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原土木与交通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道路桥樑与渡河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学院目前拥有教职员工86人,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80余人。
2017年经学校研究决定组建土木工程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 教师 : 20人
- 博士生导师 : 8人
- 本科生 : 1500余人
专业设定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道路桥樑与渡河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的院训是:“固本,厚德,为达,至善”,即:夯实本体,厚德利人,追求洞达,力求完美。多年来,学院全体师生秉承院训,矢志不渝,不懈拼搏,使得学院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取得骄人成果。目前,土木与交通学院拥有岩土工程博士授权点,拥有桥樑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三个硕士授权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其中“土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与辽宁开大有限公司合办的工程实践中心为省级工程实践中心。设有土木工程灾害防治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岩石实验室、冻土实验室、桥樑结构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等。
道路桥樑与渡河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道路、桥樑与渡河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套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道路与桥樑勘测、设计、施工与检测技术,熟悉道路勘测设计方法、桥樑结构形式及设计方法、道路与桥樑概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方法等,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套用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结构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樑工程、工程概预算、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从事道路、铁路、市政工程、桥樑工程及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建设项目监理等相关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工作,也可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土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下工程勘察、结构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地下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套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与灾害防治技术,特别是矿山井巷工程、公路与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熟悉地下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套用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结构力学、岩体力学、隧道工程、地下结构设计、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井巷工程设计、工程爆破、建井运输与提升、建井通风与安全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施工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城市地下工程的专业知识,掌握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从事捷运、人防工程、隧道工程和其他地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灾害防护、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套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与灾害防治技术,特别是城市捷运与轻轨、公路与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熟悉城市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套用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土力学、结构力学、岩体力学、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结构设计、捷运与轻轨工程、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隧道工程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施工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捷运,人防工程、公路铁路隧道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监理与灾害防护等相关工作,也可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质控制、水的採集和输送、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水工程建设与运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的专业知识,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管理规划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能,能够从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规划、谘询和研究开发的套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具有一批科研水平高和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拥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校优秀青年教师提升计画“杰出人才”等人选及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託的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着和教材7部,获得省、市级科技奖10余项。本专业以水科学与工程为主线,既强化工程实践套用能力培养,又强化水工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套用、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坚持特色办学,先后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大唐清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和暑期合作教育基地。
主要课程:水力学、水质分析化学、水处理微生物学、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Ⅰ)、水质工程学(Ⅱ)、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水工程经济。
就业领域: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水利部门、规划部门、市政部门、环保部门、建筑部门、设计单位、自来水公司等水务部门、大型工矿企业、谘询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镇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工业给水排水和城市水系统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谘询和研究开发等工作。近年来,本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学生就业多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中城国合(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每年均有部分毕业生考取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及国家公务员。
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培养能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製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採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製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套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同济大学等博士学位6人,校级外聘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本专业教师与清华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及万达集团等科研、政府、企业开展关于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技术等相关领域合作,在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建筑节能诊断、绿色建筑评价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託的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2部,获批国家专利10余项。
主要课程:工程力热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业通风、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空调用製冷技术、燃气输配技术与设备等。
就业领域: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製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採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製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工作。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为100%,学生就业单位多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每年均有部分学生考取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等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师资力量
学院目前在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1500余人,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40余名教师中,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9人,副教授8人;具有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
学术活动
学院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与国内一大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係,成功地举办了多期建造师培训班、专业证书、专升本、高起本培训班,以及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十多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企业委託项目15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多项获省部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钱七虎院士、冯叔愈院士、洪伯潜院士、汪旭光院士,长江学者李洪男教授、于亚伦教授、栾茂田教授等一批国内着名专家学者来该院讲学或做学术报告。
学院以规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注重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承担教改项目20余项,开发了一批CAI教学课件,有多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市级奖励。有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优质课1门,校级精品课2门。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千人层次人选1人;有2人获阜新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有1人获阜新市劳动模範称号,有1人获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有30余人次先后被评为教学效果“十佳”、优秀教师、“十杰”及“三育人”标兵。土木与交通学院团委近两年先后荣获阜新市五四红旗团委、辽宁省先进团委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2013年度“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
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绩显着。近年来,荣获了“辽宁省先进团委”、“辽宁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等多项省级荣誉,学院连年获得学校学生工作评估A级达标单位。学院学生工作教师荣获了“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辽宁省高校优秀辅导员”、“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学院优秀校友为学院集资,建立了“交通土建励志奖学金”。学院涌现了“国家建昊奖学金”获得者、“国家孙越崎奖学金”获得者、省“优秀毕业生党员”、省“三好学生”、省“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一大批优秀学生。每年约有12%的优秀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
多年来,学院共培养交通与土木工程建设方面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4000余名。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9%以上。他们现已投身到火热的工程建设领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讚誉。
在教育观念上,全院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即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烈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套用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近些年来,土木学院涌现了国家建昊奖学金获得者、国家孙越崎奖学金获得者、省“三好学生”、省“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校“优秀学生干部”等一大批优秀学生。每年约有12%的优秀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
几十年来,学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4000余名。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都在98%以上。他们现已投身到火热的工程建设领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讚誉。
学院领导
院长:刘海卿
刘海卿,男,回族,1965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辽宁省教学名师。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减振与防灾、结构损伤理论与健康监测和工程结构灾害防治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一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画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等基金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973计画等项目3项。主持完成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及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及ISTP收录60余篇。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等教材5部。先后主持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和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0余项。辽宁省优质资源共享课《土木工程概论》负责人;辽宁省精品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负责人;共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30名。
院党委书记:张向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和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为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东北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张向东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交通土建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企业委託项目等37项,申请了两项专利,撰写科技论文80余篇,编写正式出版教材或着作《隧道力学》、《锚桿支护配套技术设计与施工》、《地下工程特殊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和《铁道工程概论》五部。其中,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冻土三轴压力室”荣获省发明三等奖;主持的科研项目“新型充填注浆材料与注浆技术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受到不同级别的奖励,其中“软岩立井井壁与流变岩体相互作用实验分析”获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另外,获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在教学方面,先后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讲授16门课程,其中主讲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被评为省级优质课、主讲的《道路勘测设计》被评为校精品课。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51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于2001年荣获阜新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和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并于2005年荣获阜新市劳动模範称号。
副院长:张 彬
张彬1960年生人,辽宁省丹东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获阜新矿业学院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1月获东北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6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兼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桥樑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桥樑与隧道工程研究所所长,辽宁省评标专家。主要从事桥樑与隧道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樑损伤理论与健康监测技术、桥樑结构理论及套用;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施工的理论与套用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安监总局、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纵向课题及企业委託横向课题20余项,6项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其中“桥樑检测评估技术研究”等2项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成果获省级科研成果,1项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15门课程,其中两门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生2人。先后在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界、等各类学术刊物、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着《土木工程CAD技术》、《地下建筑施工》、《煤炭地下气化调控与计算机仿真》等专着及教材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