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毕节文庙

(2020-01-02 15:09:43) 百科综合

毕节文庙

毕节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毕节最早的文庙要追述于明隆庆年间,由当时兵备道沈离于隆庆六年(1572年)所建,后于万曆十八年(1590年)改为青螺书院。顺治十八年(1661),兵备道王鼎将建于明正统三年(1439)的毕节卫学从虎踞山迁于城北长庆山之东北隅(原进校处),并重设学宫(文庙)于此。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次重建文庙于现广惠路中段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处,乾隆年间知县凌均、董朱英曾多次维修重修。

文庙在历史上作为育才的杏坛名符其实,民国时期的男子国小,贵州省立毕节师範学校都先后以文庙为校舍,为毕节造就了不少的人才,在教育上作出了贡献。解放后,政府利用文庙旧址兴办了毕节地区医院,现文庙已无从寻找到昔日的蹤影。但文庙是毕节已经消逝的古建筑中保存照片最多的一座。在毕节教育界的很多老前辈是毕节师範学校的学生,从他们当年的毕业照片还可见文庙当年的辉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毕节文庙
  • 地理位置:位于现广惠路中段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处

地理位置

毕节文庙又名夫子庙(位于现广惠路中段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处)。

主要景点

文庙座北朝南,依山而建。沿广惠路远远就能看见跨越广惠路两架高耸的石牌坊,坊高3层,4柱3门。东坊中门上方刻着“金声”二字,西坊中门上方刻有“玉振”二字。两坊中间是长约50米的红色门墙,墙上用青花碎瓷镶嵌“万仞宫墙”4个楷书大字显得格外绚丽夺目,站在红墙之外就使人感受到孔庙威严雄壮。大墙东西各有一拱门,东为“礼门”,西称“义路”,但两门长期关闭,据说是毕节未出过状元的缘故;在两拱门边立有高约1.5米,宽约40厘米石碑各一块,碑上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一律下马”,可见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孔子之尊重。红墙东西辕门内是高大的木製牌坊,东坊上端刻有“德配天地”四字,西坊刻有“道冠古今”四字。
进入庙后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四周古柏参天,当年男一小、毕节师範学校的学子就是利用广场进行立正、稍息的操练。广场的北端为一半圆形水池,曰:“泮池”,上架小桥一座,桥栏板上雕龙画凤,装饰精细。沿石阶而上是一平台,平台中央为4柱3门的“欞星门”,平台右侧建有“忠孝祠”,西侧建有“节义祠”。站在平台上仰望石阶上黄瓦翘檐的“大成门”威严雄壮,大成门两侧为青瓦砖墙的“乡贤祠”、“名宦祠”。
沿石阶而上过大成门,就可看飞檐斗拱,黄色筒瓦的大成殿,殿内有8根朱红色木柱,柱脚均有石雕石墩。大殿中央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两侧则供奉孟子、曾子、颜子、思子等72贤人的牌位。庄严雄伟的孔庙如今已不复存在,前几年在医院门诊部门外还能见几个残存的石柱墩,诉说着文庙过去的辉煌历史。

意义价值

在建文庙崇尚孔孟之道之时,官府兴建了官学、书院、民间兴办义学、办私塾,毕节文风因此而盛。民间还在城东修建大、小文峰阁祈求毕节文运昌盛。在五龙桥畔翔龙寺后山修建奎星阁(魁星阁),望城坡(现烟厂对面)修建帝君庙祭祀文曲星君,读书人赴省城、京城赶考求取功名者都要到这几个庙宇拜祭文曲星君。
由于文庙、官学的普遍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毕节教育文化的发展,数百年来人才辈出。远不说贵州的第一个进士张谏是毕节人,清代汉清顺治六年(1649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毕节市现所辖範围内,共考中进士的69名(包括特赐进士4名),其中毕节县为30名居各县之首。特别是清代路家一门五进士,科甲连登,盛极一时;路元升为乾隆元年进士,曾孙路孟逵嘉庆十九年进士,孟逵子路璋、路璜分别为道光十六年和二十五年进士,孟逵孙路朝霖光绪二年进士,可见毕节县历史上教育与文化之发达。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现毕节市所辖範围经乡试中举者共406人,仅毕节县就达151人,居各县之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绝契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参加签名的举人就有毕节县葛明远、杨懋林。悠久的文风一直延续到现代使毕节毕节县人才辈出,如周素园、林清、徐健生……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