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哲学的活水源头和精神之母,先秦哲学家孕育并浓缩着中国哲学的多种可能性,全息着中国哲学后续发展的模式和走向。 没有先秦哲学,失去根基的中国哲学则会无根漂泊而居无定所。 要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了解先秦哲学,要理解中国哲学的后续发展走向,先要到先秦哲学那里去追本溯源。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先秦哲学研究文集。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先秦七子一些重要哲学观点的研究,如孔子的“天命论”、老子的 “道”等。第二部分,着重于七子之间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并探讨其对当代的启示意义。第三部分是对七子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其他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本书对研究、认识先秦哲学从中汲取先进思想内涵为今所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介绍
- 书名:七子视界:先秦哲学研究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页数:477页
- ISBN:7500453396
- 作者:魏义霞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日
- 开本:16开
-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哲学的活水源头和精神之母,先秦哲学家孕育并浓缩着中国哲学的多种可能性,全息着中国哲学后续发展的模式和走向。没有先秦哲学,失去根基的中国哲学则会无根漂泊而居无定所。要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了解先秦哲学,要理解中国哲学的后续发展走向,先要到先秦哲学那里去追本溯源。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先秦哲学研究文集,全书分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先秦时期的哲学观点,对研究、认识先秦哲学从中汲取先进思想内涵为今所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魏义霞,1965年生。1983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做博士后。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哲学基地专职研究员。多次主持或独立承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独立出版学术专着《中国近代哲学的巨观透视》.《天·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哲学阐述和当代审视》、《生存论: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哲学回应》和《比较哲学——当代哲学重建的历史关照和哲学审视》四部,并在《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次全文转载。科研成果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代表作有:《独·群:中国近代哲学内在矛盾浅析》(1996年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天·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哲学阐述和当代审视》(220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个案探究
随机天命论——孔子本体哲学辨析
一、天命论与天本论的隐晦表达
二、天的难知难言与“畏天命”的待命之方
三、天命论与本体哲学
“天欲义而恶不义”——兼论墨子本体一道德一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
一、“天志”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二、“贵义”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三、“义政”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道与老子哲学——道的基本特徵与统领作用
一、道与无——道的特徵、别名与道本论
二、“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轨迹与思维方式
三、“道可道,非常道”——道的超言绝象与直觉方法
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自然无为与政治哲学
正命论——孟子本体哲学研究
一、天命论——与孔子思想的一致性及儒家做派
二、天命人命论——不同于孔子的独特内蕴和心学路标
三、正命论——尽心知性而事天立命l
动物情结与庄子哲学的理论特色——动物在《庄子》中的身份及庄子的
天人合一
一、庄子的动物情结
二、本体哲学和世界图画——人与动物平等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与动物合一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本体哲学研究
一、天论——天本论的另类表达和人之命运的本体背景
二、人论——人之本质的界定和人之命运的社会定格
三、命运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必然结局
四、命运的主人——圣贤情结和哲学王构想
鱼在《庄子》中的象徵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
一、“北冥有鱼”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
二、“北冥有鱼”之鱼是特指还是泛指
三、“北冥有鱼”之鱼是何身份和作用?
