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型分裂症的概述
以突出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的分裂症,可以是两个极端的交替,如活动过多甚至暴力性兴奋发作和木僵、自动性服从和违拗。受限制的姿势可保持较长时间。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见:紧张症、木僵。
紧张型分裂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据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与患者的血缘关係愈近,患病率愈高。如果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将达到35%~68%;而父母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也有15%~2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即使自幼寄养在精神健康的家庭,其发病率也大大高于没有家族史的同年人。然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相当複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这种遗传是由许多基因的积累作用造成的。
2、性格因素:大量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前或幼年期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徵,譬如孤僻、内倾、怕羞、敏感、多疑、怕见陌生人、与亲人缺乏亲情、不愿与同龄孩子玩耍,却常常与老头亲近,有时还会有一些奇特的动作和做出怪异的姿势,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主动性差、依赖性强、胆小、做事犹豫。有时莫名其妙地外出不归等。有的专家将这种性格称之为:分裂性人格。
3、内分泌因素:由于精神分裂症多数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阶段起病,因此有的学者就认为此病与内分泌有一定的关係。
4、病毒:有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病毒感染所致。有报导说,在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培养中找到了病毒样物质。
5、社会因素: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社会层次较低的人群中所占的比率较高,它与高层次人群之比约为9:1。据推测这可能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差、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负担重、社会应激多等有密切关係。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
认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早发现及早治疗。急性起病者病前很难发现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早期症状。大部分患者是在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仔佃观察分析一般都能发现有如下一些早期精神症状:
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
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或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等。
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诡秘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不适意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獃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
敏感多疑:对什幺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繫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尔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饭、睡觉,有的认为爱人对他不忠从而进行跟蹤调查等。
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 一向乾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纪律鬆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对批评满不在乎;原来勤俭节省的人,变得挥霍浪费,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等。
语言表达异常: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的内容缺乏中心或在谈话中说一些与谈话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或自言自语,反覆重複同一内容等。
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做“白日梦”。
紧张性精神分裂症表现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数在中、青年。起病可急可缓。在发病前和发病早期,有萎靡无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动、缺少兴趣、情绪低落的行为表现。
随着病情的发展,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的症状交递出现。处在木僵状态时,患者言语动作明显减少,有时一连几小时地呆呆站立或坐着,不言不语,不饮不食,表情呆滞、冷漠,叫她不应,推亦不动,象木头桩子似的,对周围事物毫无反应。但是,在安静环境下,向患者小声耳语时,又偶尔可以回答。有的患者在夜深人静、外界干扰消失时,可以走动、大小便或进食。这种病理状态有长有短。可以突然消失,也可以逐渐消失。当突然结束时,随即会进入兴奋状态,即症状由紧张性木僵转换为紧张兴奋,表现为兴奋,激动、行为暴烈,出现幻觉,并常伴有伤人、毁物的行为。这种状态可持续几十分钟、几小时或几天,然后缓解,又逐渐进入木僵状态。
此类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其他类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病前大多具有内向、孤独、缺乏自主性、依赖性强、敏感多疑、胆小怕羞的性格特点。只要外界环境中有不良刺激,就容易诱发此病。如上例案例中的患者,就是因为某日当她经过邻居家门口时,恰好邻居吐了一口唾沫,她就认为是冲着她的,心里总不舒坦,闷闷不乐,时不时发獃。没过多久,就出现了病态症状。所以,一旦发现某人具有这些性格或行为特徵,应当给予注意,儘可能避免不良刺激,防止疾病的发生。此外,神经活动类型属弱型的个人也应当加强自己的意志锻鍊,培养应变能力和对不良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能自如地应付突变环境或事件,减少诱发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同样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无论是用药阶段或病情缓解以后,都应运用心理治疗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可以运用集体心理治疗法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运用艺术、音乐、游戏、体育等积极的心理治疗手段,引导病人的兴趣转向其他方面,促使患者产生愉快、喜悦的情绪,消除忧愁、抑郁、悲观的情绪,对改善病态症状,增强适应能力大有益处。只要给予患者仔细、亲切的照顾,这种类型的病人预后效果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