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一书从历史、制度和理论层面对中国经济成功转型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分析:
—涵盖了中国的外商投资、与区域伙伴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人力资源与经济体制。
—涉及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环境约束、收入分配、农村贫困、教育体系、医疗保健、汇率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
—以通俗的文字风格与精心的写作布局为中国经济的演进提供了一个简明直接的概览。
—作者邹至庄教授不仅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研究学者,也曾是中国领导人的经济顾问。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经济转型(第3版)
- 作者:【美】邹至庄(Gregory C. Chow)
- 原版名称: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HIRD EDITION)
- 译者:徐晓云 牛霖琳 石长顺
- ISBN:978-7-121-30469-9
- 类别:经济管理
- 页数:440页
- 定价:78.00元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170×240)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转型(第3版)》内容简介:中国经济改革启动三十年来,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经历了年均9.6%的奇蹟般经济成长。在《中国经济转型》一书中,邹至庄教授对中国经济成就的历史、制度与理论因素做了深入与全面的分析。基于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经济方面的教学、对中国的旅行访问、与中国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工作交往,以及与中国社会普通公民的交流,邹教授汲取了丰富的经验,为分析与解释中国经济的快速演进提供了卓越的见解。本书新版全面更新,包含了中国对外投资、区域贸易、能源与环境问题、中国的人力资本等新内容,将继续成为学习研究中国经济的必备读物。
作者简介
邹至庄(Gregory C. Chow),退休前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获得“政治经济学1913班”荣誉教授头衔(Class of 1913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出版专着16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与美国统计协会院士,曾为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做经济顾问。2001年5月,普林斯顿计量经济学研究项目以“邹至庄”荣誉冠名。
媒体评论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与体制的相应转变。这使邹至庄教授的《中国经济转型》尤为受欢迎。本书运用了高超而不失通俗性的经济学分析,从中国改革的初始阶段(及改革前的经济状况)到当前国家面临的经济挑战都进行了探讨。本书不仅适用于学习中国经济相关课程的学生,还适用于任何有志于理解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读者。”——德怀特·帕金斯(Dwright H. Perkins),哈佛大学
“及时的着作。”——《时代高等教育副刊》
“邹至庄的《中国经济转型》已成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必读书目。在大师手笔的第一版基础上,新版进一步提升,对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教育、收入不平等和农村发展等一系列当前政策问题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讨论。”——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芝加哥大学
“鲜有经济学家可与邹至庄对中国的认识比肩。本书是大百科全书级的成就,已然成为经典文献。”——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麻省理工学院
目录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回顾
第1章:历史的教训
1.1 导论
1.2 主要历史朝代的重大事件
1.3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1911年—1949年
1.4 历史教训总结
1.5 历史传统与当代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问题与思考
第2章:计画实验与经济混乱
2.1 共产党执政
2.2 历史回顾:1949年—1978年
2.3 中国计画经济的模式
2.4 计画经济下经济单位的行为
2.5 理论和实践上的产出计画
2.6 计画经济的组织与管理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3章: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改革
3.1 经济改革为何始于1978年
3.2 农业
3.3 国有企业的改革
3.4 价格改革
3.5 银行体制
3.6 对外贸易和投资
3.7 非国有部门
3.8 体制的基础设施
3.9 类似于中国台湾的改革政策
3.10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
3.11 总结
附录:中国地理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4章:至21世纪10年代的进一步改革
4.1 导论
4.2 企业改革
4.3 银行改革
4.4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
4.5 WTO成员方地位的影响
4.6 农业改革
4.7 农村贫困
4.8 改革前景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二部分:巨观经济分析
第5章:经济成长
5.1 经济成长的新古典模型
5.2 有关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数据
5.3 对回归分析的回顾
5.4 估计中国的生产函式
5.5 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预测GDP
5.6 2020年时中国的经济规模有多大?