庄子的动物情结和仿生哲学——兼论《庄子》的寓言体裁和思维特徵
一、动物——《庄子》的主角
二、动物的作用——喻人、示人和教人
三、寓言和古代哲学的思维痕迹
“言无言”——庄子语言哲学研究
一、“道不可言”——言与道
二、“口不能言”——言与知
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言与德
四、“言无言”——言与行
五、言耶?无言?——庄子语言哲学透析
厌生还是乐生——庄子生命哲学质疑
一、道与生命的真相
二、乐死还是齐生死
三、厌生还是乐生——尊生、养生和尽天年
四、庄子生命哲学的启示和误区
拒绝交往还是关注交往——庄子交往哲学初窥
一、人们对庄子的误解和《庄子》对庄子学说的概括
二、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
三、交往之可贵与交往之代价——庄子交往哲学传达的相关信息
墨子的功利主义——兼论墨学衰微之原因
一、“兴天下之利”——功利主义的立言宗旨和行为动机
二、“为天之所欲”和“兼相爱,交相利”——谋利之方
三、“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利之主体
四、“衣食之财”——利之内涵
五、“义,利也”——墨家功利主义透视与墨学衰微之原因
墨子思想的功利主义与内在统一性——兼论墨子思想的逻辑构架
一、言必日利——墨子基本观点和主张之剖析
二、“兴天下之利”——利在墨子整个学说中的展示和张扬
三、利——墨子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和逻辑关节点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一、德治的根基和必要
二、德治的基本精神和表现形式
三、德治的方法和手段
四、儒家的德治传统与当代启示
“以尚贤使能为政”——墨子政治哲学研究
一、为政之本——“尚贤使能”
二、“尚贤使能”与墨子的功利主义原则
三、“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墨子的政治原则和行政措施
四、“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圣贤情结和人治传统
王道与仁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
一、霸道与王道——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二、王道与仁政——行政原则和政治路线
三、仁政与教化——行政手段和礼乐教化
四、教化与井田——经济措施和社会分工
五、王道、仁政与天命、人性——政治哲学的核心地位及其意义
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一、对法治的呼吁和论证
二、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法治路线和立法原则
三、法制机制和具体操作
第二部分 对话交流
儒墨天命论辨析——孔子与墨子天命论的比较研究
一、天与人命和对天之祭——孔墨天命论之同
二、先天·后天、一次·数次、随机·因果——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
三、不知·可知、畏·顺——待命方法的差异
四、坐待·进取、等差·平等——思维方式、社会功效和历史命运的悬殊
仁与兼爱——兼探儒墨共显和儒盛墨衰之原因
一、爱与天——共同的交往原则和立论根基
二、“爱人”·“兼相爱”——相去霄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
三、历史回音——儒学与墨学荣辱原因之探讨
孔孟之道意指什幺——孔子与孟子思想比较
一、本体哲学——“死生有命”·“天视自我民视”
二、认识哲学——“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万物皆备于我”
三、人性哲学——“性相近”·“道性善”
四、政治哲学——“为政以德”·“行不忍人之政”
五、纵横观——孔孟之道意指什幺
仁——在孔子与孟子之问
一、相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二、不同的思维走向和理论意蕴
三、孔孟思想的异同与命运
“物物者非物”与庄子哲学的独特视阈——庄子与老子哲学辨析
一、物物者·道——“物物者”与道之别名
二、物物者·物——“物物者非物”与道和万物的关係
三、物物者·人——“物物者非物”与人和动物的关係
四、物物者·思——“物物者非物”与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
孔孟与韩非——儒家与法家治国方略比较
一、道德主义·功利主义——不同的价值理想、治国方略和
行政路线
二、德治仁政·奉法而治——二千年的历史公案
三、等差偏袒·平等废私——不同的社会功效、客观影响和
历史命运
四、道德·法律——历史的迴响和时代的呼唤
五、人性·政治——儒法之争留下的启示
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思想的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本体依託和实践哲学
二、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功利鸿旨
三、墨法思想的异同与先秦诸子百家的划分
第三部分 学术连结
天人合一·宗教情结·伦理本位——先秦本体哲学研究
一、天与道——先秦诸子百家对宇宙本体的寄託
二、天和道的相同性——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惯式和天人合一I
三、天与道的差异性——天本论与先秦的“显学”
四、天与中国人的宗教情结
五、儒家与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和宗法等级
分流与归一——先秦语言哲学研究
一、孔子代表的德行派
二、老庄代表的本体派
三、墨家、名家、法家和苟子组成的逻辑派
四、正名、重意、无言——先秦语言哲学的共同特徵
五、伦理本位和交往情结——先秦语言哲学的人文旨趣
六、绕樑余音——先秦语言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哲学与语言——语言哲学在先秦何以可能?
