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战略网路

(2020-07-17 09:08:55) 百科综合

战略网路

战略网路的概念最早是,并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战略网路作为网路经济时代企业新的战略管理模式,已被国内外学者和实践者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广泛使用的战略工具之一。 战略网路作为一种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学家的研究。英国社会学家Nadel和Barnes曾用网路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他们为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跨界关係,系统地发展了网路概念,把网路定义为联繫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战略网路
  • 外文名:Strategic Network
  • 概念提出人:美国管理学家Jarillo提出的
  • 概念提出时间:1988年
  • 套用领域:经济管理研究领域
  • 理论研究启示:力求对战略网路管理理论进行创新

介绍

此后,网路分析方法逐渐被借鉴和运用到,Miles和Snow(1984)、Thorelli(1986)等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网路的内涵,把网路看成是介于市场与单个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认为在中间範围内交易是常见的事情,在介乎于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同种类的中间性组织,这些中间性组织的存在是由组织本身从效率的角度或称“生存能力” 角度内生性的决定的。Williamson(1985)和Thorelli(1987)进一步在分析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引进了管理效益,对网路状态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当市场管理效益大于公司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且高于公司管理效益时,网路必定发生。
网路的概念也为技术创新开闢了新途径,如Easton(1988)指出,网路行为过程通常是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通过提供创新机会和具有实现创新的已知及可预测环境的企业进行持续的相互合作而实现的。基于资源的观点还认为,网路是公司间资源整合的结果,是一种战略资源需求和社会资源机会驱动的结果,是公司寻求比其他资源联合更好地实现资源价值的最佳化资源边界的尝试,建立组织间关係的过程可以作为组织间资源流来加以研究(Rumelt R P,1984;BameyJ.B,1991)。
上述研究直接支撑并促进了战略网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arillo(1988)在《战略网路》一文中明确地强调企业网路及其关係网路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并将网路概念化为一种战略组织形式,通过它管理者或企业家在激烈的竞争下确定企业定位。

形成进化

战略网路产生于环境的相互依赖,这些相互依赖来自诸多方面,例如,产品标準化协定的需要、市场开发渠道方式的共享、制定标準和倡导兼容技术的努力等(Bolton,1993)。相互依赖的意识可能来源于国家、区域和企业集群面临的外部威胁,这些威胁既可以存在于某一产业内部的竞争本性,也可以是某一特殊产业共同面对的具体环境。然而,战略网路相互依赖关係的基础是网路主体问的相似利益。战略网路的形成需要在合作原因上达成一致,在同一时期建立、根植于同样的区域文化的相似产业的企业会发现它们有相似的利益,它们在产品、标準制定和行为规範上利益共享。
Doz、Olk和Ring(200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的演化路径反映了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似利益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导致战略协作的环境压力与由环境变化引起网路成员意识到的相似利益密切相关。Corey(1997)进一步指出发起主体(triggering entity)是战略网路进化,尤其是相互依赖关係难以识别的战略网路进化的关键因素,发起主体包括单个公司、政府的代理人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发起主体为战略网路成员及新进入者分配成本和利益。Gulati和Gargiulo(1999)强调战略网路的演化由新的连线关係而推动,并指出一个公司构建新网路关係的能力由其在网路结构中位置提供的机会决定。Ahuja(2000)则认为战略网路不仅产生于网路组织的共享动机,还来自于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网路的演变是由于网路组织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并发展一个机会一动机整合框架来分析战略网路的形成,任何网路的形成和演化都来自这两方面的因素。
此外,Moor(1996)还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路的形成演化过程,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形成错综複杂的关係网路。在此基础上,谢洪明、刘跃所(2005)将生态理论与战略网路理论进行整合,提出用战略生态的理念来分析战略网路中的企业行为,用战略网路理论与技术来分析、理解战略生态理论,进而理解、分析企业的战略行为,指导企业的持续发展。

相互联繫

战略网路组织间的相互联繫主要涉及到战略网路组织之间的结构联繫、行为联繫和相对联繫。结构联繫包括网路内部存在的相互联繫,以及组织配置相应的资源关係,行为联繫指各组织之间存在的经济的社会一政治活动,相对联繫包括感情联繫和认知联繫。
Gulati(1998)用“结构洞” 和“嵌入性”原理讨论企业间的互动行为,认为战略网路结构联繫主要由嵌入关係构成,嵌入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介于市场关係和层级关係之间,这种关係能更贴切地表达企业实践中企业间的实际连线方式。Bimbirg(1998)根据不确定性和相互依赖性的不同程度探讨了网路组织间的行为联繫特徵。这些特徵的重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组合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关係行为。Richter(1996)等强调高度忠诚、相互信任的网路文化对网路组织间关係的作用,认为对关係的理解以及商业网路间的感情联繫对关係承诺有积极的影响,对关係的理解对关係收益率也有正向的影响,关係承诺与关係收益率之间是一种互惠的关係。
维繫网路关係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信任,信任主要来源于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双方表现出来的对互惠标準存在的意愿;二是合作者相信违约方将会由于资源的投人和减少从合作得到的收益而受到更大的损失。然而,建立个人间的感情联繫虽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需要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Ring、Vandeven,1994)。网路合作者可能会採取非合作行为,以提高公司自身利益,因此必须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合作成员的行为进行规範,保护其他成员的利益,提高网路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从而保证战略网路的良性发展。谢洪明等(2003)还系统分析并确认了战略网路中企业间关係的连线方式。研究表明,战略网路中企业间关係的连线建立在互惠、互赖、柔性关係和权力角逐的基础上。

