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奥地利史

(2020-03-11 05:03:50) 百科综合
奥地利史

奥地利史

《奥地利史》是2009年9月1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贝莱尔,译者是黄艳红。本书主要详细记录了奥地利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事实和大事迹。

基本介绍

  • 书名:奥地利史
  • 作者:贝莱尔 
  • 译者:黄艳红
  • ISBN:9787500082316
  • 页数:340
  • 定价:40.00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9-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古代

奥地利地区人类活动的遗蹟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发现这一时期的工具、雕刻及岩壁绘画等,典型代表有维伦多府的女性雕像。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线陶文化的居民曾在此地生活。约公元前750~前450年间,此地已属早期铁器时代,伊利里亚人在这里创造出有较高水平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公元前 400年,克尔特人自南北两面涌入,奥地利被迅速克尔特化,公元前2世纪建立起包括东阿尔卑斯山广泛地区的诺里孔王国,开始了同义大利和巴尔干诸国的经济联繫,氏族社会开始解体,阶级关係逐渐形成。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帝国向多瑙河地区扩张,继和平渗透之后,于公元前15年武装进占,在克尔特王国的基础上设定罗马帝国的瑙里库姆行省,奥地利东部则归入罗马的潘诺尼亚省。此后,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在罗马兵营和移民聚居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维也纳、林茨、萨尔茨堡等城市。公元300年后,基督教开始传播。376年,西哥特人(见西哥特王国)入侵,这一地区成为民族大迁徙的角逐场,日耳曼人、匈奴人、阿瓦尔人和马扎尔人交迭统治。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击败阿瓦尔人,建立起边疆伯爵领地,作为加洛林王朝的东部边区。881年马扎尔人侵入该地。955年,奥托一世在莱希费尔德之战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该边区。976年,巴奔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一世被奥托一世封为边疆伯爵,将领土扩大到多瑙河两岸,并成立新边区。海因里希二世时期 (1141~1177) ,向北扩大领土,直到北部“林区”。1156年升为公国,迁都维也纳,巴奔堡家族发展到了顶点。此后,其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世袭公爵领地。1246年,巴奔堡家族的最后一个国王腓特烈二世(好斗者)在同马扎尔人作战中阵亡,该家族男嗣断绝,波希米亚的奥塔卡尔二世为奥地利公爵,国土为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瓜分。巴奔堡家族对公国的统治长达270年(976~1246),先后有12个统治者。近 3个世纪里,生产力得到发展。利奥波德五世时,文化繁荣,教堂成为神学和一般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被称为中世纪的“黄金时代”。
1273年,神圣罗马帝国空位时期结束。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德意志皇帝(1273~1291在位),1278年收复被瓜分的巴奔堡领土,从此开始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鲁道夫之孙、皇帝腓特烈三世(美男子)1315年与瑞士、1322年与巴伐利亚作战失败,失去莱茵河以南领地。此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成为对奥地利的统治。1335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跛子)获克恩滕和克赖因两地,1379~1438年王朝疆域扩展到西部的富拉尔贝格和南部的的里雅斯特。1438年起,除1742~1745年外,直到1806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统治者始终保持德意志皇帝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
在扩大国土方面,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的功业超过其前辈,他通过联姻,于1482年获勃艮第和尼德兰,又通过其子女的婚姻,获得西班牙及西属庞大殖民地,以及那不勒斯-西西里。查理五世(1519~1556在位)时,奥地利领土扩张达到顶点,被称为“日不没帝国”。1521~1522年,查理五世将部分领土封给其弟斐迪南。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分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两支。

