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机械製造技术基础(第2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20-02-10 17:32:54) 百科综合

机械製造技术基础(第2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机械製造技术基础(第2版)》是2014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志新、李勇、刘旺玉等。

基本信息

书名机械製造技术基础(第2版)
书号978-7-118-09345-2
作者曾志新、李勇、刘旺玉等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译者
版次2版1次
开本16
装帧平装
出版基金
页数357
字数571
中图分类TH16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学科“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机械製造技术基础”是现代机械製造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它包含了机械製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本书以“重基础、低重心、广知识、少学时、精内容、宽适应”作为编写指导思想,全书以切削理论为基础,以製造工艺为主线,兼顾工艺装备知识的掌握,较系统地介绍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工具机、机械製造工艺知识、工具机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械装配工艺等理论知识,最后简要介绍了其他机械製造技术和现代加工技术。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以及其他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机械製造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础知识5
1.1基本定义5
1.1.1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5
1.1.2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8
1.1.3刀具角度的换算12
1.1.4刀具工作角度14
1.1.5切削层参数与切削形式17
1.2刀具材料18
1.2.1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19
1.2.2常用的刀具材料19
1.2.3其他刀具材料22
第二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套用25
2.1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25
2.1.1切削变形25
2.1.2切削力36
2.1.3切削热与切削温度47
2.1.4刀具磨损与刀具使用寿命51
2.2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的套用59
2.2.1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59
2.2.2切削液61
2.2.3刀具几何参数的合理选择63
2.2.4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67
2.3目前金属切削髮展的几个前沿方向70
2.3.1高速高效切削70
2.3.2绿色切削71
2.3.3微细切削72
第三章金属切削工具机与刀具75
3.1金属切削工具机的分类、型号与主要技术参数75
3.1.1工具机的分类75
3.1.2工具机的型号编制76
3.1.3工具机的主要技术参数79
3.2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工具机运动分析82
3.2.1工件表面形状与成形方法82
3.2.2工具机运动分析84
3.3车床与车刀86
3.3.1车床86
3.3.2车刀103
3.4孔加工工具机与刀具107
3.4.1钻床107
3.4.2镗床108
3.4.3孔加工刀具111
3.5刨床与插床117
3.5.1刨床117
3.5.2插床118
3.6铣床与铣刀119
3.6.1铣床119
3.6.2铣刀120
3.7磨床与砂轮122
3.7.1磨床122
3.7.2砂轮126
3.8齿轮加工工具机与齿轮刀具129
3.8.1齿轮加工工具机129
3.8.2齿轮刀具141
*第四章组合工具机与自动线简介146
4.1组合工具机的组成及工艺特点146
4.1.1组合工具机的组成146
4.1.2组合工具机的特点146
4.2组合工具机的工艺範围及配置形式147
4.2.1组合工具机的工艺範围147
4.2.2组合工具机的配置形式147
4.3组合工具机的通用部件150
4.3.1通用部件的分类150
4.3.2通用部件的型号、规格及其配套关係150
4.3.3组合工具机的主要通用部件152
4.4组合工具机自动线156
4.4.1直接输送的组合工具机自动线156
4.4.2间接输送的组合工具机自动线157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160
5.1零件製造的工艺过程160
5.1.1生产过程160
5.1.2工艺过程160
5.2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163
5.2.1工艺规程的格式163
5.2.2工艺规程的作用166
5.2.3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166
5.3定位基準的选择168
5.3.1基準的分类168
5.3.2工件的装夹与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169
5.3.3定位基準的选择171
5.4工艺路线的拟定173
5.4.1零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及使用设备的选择173
5.4.2加工阶段的划分177
5.4.3工序的划分178
5.4.4工序的安排179
5.5加工余量的确定179
5.5.1加工余量的概念179
5.5.2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180
5.5.3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182
5.6尺寸链182
5.6.1尺寸链概念182
5.6.2尺寸链的分类183
5.6.3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184
5.7工序尺寸的确定193
5.7.1用计算法确定工序尺寸193
5.7.2用图表法综合确定工序尺寸197
5.8时间定额及经济分析197
5.8.1时间定额197
5.8.2工艺过程的经济分析198
第六章工具机夹具设计原理205
6.1工具机夹具概述205
6.1.1工具机夹具的分类205
6.1.2夹具的作用和组成206
6.2工件的定位208
6.2.1六点定位原理208
6.2.2定位元件212
6.2.3定位误差216
6.2.4定位误差计算实例222
6.3工件的夹紧224
6.3.1夹紧力三要素设计原则224
6.3.2常用的夹紧装置226
6.4工具机夹具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步骤236
6.4.1对工具机夹具的基本要求236
6.4.2夹具设计的工具步骤237
第七章机械加工精度243
7.1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243
7.1.1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243
7.1.2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243
7.2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244
7.2.1加工原理误差245
7.2.2工具机误差245
7.2.3工艺系统受力变形250
7.2.4工艺系统的热变形257
7.2.5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259
7.3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260
7.3.1加工误差的分类261
7.3.2分布曲线法261
7.3.3点图法266
7.4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268
7.4.1减少误差法268
7.4.2误差补偿法268
7.4.3误差分组法269
7.4.4误差转移法270
7.4.5“就地加工”法270
7.4.6误差平均法271
7.4.7控制误差法271
第八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275
8.1机械加工后的表面质量275
8.1.1表面质量的含义275
8.1.2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276
8.2机械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278
8.2.1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278
8.2.2磨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279
8.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280
8.3.1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冷作硬化280
8.3.2机械加工后表面层金相组织的变化281
8.3.3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282
8.4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途径284
8.4.1减小残余拉应力、防止磨
削烧伤和磨削裂纹的工艺途径284
8.4.2採用冷压强化工艺285
8.4.3採用精密和光整加工工艺286
8.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289
8.5.1振动的概念与类型289
8.5.2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290
8.5.3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294
8.5.4减少工艺系统振动的途径296
第九章机器装配工艺298
9.1机器装配基本问题概述298
9.1.1各种生产类型的装配特点298
9.1.2零件精度与装配精度的关係299
9.1.3装配中的连线方式300
9.2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300
9.2.1互换法300
9.2.2选配法305
9.2.3修配法308
9.2.4调整法311
9.3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314
9.3.1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314
9.3.2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和方法315
*第十章非传统加工方法简介320
10.1概述320
10.2电解加工320
10.3雷射加工321
10.4电子束与离子束加工322
10.4.1电子束加工322
10.4.2离子束加工323
10.5快速成形製造技术324
10.5.1快速成形製造原理324
10.5.2快速成形製造的主要方法325
*第十一章现代製造技术简介326
11.1概述326
11.2现代製造系统物流技术327
11.2.1加工自动化及设备328
11.2.2精密、超精密及纳米加工技术331
11.2.3物流系统及辅助过程自动化332
11.3现代製造生产管理技术334
11.3.1现代製造系统管理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技术特点334
11.3.2CIMS管理技术335
11.3.3精良生产的管理技术338
11.3.4敏捷製造340
11.3.5MRPⅡ的管理模式342
11.3.6并行工程343
附录中英文专业术语对照346
参考文献357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