奥匈帝国

购舰起源

1913年4月10日,北洋政府与瑞记洋行签订了契约,贷款从奥匈帝国STT船厂(士他俾劳勉图船厂,Stabilimento Tecnico Triestino)购买12艘400吨级鱼雷猎艇,即小型鱼雷驱逐舰。同时在德国伏尔铿船厂订购6艘900吨级的鱼雷猎舰(火炮驱逐舰)。然而由于六国银行团(英德法美俄日各一家银行构成的列强在华银行组织)中英国的极力反对而被迫取消与德国的契约。从瑞记洋行所贷的伏尔铿驱逐舰购买款项被改为向奥匈帝国CNT船厂购买3艘1800吨级的穹甲巡洋舰。后经考虑,民国政府决定不再执行12艘STT鱼雷猎挺的契约,与瑞记洋行及奥匈帝国谈判后改为从CNT船厂再订购一艘大型巡洋舰,该舰工厂编号为68,一般被通称为CNT装甲巡洋舰、1914年计画装甲巡洋舰或8英寸炮轻巡洋舰中国版。

设计母体

CNT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母体是奥匈帝国赛达(Saida)级巡洋舰,该级舰有时也被称为诺瓦拉(Novara)级和改斯邦上将(Modified Admiral Spaun)级。该级舰为斯邦上将级的改进型,通过改进蒸汽轮机的性能节省了舰内空间,用以提升火力配置。该型舰共服役3艘,分别为赛达号、赫尔戈兰(Helgoland)号、诺瓦拉号。该型舰排水量3500吨,最大航速27节,主要武器为9门100毫米炮及1门66毫米高射炮,改装后增加1门66毫米高射炮,并在两舷和舰尾各加装一具双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在大战中还计画将位于舰首的3门和舰尾的2门100毫米炮换为150毫米炮从而增强火力,但并未实现。赛达级为奥匈帝国最后一及建成服役的巡洋舰,在其基础上曾计画设计建造岑塔(Zenta)级巡洋舰的代替舰,但最终由于战况恶化建造计画取消。
赛达号赛达号
另根据一些说法,CNT装甲巡洋舰就是岑塔级代替舰计画的方案之一。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两型舰排水量接近,且CNT装甲巡洋舰计画中有一个150毫米炮方案与岑塔级替代舰较为接近。该说法这里暂不讨论。

性能数据

1913年计画中各舰性能参数的资料较为稀缺,考证较为困难,因此学界各方争议较大。这里主要採用国内海军史专家陈悦先生的观点,结合一些国外资料进行介绍。
诺瓦拉号诺瓦拉号
CNT装甲巡洋舰的舰体尺寸基本沿用赛达级,为增加装甲厚度及主炮火力配置略微放大,排水量提高了1300多吨。全舰最大处装甲厚度为102毫米,在当时的类似级别巡洋舰中已属先进,避开了奥匈帝国巡洋舰装甲薄弱的通病。
CNT装甲巡洋舰在动力方面也竭力做出了改良。一般认为,该舰选用了两台英国帕森斯式透平机,配合14座亚罗锅炉,功率达37000马力,设计航速达28节。在一些说法中,考虑到中国海域宽广,巡逻範围大,该舰牺牲了副炮火力(在下文中将进行说明),将较多空间留给了动力系统及燃料库,从而得到了60000马力以上的输出功率,使最大航速达到了35节以上,并具有相当可观的巡航速度和最大行程。
武器方面,为与当时中国海军最大的战舰海圻号巡洋舰一致,CNT装甲巡洋舰的主炮选择了斯柯达产8英寸(203毫米)50倍口径身管火炮,双联装构成一个旋转炮塔,舰首舰尾各安装一个主炮塔。舷侧对敌时,该舰可获得4门203毫米炮的火力,在当时的近似吨位舰艇中具有较大的优势,远胜其原型赛达级的单舷5门100毫米炮,对各种中小型军舰均能造成较大威胁。由于主炮已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出于节省载重、强化动力系统的考虑,CNT装甲巡洋舰在最初的设计中并未安装副炮,只配备了10门47毫米斯柯达式机关炮用作近防使用,同时还装备了4门37毫米斯柯达式机炮和8挺7.9毫米斯柯达式机枪。鱼雷武器方面,CNT装甲巡洋舰在两舷各安装了一具单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另一种说法为双联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除武器外,民国政府与瑞记洋行签订契约时还要求为舰上武器配备一批弹药,主要包括203毫米炮弹600发,47毫米炮弹4000发,37毫米炮弹8000发,7.9毫米机枪弹32000发。同时舰上配备一批登入作战的武器,包括75毫米行营炮4门,配弹800发;7.9毫米步枪150枝,配弹60000发;9毫米手枪60枝,配弹1200发。
CNT装甲巡洋舰与之前订购的3艘穹甲巡洋舰相同,安装无线电台一部,白天通讯範围为500海里,夜晚为1000海里。
详细参数如下:
排水量:4900吨(另说4800吨)
长:137米
宽:14.7米
高:4.9米
发动机:2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共37000马力
航速:最大28节,巡航13节
最大行程:5500千米(3000海里)
武器:2座双联装203毫米斯柯达50倍径炮,10门47毫米斯柯达机关炮,4门37毫米斯柯达机关炮,8挺斯柯达7.9毫米机枪,2具单装450毫米(或2具双联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线带最厚102毫米,最薄60毫米,装甲甲板最厚63毫米,最薄25毫米,司令塔102毫米,炮塔102毫米
乘员:380人