近代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成为若干独立国家的鬆散联盟。17世纪至18世纪初,哈布斯堡家族不断对外用兵,扩张疆土,它和土耳其因争夺匈牙利,曾多次战争,直到1699年兼併匈牙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获大片土地,成为强国,但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奥地利屡战屡败,威望下降。为保证哈布斯堡领土完整和女嗣的王位及领地的继承权,皇帝查理六世于1713年颁布《国本诏书》。查理六世1740年逝世后,其女玛丽亚·特蕾西亚根据《国本诏书》继承王位。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奥取得防御性胜利,但失去西里西亚等地。在此后的七年战争中,联合俄、法两国也没能消灭普鲁士。为巩固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玛丽亚·特蕾西亚及其子约瑟夫二世锐意改革,使奥地利的经济、文化获得巨大进步,影响巨大。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奥地利三次参加反法联军,均遭败北,弗朗茨二世1804年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1806年,法国保护下的“莱茵同盟”建立,弗兰茨二世正式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帝国。1809年起,梅特涅出任奥地利外交大臣,变反法政策为与法进行策略性合作。1813年,奥地利又转而参加反法联军,施瓦岑贝格亲王领导莱比锡会战,次年 3月攻占巴黎。梅特涅主持维也纳会议后成立神圣同盟,奥地利恢复大国地位。
1848年,维也纳爆发武装起义,梅特涅体制被推翻,奥地利产生了第一部宪法。匈牙利也发生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遭奥、俄镇压,帝国专制统治更为反动,政治倒退。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战败,国内矛盾激化。1867年,奥匈妥协,成立二元制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时期经济、文化有发展,但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帝国内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政治和民族的平等,德、奥、俄“三皇同盟”(1873)和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1882)签订后,1908年奥匈帝国宣布合併波士尼亚-黑塞哥维那,引起塞尔维亚王国的强烈反感,奥塞矛盾尖锐化。1914年奥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同盟国战败,帝国瓦解。11月12日,举行临时国民大会,宣布成立共和国。次日,卡尔一世皇帝被废黜,封建帝制从此结束。

现代

第一共和国

战争余波
1918年10月21日,奥地利帝国议会中的210名日耳曼议员自行组成德意志-奥地利国民议会,继而于10月30日宣布德意志-奥地利为独立国家,其领导机构国务委员会(Staatsrat)包括3个主要党派的领袖及其他民选委员。维也纳市内的革命骚乱,尤其是有关德国革命的讯息,迫使国务委员会走上共和制道路。11月12日,亦即查理逊位的次日,国民议会一致决定:“德意志-奥地利为民主共和国”,并称“德意志-奥地利为德意志共和国的组成部分”。11月22日,国民议会声明:新国家拥有原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日耳曼人占多数的各地,从而进一步明确地说明了共和国的领土範围,其中还包括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
从第一天起,共和国就面临了战争遗留下来的灾难性后果。4年竭力进行战争,继而哈布斯堡帝国分崩离析,其后果是经济上的枯竭和混乱,社会问题丛生,人民贫困,引发革命活动,一时布尔什维克主义似乎是新共和国的最大危险,特别是1919年3月底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之后。比至1919年中,政治及社会秩序已经回到议会制原则上来,共产党已经势衰,微不足道。而更为危险的是,各州有脱离维也纳,甚至要求几乎完全独立的倾向。其主要起因固然是各州不愿供应维也纳粮食,但也反映了典型的社会、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冲突,因为位于工业化首都的政府由社会党控制,而基本上为农业经济的各州却依然保守而忠于天主教传统,过去,维繫奥地利境内日耳曼人各州的唯一纽带是皇帝,现废掉了皇帝,各州共同的效忠象徵体不复存在。1919年5月福拉尔贝格州通过投票表决要求併入瑞士,蒂罗尔州也企图脱离。
宪法问题的解决
1919年2月举行制宪议会的选举。维也纳升为州,市长与州长同级。制宪议会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宪法(1920年10月1日)。废除国务委员会,成立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联邦院(上院)仅行使暂停否决权,议员选举大致按照各州人口比例进行。下院称民族院,议员根据比例代表制原则普选产生。联邦共和国总统由议会全体会议选举,任期4年,联邦政府以总理为首脑,由民族院根据主要委员会的动议选出,主要委员会委员人数按各党派在民族院中的席位比例分配。
政府及主要政党代表人物的对外政策一直坚决要求德奥合併,迟至1921年,西部各州还举行自发的全民投票,绝大多数投票者赞成德奥合併。但是,1919年9月10日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中的第88条规定,未经国际联盟认可不得实行德奥合併,还规定,共和国应废止德意志-奥地利这一国名,改称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原要求波希米亚及摩拉维亚的日耳曼语民族地区,遭到和会的批驳,于是奥地利必须承认按照历史上的行政区画定而略加更动的捷克斯洛伐克国界。邻近南斯拉夫的南部边境有遭受南斯拉夫武装入侵的危险,最终决定以公民投票解决问题,1920年10月10日公民投票结果,59%公民拥护奥地利。匈牙利西部的德语地区本应无条件地让与奥地利,但是面临匈牙利的抵抗,只好举行公民投票。肖普朗(Sopron)地区终于归还匈牙利。