5.7 预测的经验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6章:经济波动
6.1 经济波动的乘数-加速数模型
6.2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动态属性
6.3 估计线性随机方程参数的计量经济法
6.4 估计中国经济的乘数-加速数模型
6.5 向量自回归(VAR)方程组
6.6 中国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7章:巨观经济政策
7.1 导论
7.2 货币政策
7.3 通货膨胀的计量分析和中国的货币政策
7.4 政府收入和支出的基本事实
7.5 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8章:政治运动对巨观经济的影响
8.1 对中国经济最最佳化动态模型的设定
8.2 动态最最佳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8.3 统计估计
8.4 对两次政治事件影响的测度
8.5 结论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三部分:经济发展问题
第9章:消费
9.1 人均消费的发展趋势
9.2 家庭支出模式
9.3 1998年按省划分的农村人均消费支出
9.4 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住房消费
9.5 城市住房的供给与需求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0章:能源、环境问题及政策
10.1 导论
10.2 中国的环境问题
10.3 法律、机构和环保政策
10.4 政策实施和法律执行的问题
10.5 工业污染研究
10.6 中国的工业空气污染调控
10.7 结论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1章:人口
11.1 人口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2 中国人口及其增长率
11.3 人口政策
11.4 中国人口政策评估
11.5 出生率的经济解释
11.6 为什幺人口控制政策应该终止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2章:人力资本
12.1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其度量
12.2 劳动的供给和需求
12.3 人力资本投资
12.4 计算中国学校教育的回报率
12.5 卫生保健
12.6 社会福利系统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四部分:部门分析
第13章:银行与金融体制
13.1 商业银行
13.2 中国人民银行
13.3 影响银行体系发挥作用的因素
13.4 体制可能存在的弱点
13.5 改革的可能方向
13.6 商业银行的弱点和相关问题
13.7 其他金融机构
13.8 中国政府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4章:上海股票价格的决定
14.1 导论
14.2 一个股票价格决定模型
14.3 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实证发现
14.4 与香港股票交易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实证结果比较
14.5 结论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5章:国有企业的行为
15.1 中央计画经济下国有企业的组织方式
15.2 大型国有企业的计画与运作
15.3 中央计画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一个简单模型
15.4 早期改革后国有企业的简单模型
15.5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重组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15.6 国有企业的现状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6章:非国有部门
16.1 非国有部门的相对增长
16.2 1949年以前的私有企业
16.3 乡镇企业增长的经济环境
16.4 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相对效率的计量经济学测度
16.5 自由市场经济的特徵
16.6 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
16.7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角色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7章:对外贸易
17.1 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
17.2 自由贸易下贸易模式的解释
17.3 外汇汇率的决定
17.4 中国的外贸政策
17.5 开展对外贸易当中存在的问题
17.6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8章:外国投资
18.1 外国投资的作用
18.2 历史发展
18.3 截至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的状况
18.4 外国投资管制政策
18.5 外国投资者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18.6 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有多大?
18.7 世贸组织成员方地位对外国投资的影响
18.8 中国在国外的投资和经济扩张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五部分:经济体制与经济基础的研究
第19章:资产管理的法则与腐败
19.1 导论
19.2 资产管理定律
19.3 自身的管理
19.4 有形资产管理
19.5 责任制下的资产管理
19.6 集体所有土地的不当使用
19.7 腐败和经济改革
19.8 结论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20章:法律体系和政府职能
20.1 1949年以前的法律体系
20.2 1949年以来的法律体系
20.3 法律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0.4 政府的经济职能
20.5 计画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0.6 政府的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21章:教育体制和政策
21.1 1949年以前的教育体制
21.2 1949年以后的教育体制
21.3 教育政策
21.4 经济学教育
21.5 对教育的需求
21.6 结论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22章:从中国经济研究中获得的启发
22.1 理解经济学研究对象
22.2 对中国经济的理解
22.3 从中国经济预测中获得的启发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