建造经历

1913年的《海军第一次制舰计画》较为夸张,其3000万英镑的资金需求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北京政府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但在中国海军人士的不懈努力下,这一计画最终落实为1914年的4艘巡洋舰购买案,即3艘CNT穹甲巡洋舰及1艘CNT装甲巡洋舰。
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船为海圻号巡洋舰及3艘海容级巡洋舰,分别装备203毫米主炮和150毫米主炮。新购CNT装甲和穹甲巡洋舰沿用了海圻号和海容级的主炮,数量也分别为1艘和3艘,从此可以轻易看出其购舰目的为拥有第二只巡洋舰队。CNT装甲巡洋舰将填补失事的海圻号姐妹间海天号留下的空确,为当时薄弱的中国海防力量提供一个新的支柱。
CNT装甲巡洋舰连带其武备弹药的总造价为88万英镑,分4期付款,规定在首笔款支付、契约正式生效之后的32个月内完工交付。
1914年,CNT装甲巡洋舰与3艘穹甲巡洋舰正式编入CNT船厂的造船列表之中,装甲巡洋舰被编号为68号舰。但在生产準备阶段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为应对协约国的海上威胁着力扩张海军力量。由于当时北洋政府面对大战态度未明,且海上威胁迫在眉睫,CNT船厂建造的4艘巡洋舰于1915年春正式开工之初就已经被奥匈帝国海军视为自身的重要战力。
68号舰原为中国设计的大航程对在地中海活动奥匈帝国海军来说已无必要,因此提升火力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奥匈帝国计画在保留其原有武备的基础上在两舷共增加12门120毫米速射炮。经此,68号舰的火力超过了奥匈帝国海军中的老式铁甲舰,成为除战列舰之外的最强火力舰。此状态的CNT装甲巡洋舰一本被称为8英寸炮巡洋舰奥匈版。
加装120毫米炮后加装120毫米炮后
然而就在建造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的过程中,1915年5月23日,义大利反戈一击,对奥匈帝国宣战。6月8日,位于奥意边境的蒙法尔科内被义大利攻占,四艘正在进行骨架铺设的巡洋舰被迫停工。由于进度太低,义大利海军并未对其产生兴趣。
1917年10月27日,奥匈帝国收复蒙法尔科内,着手恢复造船工作。在此前的8月17日,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了一艘满载华工的法国商船,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阵营并向德奥宣战,这4艘巡洋舰也就再也没有交付中国的可能。
至此,民国时代的第一次购舰计画宣告破产。这一勇敢的尝试,在列强争夺世界控制权的大格局中,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从CNT购舰案破产,到宁海舰服役之前,将近20年的时间内,中国只能靠着几艘老旧的巡洋舰支撑门面,与世界强国的海军相比不值一提,北洋海军时代的荣耀不复存在。

后续发展

在4艘巡洋舰与中国断绝关係之后,奥匈帝国对其设计方案按照自身需求彻底推倒重置。装甲巡洋舰上的8英寸主炮被奥匈帝国常用的150毫米炮所取代。CNT装甲巡洋舰的武备变更为8门150毫米炮,舰首舰尾各1门,两舷各3门。鱼雷武器为在两舷各安装一具双联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为应对协约国的空中威胁,该舰在舰尾安装了2门90毫米防空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口径机炮安装在侧舷和舰桥上。此时的该舰一般被称为1917年型装甲巡洋舰。
1917年型装甲巡洋舰1917年型装甲巡洋舰
有资料指出,作为接近5000吨的较大型军舰,1917年型装甲巡洋舰的武力配备较为薄弱与3500吨级的赛达级相比优势不明显。这主要的原因是奥匈帝国在战争后期国内生产力大幅下降,无力凑齐该舰的全部武备,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其建成一艘尚堪一用的的能够较快建成的轻巡洋舰。根据一些说法,该舰的完整武备为8门150毫米主炮,2-4门120毫米或100毫米副炮,9门90毫米高射炮,10门左右47毫米和37毫米机炮,4具双联装450毫米(或同赛达级改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然而,即使是按照低端版建造,该舰所需的材料也至少要到1918年才能备齐,最快也要在1919年下半才能服役。因此,随着德奥两国的战略收缩,CNT装甲巡洋舰和3艘穹甲巡洋舰的前途似乎已经看不到一丝光明了。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奥战败,奥匈帝国分裂为多个民族国家,由于奥地利和匈牙利均为内陆国,奥匈帝国海军也就成为历史的名词落入了尘埃之中。CNT船厂所在的蒙法尔科内成为了义大利的领土,四艘巡洋舰完工度均不足30%。由于义大利已经从战争赔偿中获得了一批军舰,这四艘未成舰便失去了全部意义,被全部拆毁。
至此,CNT装甲巡洋舰彻底不复存在,民国的第一次舰队扩充计画,也就随着钢块的回炉而消失在故纸堆里。现在,我们只能从残存的零星资料中,推测该舰的外形数据,想像它航行在中国海疆的意气风发,怀念它胎死腹中的不幸际遇。

其他相关

上文所提到的岑塔级替代舰,有一说法为CNT装甲巡洋舰即为该型的原型舰。在CNT四舰被奥匈帝国海军决定接收时,该舰也就实质成为了岑塔代舰级的一号舰。
CNT装甲巡洋舰已由水月模型精品出品1/700的树脂模型,编号WM03002,网路定价118元。
CNT装甲巡洋舰模型CNT装甲巡洋舰模型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