经济重建
自从1920年秋季以后,当政的历届非社会党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恢复财政及经济上的稳定。1919~1921年,奥地利城市人口基本上靠美国及英国的救济为生,同时,生产虽有上升,通货膨胀却造成困境,1922年财政金融大有因通货膨胀而崩溃之势。1922年10月自国际联盟获得巨额贷款,使奥地利金融得以稳定。贷款的条件是,至少在20年内,奥地利必须保持独立。国际联盟所任命的审计长在1925年12月报告,奥地利政府预算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平衡,1926年3月国际金融监督停止。
凭藉这笔贷款,奥地利获得了几年的稳定,而且有可能进行经济重建和求得相对的繁荣。在社会党控制下的维也纳,实行了大胆的计画,如工人阶级住房、保健事业和成人教育事业。
政治纷争
1920年3个主要政党都大谈民主。但是,一方面是民主的措词,另一方面关于内战的準备从未停止。基督教社会党认为,他们必须保卫现有的社会秩序,防止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在地方上,本来是为了防御南斯拉夫人或仅为防犯各民族间的骚乱而组建的一支反动武装保全团(Heimwehr),逐渐趋向法西斯主义。社会民主党感觉到,它的社会改革计画受到反动势力的威胁。它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保卫同盟(Schutzbund),其前身为1918年的人民卫队,这支部队与反动部队经常互相举行示威。
世界经济大危机掩蔽了奥地利国内政治变动。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一方面认为,对付危机应当使用紧缩货币和削减支出等正统方法,另一方面又不支持这些措施,表示决不妥协,同时也不参加联合政府。但是,1931年10月奥地利决定暂缓按照1929年宪法举行总统直接普选时,社会民主党人也予以默认。政府不得不以非常手段避免经济崩溃。它于1931年3月开始执行与德国结成关税同盟的规画,激起法国以及小协约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强烈反对,后来又在海牙国际法庭上受到多数派的谴责。奥地利最有势力的银行信贷银行于1931年5月倒闭,于是该国濒临财经灾难。这种局势加上国家社会党在德国兴起,遂使纳粹党人在奥地利大受拥护。1932年的地方选举结果表明,纳粹党夺去了本来会投给各保守党派的选票。民族主义人士开始要求举行大选,社会民主党也拥护这种要求,认为它是争取议会多数席位的机会。

权力主义陶尔斐斯和舒施尼格
大选之后,陶尔斐斯上台组织基督教社会党政府,彼时他在议会所掌握的多数,其差数仅为一票。他认为,要想恢复政治及社会安定,必须建立某种强大的权威。基督教社会党人发现,攻击他们的是两股意识形态敌人:马克思主义者和纳粹党人,他们显然威胁了保守制度的基础。陶尔斐斯的对策是以专制代替代议制政体。机会于1933年3月到来,当时议会正在就一项次要提案进行辩论,有人提出,表决过程中有舞弊情事。先是民族院议长辞职,后来两位副议长也辞职,于是陶尔斐斯宣布,事实证明议会已无法运作。其后议会再未举行全体会议,陶尔斐斯根据紧急状态令实行统治。
此时(1933年春季),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执政,纳粹党加紧宣传兼併奥地利。陶尔斐斯向义大利求救,他认为英法的援助会是杯水车薪。促成外交政策上这一转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陶尔斐斯为了保住政权,必须依靠反马克思主义的保全团。
社会民主党频频遭到挑衅,乃于1934年2月12日动用武力,于是发生了内战。经过4天战斗,陶尔斐斯和保全团胜。社会民主党被取缔,转入地下。同年内,一切政党都被禁止,唯留祖国阵线,它是1933年由陶尔斐斯网罗一切保守党派而组成的。1934年4月召集残余议会,通过了专制主义的宪法。行政部门完全控制立法机关,民选的各级议会撤销,代之以谘询机构,谘询机构是透过繁杂的手续任命产生。原民主宪法所保证的人权一扫而光。国名中删去“共和国”一词,仅称“奥地利联邦”。
1934年7月25日,一帮纳粹分子占领总理府,企图宣布另行成立政府。他们先已将陶尔斐斯俘获,此时遂将他杀害。纳粹分子的计画半途而废,占领总理府的纳粹分子被迫投降,首领被处决;施蒂里亚州的纳粹暴乱也被敉平。由于义大利出动军队集结在布伦纳罗山口附近,希特勒乃谴责他的奥地利党徒。但是他派遣弗朗茨·冯·巴本为德国驻奥大使,以另外一种方式削弱奥地利。继任总理的舒施尼格为人较为温和,政治感情也较为和缓。他的政府固然遵奉专制主义的宪法,但是具有平易的奥地利风格,不似义大利及德国政府那样残暴。舒施尼格略有复辟哈布斯堡王朝之心,但是慑于此事可能引起的国际问题。他的政权得不到人民赞同,聊以图存,又因内部人事斗争和高官的野心而削弱,仅靠义大利方面的保障维持不倒。英、法、义三国曾在义国境内斯特雷萨(Stresa)开会(1935年4月),暂时结成“斯特雷萨阵线”,似有导致安定之势,但是,不久衣索比亚危机就破坏了西方列强的团结,1936年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结成盟友,于是奥地利完全陷于孤立。舒施尼格不得不同德国谈判,寻求妥协,1936年7月11日双方签署协定。德国承诺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奥地利则承认本身是“德意志国家”。有了这项协定,纳粹党人就得以自由渗入奥地利。1938年1月,奥地利警方破获新的纳粹阴谋。舒施尼格希望透过与希特勒会谈以击败这起阴谋,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接见他,以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奥国纳粹党人相威胁。舒施尼格只好同意大赦纳粹分子,并吸收一些首要纳粹分子参加他的内阁,内政部遂交由奥国纳粹党代言人阿图尔·赛斯-英夸特执掌。纳粹党人公开进行煽动,大有毁灭政府权威之势,而且,通过在欧洲几个国家的首都进行的秘密接触,舒施尼格意识到他不能指望列强的支持。于是他决定单独一人向希特勒挑战。3月9日他宣布要在3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奥地利保持独立。