一、西方哲学与语言
二、先秦哲学与语言
三、中西语言哲学的不同侧重及中国语言哲学的特徵
孟子的性善说与苟子的性恶论——先秦人性哲学研究
一、善·恶——不同判断和论证
二、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不同认定和取材
三、养·化——不同态度和作为
四、可能性·必要性——不同调控和利导
五、相同性和相通性——孟子和荀子的人性哲学与儒家特色
六、生而平等——先秦人性哲学的一致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先王与后王——先秦历史哲学研究
一、先王·后王、循环·直线——不同的历史维度和价值取向
二、倾慕崇拜·不屑一顾——不同的复古动机和思想主张
三、先秦及古代历史哲学的流弊
礼法·法天·法术——先秦法哲学研究
一、礼法·法天·法术——先秦的法制模式
二、仁义礼智·自私自利、法先王·法后王——法制的人学根基和圣贤情结
三、惧法、拒法——古代法哲学的消极后果
随机天命论——孔子本体哲学辨析
一、天命论与天本论的隐晦表达
二、天的难知难言与“畏天命”的待命之方
三、天命论与本体哲学
“天欲义而恶不义”——兼论墨子本体一道德一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
一、“天志”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二、“贵义”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三、“义政”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道与老子哲学——道的基本特徵与统领作用
一、道与无——道的特徵、别名与道本论
二、“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轨迹与思维方式
三、“道可道,非常道”——道的超言绝象与直觉方法
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自然无为与政治哲学
正命论——孟子本体哲学研究
一、天命论——与孔子思想的一致性及儒家做派
二、天命人命论——不同于孔子的独特内蕴和心学路标
三、正命论——尽心知性而事天立命l
动物情结与庄子哲学的理论特色——动物在《庄子》中的身份及庄子的
天人合一
一、庄子的动物情结
二、本体哲学和世界图画——人与动物平等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与动物合一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本体哲学研究
一、天论——天本论的另类表达和人之命运的本体背景
二、人论——人之本质的界定和人之命运的社会定格
三、命运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必然结局
四、命运的主人——圣贤情结和哲学王构想
鱼在《庄子》中的象徵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
一、“北冥有鱼”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
二、“北冥有鱼”之鱼是特指还是泛指
三、“北冥有鱼”之鱼是何身份和作用?
庄子的动物情结和仿生哲学——兼论《庄子》的寓言体裁和思维特徵
一、动物——《庄子》的主角
二、动物的作用——喻人、示人和教人
三、寓言和古代哲学的思维痕迹
“言无言”——庄子语言哲学研究
一、“道不可言”——言与道
二、“口不能言”——言与知
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言与德
四、“言无言”——言与行
五、言耶?无言?——庄子语言哲学透析
厌生还是乐生——庄子生命哲学质疑
一、道与生命的真相
二、乐死还是齐生死
三、厌生还是乐生——尊生、养生和尽天年
四、庄子生命哲学的启示和误区
拒绝交往还是关注交往——庄子交往哲学初窥
一、人们对庄子的误解和《庄子》对庄子学说的概括
二、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
三、交往之可贵与交往之代价——庄子交往哲学传达的相关信息
墨子的功利主义——兼论墨学衰微之原因
一、“兴天下之利”——功利主义的立言宗旨和行为动机
二、“为天之所欲”和“兼相爱,交相利”——谋利之方
三、“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利之主体
四、“衣食之财”——利之内涵
五、“义,利也”——墨家功利主义透视与墨学衰微之原因
墨子思想的功利主义与内在统一性——兼论墨子思想的逻辑构架
一、言必日利——墨子基本观点和主张之剖析
二、“兴天下之利”——利在墨子整个学说中的展示和张扬
