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面向全校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以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旨在营造以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为特点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建筑面积八千一百平方米,设备投资近三千万元,下设材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 所属地区:南昌
- 建筑面积:八千一百平方米
- 教职工:近50人
中心简介
成型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代製造技术实训室、特种加工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测量与控制实训室、综合创新实训室 、电子工艺实训室,拥有各类设备九百余台套。中心现有教职工近50人,高级职称者12人,博士学位者7人,技师2人,中级职称者15人,中高级技术工人16人。 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每年承担三十多个专业近四千名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并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心每年接纳近千名兄弟院校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训练,为厂矿培训数百名技术人才,充分体现示範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中心还作为科研开发平台,承担学校科研工作的仪器设备加工製造,并承接了校外企业複杂零部件的设计与製造工作。 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是建成在全国有鲜明特色、门类齐全、设施先进、管理规範,具有示範作用和辐射作用的一流大学生实践训练基地。
中心主任
主任:
郭烈恩,男,南昌大学教授,博士。1964年10月生,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
副主任:
罗丽萍,南昌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江西工学院。现任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中心的教学工作以及协助主任做好中心的其他各项工作。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江西省工程训练研究会理事。
朱政强,南昌大学教授。200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破格提拔为副教授,2007年批准为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生导师和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10年下学期任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
机构设定
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下设基本技术训练、现代製造技术训练、特种加工技术训练、综合创新训练、项目训练、电工电子工艺六大训练中心。设有材料成型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代製造技术实训室、特种加工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测量与控制实训室、综合创新实训室 、电子工艺实训室,拥有各类设备九百余台套。

建设规划
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大工程背景,以“实践”为主要载体,以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依据,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在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实验手段的选择上,改变以往工程训练中验证性实验过多,部分实验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的状况,大力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教育部基础实验课教学示範中心建设标準》为指导,结合《南昌大学战略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紧密结合,在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实验手段的选择上,改变验证性实验过多,部分实验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的状况,大力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全面推进南昌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用四年左右时间,将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全国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
1、建立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和创新训练基地,达到教育部基础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的建设标準,并有一定的前瞻性。
2、成为继续教育基地,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积极推广促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工业界的套用。
3、成为展示技术进步的视窗,充分体现工业技术发展态势,展示一流技术厂家的产品。
人才培养
工程训练中心建成后,以本科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作为学科核心课的专业有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製药工程等21个专业,两千二百多学生(以2003招生数量为準),年工作量达24万人时数。
在训练内容上,在确保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加强综合性、设计性训练,构建创新训练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中心将实行全方位开放,在时间上除个别节假日外,实施8点至22点开放,在空间上开放大部分训练场所,在内容上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自主设计、自主製作、自主调试的天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
几个基地能提供的训练的内容如下:
传统製造技术训练基地:车工、铣工、磨工、镗工、齿轮加工、钳工、机电产品拆装、铸造、锻压、钣金工、焊接、热处理、塑胶成型(吹塑成型、塑胶焊接、塑胶烫金、注塑成型)。
现代製造技术训练:计算机辅助绘图、CAD/CAM/CAE、简易计算机集成製造系统、计算机加工过程仿真、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柔性製造单元、机械手及机器人、雷射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技术、电化学加工技术、快速原型技术、反求工程、CNC冲压与弯钣、CNC高精密测量。
综合创新训练:车工工艺设计与加工、钳工产品设计与製作、铸工小工艺品设计与铸造、电火花线切割二维创新设计与製作、快速原型设计与製作、数控钣金设备加工综合训练、数控加工综合训练、各设备之间数据格式转换与数据传输。
项目训练基地: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有的工程知识,通过群体工作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培养协作精神、表达能力、与群体成员沟通的技巧和领导才能
实验基地:在完成工程训练的同时,中心还能为本科生开出如下实验:
课程名称 | 实验名称 | 类型 | 所需主要设备及台套数 |
机械原理 | 平面机构创意组合及参数可视化分析 | 综合 | 创意模组 |
机械设计 | 创意组合式轴繫结构设计 | 创新 | 创意模组 |
机械製造基础 |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 验证 | 金相显微镜、试样 |
机械製造基础 | 钢的热处理 | 验证 | 电炉、硬度计等 |
机械製造基础 | 金属塑性变形与结晶 | 验证 | 拉伸仪、电炉等 |
机械製造基础 | 钢的表面处理 | 设计 | |
机械製造基础 | 钢的热处理设计及试验装置 | 设计 | |
计算机绘图 | 上机实验 | 综合 | 微机、绘图仪 |
CAD/CAM概论 | CAD软体操作 | Pro/E、UGII、AutoCAD | |
数控技术及套用 | 数控精度测试 | 数控工具机 | |
数控技术及套用 | 数控编程 | 数控铣、加工中心 | |
数控技术及套用 | 数控综合实验 | 综合 | 数控机、加工中心 |
金属切削工具机 | 车床结构、滚齿机调整、精度检测 | 综合 | 车床、滚齿机等 |
机械製造工艺学 | 工艺系统动刚度、外圆磨精度、检测电火花、线切割等 | 综合 | 车床、无心磨床、线切割机 |
机器人学概论 | 机器运动机构分析 | 教学机器人 | |
模具製造工艺学 | 数控线切割试验 | 综合 | 线切割机 |
冲压工艺及模具 | 沖裁间隙及沖裁力测试 | 验证 | 沖床、模具等 |
冲压工艺及模具 | 拉伸係数与拉深力测试 | 验证 | 液压机、拉伸机等 |
塑胶成型工艺及模具 | 注塑机及注塑工艺 | 验证 | 注塑机 |
塑胶成型工艺及模具 | 吹塑机及吹塑工艺 | 验证 | 吹塑机 |
液态金属成形设备 | 混砂机、气流冲击造型机、射芯机实验 | 验证 | 混砂机、气沖机等 |
铸造合金及熔炼 | 球墨铸铁炉前处理 | 验证 | 高频感应炉、混砂机 |
铸造合金及熔炼 | Al-Si合金的精炼变质处理 | 验证 | 坩锅电阻炉、普通电炉 |
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 | 长、沖孔或模锻 | 验证 | 油压机、沖床 |
金属塑性成形装备 | 压机(空气锤)等拆装 | 验证 | 压机或空气锤 |
材料成形原理 | 铸造合金收缩率测定 | 验证 | |
材料成形原理 | 铸造合金内应力测定 | 验证 | |
材料成形原理 | 用墩粗法测真实应力应变 | 验证 | |
材料成形原理 | 改善铝合金性能的试验研究 | 综合 |
科学研究
工程训练中心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着重对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加以研究开发:
A、研究数控加工设备新的伺服控制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B、各设备之间数据格式转换与数据传输;
C、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工具机脉冲电源的研究;
D、基于反求技术的模具设计与製造技术的研究。
梯队建设
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依照《教育部基础实验课示範中心建设标準》的相关规定,使中心的在岗人员具有硕士以上文凭的人数达到30%至50%,力争形成一支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工程背景和创新能力,富有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
学术交流
中心与国内外的相关教学单位建立广泛合作,每年选派1至2名教师到国外着名高等学府考察学习、选派2至3名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进修;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在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大纲与指导书的编写、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各个方面与外界建立沟通与共享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