德奥合併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奥地利危机事出希特勒无备,但是他迅速採取有力行动,既有墨索里尼保证中立,而法国正处于政府危机之下,英国也早已表示不反对奥地利併入德国。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提出两项专横的要求:延缓举行公民投票;舒施尼格辞职。舒施尼格退让,于是德国军队在希特勒亲身陪同下在3月12日开进奥地利。以赛斯-因克瓦特为首脑的奥地利纳粹政府成立,它与希特勒于3月13日共同宣布德奥合併。法英两国对希特勒採用的手法提出抗议,但承认既成事实,其他国家政府也承认了既成事实。4月10日在德国全境举行公民投票,结果99%以上的选票支持希特勒的行动。
奥地利併入了德国。德军进入奥境后,纳粹党人立即逮捕奥国各政党首脑,许多奥地利人,尤其是犹太裔,亡命外国。过去政治上的互相敌对曾损害奥地利共和国的地位,此时也使得流亡人士之间无法合作,国内各抗敌组织也因此各自为战。
但是,重建独立的奥地利的可能性决没有泯灭,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盟国政府开始重新检讨各自对德奥合併的态度。1941年12月,史达林通知英国,苏联认为恢复独立的奥地利共和国是战后中欧秩序的必要成分,而且,在英、苏、美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1943年10月)上,发表了一项声明,宣布德奥合併无效,并保证盟国要恢复奥地利独立。英国首相邱吉尔继续建议成立中欧邦联,包含前哈布斯堡王朝治下之地乃至德国南部,但是设在伦敦的欧洲顾问委员会却预期,奥地利将依照1937年的疆界恢复主权。苏联军队于1945年4月13日解放维也纳,允许抗暴运动和原各政党的代表人进行组织工作。