三、利——墨子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和逻辑关节点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一、德治的根基和必要
二、德治的基本精神和表现形式
三、德治的方法和手段
四、儒家的德治传统与当代启示
“以尚贤使能为政”——墨子政治哲学研究
一、为政之本——“尚贤使能”
二、“尚贤使能”与墨子的功利主义原则
三、“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墨子的政治原则和行政措施
四、“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圣贤情结和人治传统
王道与仁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
一、霸道与王道——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二、王道与仁政——行政原则和政治路线
三、仁政与教化——行政手段和礼乐教化
四、教化与井田——经济措施和社会分工
五、王道、仁政与天命、人性——政治哲学的核心地位及其意义
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一、对法治的呼吁和论证
二、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法治路线和立法原则
三、法制机制和具体操作
第二部分 对话交流
儒墨天命论辨析——孔子与墨子天命论的比较研究
一、天与人命和对天之祭——孔墨天命论之同
二、先天·后天、一次·数次、随机·因果——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
三、不知·可知、畏·顺——待命方法的差异
四、坐待·进取、等差·平等——思维方式、社会功效和历史命运的悬殊
仁与兼爱——兼探儒墨共显和儒盛墨衰之原因
一、爱与天——共同的交往原则和立论根基
二、“爱人”·“兼相爱”——相去霄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
三、历史回音——儒学与墨学荣辱原因之探讨
孔孟之道意指什幺——孔子与孟子思想比较
一、本体哲学——“死生有命”·“天视自我民视”
二、认识哲学——“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万物皆备于我”
三、人性哲学——“性相近”·“道性善”
四、政治哲学——“为政以德”·“行不忍人之政”
五、纵横观——孔孟之道意指什幺
仁——在孔子与孟子之问
一、相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二、不同的思维走向和理论意蕴
三、孔孟思想的异同与命运
“物物者非物”与庄子哲学的独特视阈——庄子与老子哲学辨析
一、物物者·道——“物物者”与道之别名
二、物物者·物——“物物者非物”与道和万物的关係
三、物物者·人——“物物者非物”与人和动物的关係
四、物物者·思——“物物者非物”与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
孔孟与韩非——儒家与法家治国方略比较
一、道德主义·功利主义——不同的价值理想、治国方略和
行政路线
二、德治仁政·奉法而治——二千年的历史公案
三、等差偏袒·平等废私——不同的社会功效、客观影响和
历史命运
四、道德·法律——历史的迴响和时代的呼唤
五、人性·政治——儒法之争留下的启示
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思想的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本体依託和实践哲学
二、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功利鸿旨
三、墨法思想的异同与先秦诸子百家的划分
第三部分 学术连结
天人合一·宗教情结·伦理本位——先秦本体哲学研究
一、天与道——先秦诸子百家对宇宙本体的寄託
二、天和道的相同性——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惯式和天人合一I
三、天与道的差异性——天本论与先秦的“显学”
四、天与中国人的宗教情结
五、儒家与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和宗法等级
分流与归一——先秦语言哲学研究
一、孔子代表的德行派
二、老庄代表的本体派
三、墨家、名家、法家和苟子组成的逻辑派
四、正名、重意、无言——先秦语言哲学的共同特徵
五、伦理本位和交往情结——先秦语言哲学的人文旨趣
六、绕樑余音——先秦语言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哲学与语言——语言哲学在先秦何以可能?