第二共和国


1945年4月27日,由社会民主党人、基督教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组成的临时政府成立,宣布重建奥地利为民主共和国,但是最高政治及行政权力由4个占领国的军事指挥官掌握。政府决定不草拟新宪法而恢复经过1929年的法律修改的1920年宪法。1945年7月签订的有关盟国对奥国实行政治监督的管制协定,在1946年6月经过修改,限制盟国在实质上属于宪法的问题上进行干涉。先后于1946和1947年通过的非纳粹化法律,消灭了纳粹党人在奥国政治中的势力。在战后期间执政的联合政府是根据各党派在议会中的实力按比例组成的,仅包含奥地利人民党和社会党。这种比例代表制始行于1919年,它在1945年以后的奥地利政治中是重要因素。
1945~1952年,奥地利必须以斗争求生存。摆脱纳粹统治之后,奥国所面临的是彻底的经济大混乱。奥国之所以能够生存,先有赖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1948年以后则有赖美国根据“马歇尔计画”所给予的援助。1946年对重工业和金融业实行国有化,政府还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工资-物价协定控制通货膨胀。由于在苏联占领区内军事指挥官干预政治及经济事务,大量资金及工业从维也纳及下奥地利州转移到过去纯属农业经济的西部各州,从而引起了经济及社会结构的深远变化。美、英、法、苏四国军队对奥地利的占领于1955年结束。原来预期不久即可签订恢复奥地利主权的条约,但是,由于冷战气氛,过去的各盟国之间不可能达成协定。1953年苏联政府宣布,它将自行承担占领费用(美国早自1947年即已如此),于是奥地利经济卸下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其后英法两国也採取了同样行动。
1949年允许前纳粹党人参加大选。相当于原日耳曼民族主义各派而与之并无意识形态关係的独立派联盟(Union of Independents,后改名自由党),赢得16个议会席位。在其后的历次选举(1953、1956、1959、1962)中,三党的关係稳定不变。卡尔·伦纳总统死(1950年12月31日)后,原任维也纳市长的社会党人特奥多尔·克尔纳经过直接投票当选总统。1957年社会党领袖沙尔夫(Adolf Scharf)继任总统,其后任总统的人次第为1965年前维也纳市长约纳斯(Franz Jonas),1974年前外交部长基尔施拉格(Rudolf Kirchschlager)。1953年政府更替之后,经济好转,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未见的繁荣景气,其基础是经过修改变通的自由市场经济。主要的经济效益来自国有的钢铁工业、发电厂和油田,以及私有的木材工业、纺织工业和旅游交通。奥地利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服务业突出,超过一般比例,主要是旅游交通业占重要地位,它改变了阿尔卑斯山农村地区的经济及社会性质。
1954年1月法、英、苏、美四国外长的柏林会议,使奥地利人燃起缔结和约的希望。和约终于在1955年5月15日在维也纳由四国与奥地利代表签订。根据和约,奥地利在1938年以前的疆域内以一个“主权独立和民主的国家”正式重建共和国。和约禁止德奥合併,禁止复辟哈布斯堡王朝。和约保障卡林西亚、施蒂里亚和布尔根兰等地的少数民族斯洛维尼亚人和克罗埃西亚人的权利。英、美、法三国完全放弃占有前德国财产或战利品或声称应占有的一切财产、权益及利益,授与奥地利。但是,苏联为交还奥地利的自由索取了可观的代价。奥地利向国内苏联财产管理局以1,500万美元买回苏联没收的前德国企业。奥地利支付200万美元以收回第一多瑙河轮船公司的德国被没收财产。奥地利还要付给苏联1,000万公吨原油以换回被苏联当作战利品占有的奥地利油田和炼油设备。和约于1955年7月27日生效,到了10月25日,占领军已全部撤出。10月26日公布奥地利永久中立法。奥地利政府从来没有让人们对有关中立的保证的意义有所怀疑,它只能解释为军事性的,不是意识形态性的。在整个苏联占领期间,奥地利人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反共态度,1956年苏军镇压匈牙利革命,当时奥地利人民的自发反应表示,他们同情西方民主思想。奥地利保持了政治稳定,政府及政党中的人事变动和意识形态转变都没有引起重大政治危机。
奥地利先后于1955和1956年加入联合国和欧洲委员会。对外关係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在南蒂罗尔(Sudtirol;即上阿迪杰〔Alto Adige〕)问题上与义大利的冲突,还有参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在1946年巴黎和会上,各方面签订了一项协定,保障南蒂罗尔地区操德语人口的权利。奥地利政府藉口义大利未实现这种保证,提出举行双边会谈。在60年代初期,由于操德语的沙文主义分子进行恐怖活动,使谈判难以有所进展,1969年终于就执行1946年协定中的保证问题达成了协定。1958年奥地利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但是根据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商定的特殊安排,加以与共产主义各邻国审慎交往,奥地利仍能维持中立国家的地位。奥地利为从东欧涌来的大批难民进行了安置,同时又是从苏联逃出的犹太人的中途转运站。
在70年代,奥地利不仅政局稳定,而且经济也稳定。该国的社会保障和健康保健制度十分发达,失业率在欧洲为最低者,经济持续繁荣。政府多方面推行改革计画,其中,由法务部长布罗达(Christian Broda)所领导的改革法典运动,的确具有历史意义。
1986年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当选为总统,但有人说他曾为纳粹战犯。国际史学委员会未发现瓦尔德海姆本人犯有战争罪行的证据,但是证明他有一部分经历交待不清楚。虽然瓦尔德海姆一口咬定当年他无非是履行职责,但是,国内政局中的尔虞我诈,支持他的人们中有些人流露排犹情绪,加之美国把他列在不宜入境者名单上,于是,这一事件几乎完全使奥地利的国内舆论陷于分裂,其程度甚于1945年以来的任何事件。
在瓦尔德海姆垮台之后,举行了新的选举,结果由社会党和人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这个政府推行预算及税收改革,有一定成效,并对国营工业进行私有化。这些改革促进了经济成长和社会稳定,遂使奥地利成为执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项计画最成功的国家。但是,由于发生了许多丑闻(主要是涉及保险业舞弊及杀人案的卢科纳事件〔Lucona affair〕以及涉及国营公司非法向伊朗出售武器的诺里库姆事件〔Noricum affair〕),人民党传统的内哄频仍不断,右翼反对派捲土重来,加之绿党兴起(1986年进入议会),遂使大联合政府大为逊色。在1990年以后,经过改组的社会党-人民党联合政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造成这些新问题的主因是国际形势的突然变化∶奥地利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于是有关其在国内的后果问题以及其是否符合中立原则问题,重新挑起激烈争论。《华沙条约》崩溃,南斯拉夫国内大乱,后一个问题再一次被提出。1990年奥地利政府单方面地废除了1955年国家条约中有关奥国中立的若干规定。在1991年波斯湾战争期间,奥地利政府採取一项引起争论的决定,允许盟国飞机过境,及美国通过奥国领土运送救助坦克。难民的爆炸性增加,使国内的政治稳定经受考验,右翼的自由党在1991年秋季的地方选举中获得强大的支持,其中部分原因即在于此。这些问题连同德国统一所引起的后果以及德国公司的接管奥国主要工业及报纸,使得奥地利在欧洲新格局下究竟要起什幺作用,成了问题。

图书

作 者: 贝莱尔 着,黄艳红 译
出 版 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字 数: 310000
版 次: 1
页 数: 340
印刷时间: 2009-9-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0082316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历史 >> 世界史 >> 欧洲史
定价:¥40.00

内容简介

现代奥地利是个繁荣的中欧小国,但它有一段十分丰富和複杂的历史,这段历史远远超出它如今的国境线。史蒂芬·贝莱尔以引人入胜、全面深入的阐述追溯了奥地利非凡历程中的诸多变迁:从作为德意志军事边区到王朝世家的建立,从成为帝国皇室家族到建立中欧大帝国,从失败的阿尔卑斯共和国到德国的一个地区,再到成功的阿尔卑斯共和国,奥地利的特性和遗产及其多姿多彩的源泉构成了一幅多层次的画卷。这是一段充满反常与另类色彩的故事,是探讨欧洲历史的另一面的力作,它并非以更为清晰的民族叙述方式给出方便的答案,因而更切合于今天的世界。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1439年前的东部边区
一、公元一千年之前的奥地利
二、巴奔堡时代,1000—1278年
三、哈布斯堡时代的开端,1278—1439年
第二章 AEIOU:普世君主国之梦,1439—1740年
一、普世君主国,1439—1556年
二、基督教世界的堡垒,1521—1648年
三、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奠基,1648—1740年
第三章 困顿与改革,1740—1866年
一、开明国家,1740—1792年
二、正统帝国,1792—1848年
三、进步的挑战,1848—1866年
第四章 协商帝国,1866—1918年
一、妥协君主国,1866—1879年
二、变革中的奥地利,1879—1908年
三、分崩离析的帝国,1908—1918年
第五章 失根的国家,1918—1945年
一、孤儿共和国,1918—1927年
二、文化战争,1927—1938年
三、希特勒时代,1938—1945年
第六章 1945年以后的奥地利联合社团
一、免费的断裂,1945—1955年
二、繁荣之路,1955—1970年
二、至福岛,1970—1985年
三、为未来而反省:1985年以后的历程
结论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