一、西方哲学与语言
二、先秦哲学与语言
三、中西语言哲学的不同侧重及中国语言哲学的特徵
孟子的性善说与苟子的性恶论——先秦人性哲学研究
一、善·恶——不同判断和论证
二、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不同认定和取材
三、养·化——不同态度和作为
四、可能性·必要性——不同调控和利导
五、相同性和相通性——孟子和荀子的人性哲学与儒家特色
六、生而平等——先秦人性哲学的一致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先王与后王——先秦历史哲学研究
一、先王·后王、循环·直线——不同的历史维度和价值取向
二、倾慕崇拜·不屑一顾——不同的复古动机和思想主张
三、先秦及古代历史哲学的流弊
礼法·法天·法术——先秦法哲学研究
一、礼法·法天·法术——先秦的法制模式
二、仁义礼智·自私自利、法先王·法后王——法制的人学根基和圣贤情结
三、惧法、拒法——古代法哲学的消极后果
文摘
书摘
正是在偶然与必然的相互交错中,孔子把天命归结为人的外在的异己力
量:其一,命运是一次成形、不可更改的。孔子认为,人的命运在人出世之
前就由上天安排好了,一经安排、永无更改。这样一来,对于每一个现实的
人而言,命运成了束手无策、力所不及的某种必然。其二,人的命运与其后
天的作为无关。孔子既然断言人的命运一次定形、不可更改,当然也就与人
的后天行为没有任何关係了。换言之,一个人德高学广并不能保富保贵,正
如行劣才低也不见得一定终身贫贱遭难一样。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在天的压抑下感到无助和不公。
无论是命运的先天注定、不可预知还是人的行为对其命运的无可奈何,
都体现了孔子天命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气质。由于恪守天命的随机莫测、不
可预知,孔子的天命论始终属于客观唯心论。在这方面,孔子的观点与其后
继者孟子在天命中加入人心向背和通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强调致使天命人命化的做法呈现出明显差异,与孟子通过尽心知性知命知天
的主观唯心主义行为路线和待命之方更是南辕北辙。即使是同属于客观唯心
论,孔子的随机天命论与墨子对天命的因果、人力的强调也泾渭分明,不可
同日而语。
长期以来,孔子代表的随机天命论在中国民间盛行不衰。这种命运理论
颇具迷信色彩,可以在情感上确信其有,却不可在理智上问个明白。一个人
的命运为何如此?如果你一定要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回答你的永远是
失望。另一方面,对于今人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所付
出的代价和承受的灾难在与日俱增。交通事故、空气污染、核爆炸、电器失
控等等使不计其数的健康人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殉葬品。当人们为各种意料
不到的偶然事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时候,如果把这一切的来临都归于天
命,或许是对精神的一种释放理疗,可以帮助人们排遣心中的失衡,儘快从
悲哀中挣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机天命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P11
正是在偶然与必然的相互交错中,孔子把天命归结为人的外在的异己力
量:其一,命运是一次成形、不可更改的。孔子认为,人的命运在人出世之
前就由上天安排好了,一经安排、永无更改。这样一来,对于每一个现实的
人而言,命运成了束手无策、力所不及的某种必然。其二,人的命运与其后
天的作为无关。孔子既然断言人的命运一次定形、不可更改,当然也就与人
的后天行为没有任何关係了。换言之,一个人德高学广并不能保富保贵,正
如行劣才低也不见得一定终身贫贱遭难一样。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在天的压抑下感到无助和不公。
无论是命运的先天注定、不可预知还是人的行为对其命运的无可奈何,
都体现了孔子天命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气质。由于恪守天命的随机莫测、不
可预知,孔子的天命论始终属于客观唯心论。在这方面,孔子的观点与其后
继者孟子在天命中加入人心向背和通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强调致使天命人命化的做法呈现出明显差异,与孟子通过尽心知性知命知天
的主观唯心主义行为路线和待命之方更是南辕北辙。即使是同属于客观唯心
论,孔子的随机天命论与墨子对天命的因果、人力的强调也泾渭分明,不可
同日而语。
长期以来,孔子代表的随机天命论在中国民间盛行不衰。这种命运理论
颇具迷信色彩,可以在情感上确信其有,却不可在理智上问个明白。一个人
的命运为何如此?如果你一定要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回答你的永远是
失望。另一方面,对于今人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所付
出的代价和承受的灾难在与日俱增。交通事故、空气污染、核爆炸、电器失
控等等使不计其数的健康人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殉葬品。当人们为各种意料
不到的偶然事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时候,如果把这一切的来临都归于天
命,或许是对精神的一种释放理疗,可以帮助人们排遣心中的失衡,儘快从
悲哀中挣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机天命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