创造功能

通过合作努力创建的网路,可以创造出使合作者共同受益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任何一方单独所无法达到的。战略网路允许企业接近其网路之中的关键资源,由于企业网路的优势具有异质性和路径的依赖性,而且资源的通道本身也是异质的,嵌人企业网路之中的包括个人及组织之间的社会关係也是因人、因组织而异的(Gulati,1999)。因此,这种网路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替代的,即只有特定企业的网路与特定的资源、知识有机地融合,才能产生网路租金,企业战略网路本身被看成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
传统的比较突出的网路价值创造研究是波特提出的价值链,他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问可能的连线,是为了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担风险,从而获得的竞争优势。这一思想在近20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新的价值链观点将价值链看成一些群体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以某一种方式不断地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价值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概念。Backhans(1993)认为战略网路的价值创造来源于战略网路的实践动机:进入市场和获取资源、成本、时间和专业化优势。实际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竞争也可能来自于价值链之外,因此价值网路的概念也得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者的青睐。价值网路不仅仅反映了组织间物质活动的联繫,而且以组织间的效用联繫、资源选择、与市场和组织内制度相联繫的网路制度与规则、信息联繫等方面构成了价值创造系统。
战略网路使组织间联繫具有互动、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扩大了企业的动态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价值创造,改进价值识别体系,扩大资源的价值影响。在系统竞争中,通过横向和纵向战略合作争取控制产品标準,控制竞争对手,以扩大在系统性竞争中的优势。在知识联盟中,增值最大的过程是那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活动。Aldrich(1997)等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合作增加价值的最重要的方式在于提供了时间一商业实体或个人最宝贵的商品。在动态竞争战略中,战略网路是强化企业与动态环境之间互动和企业进化的保障,谢洪明(2005)整合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论的观点,从战略网路的视角认识企业的行为和动态竞争;李焕荣(2004)则把战略网路功能总结为战略合作、网路通道、优势互补、网路沟通和网路自组织等。

启示

通过考察战略网路理论渊源和国内外有关战略网路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所作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从研究内容上看,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针对网路经济环境下网路联合实现的选择範围和方式关注不够。其次,研究思维的线性化与静态化。将网路视为一个静态的组织的研究多,而动态研究少,事实上战略网路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各方相互作用的複杂动态过程,其管理随着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三,目前的研究方法还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和较浅层次的描述上。此外,对适合我国的战略网路管理方式研究不足。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网路管理的複杂性、模糊性和博弈性,来丰富战略网路的管理与实践,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由此,应该针对这些不足,採取更有效的方式对网路经济环境下的战略网路管理理论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充分考虑网路经济环境的特点,利用先进、科学且符合实践要求的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力求对战略网路管理理论进行创新,为战略网路管理实践特别是在我国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案例分析

一、战略网路的结构关係对企业网路租金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战略网路允许企业接近其网路之中的关键资源,由于企业网路的优势具有异质性和路径的依赖性,而且资源的通道本身也是异质的,嵌入企业网路之中的包括个人及组织之间的社会关係也是因人、因组织而异的。因此,这种网路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替代的,即只有特定企业的网路与特定的资源、知识有机地融合,才能产生网路租金,企业战略网路本身被看成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核心能力。下面我们从网路的结构、网路的成员和网路的特性来证明战略网路是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
1.网路结构是一种资源:网路结构是指嵌入于企业内的所有关係结构模式,这些关係具有独特性和有提供竞争优势的潜力,被称Gulati为网路资源(Network resources)。这种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它存在于企业所处的网路之中,而不是在某一个企业之内,企业所利用的这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影响其战略行为,因为企业资源可改变企业所利用的机会,这些资源能使企业在网路中获取关键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或知识的优势,而且一个企业的网路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具有独特的路径依赖性”,随着网路结构模式的变化,节点之间的关係密度越来越大,企业在其所处的网路可提供给其更多的产生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使得它比网路之外的竞争对手更快地行动,网路的优势也就越来越大。因此,网路结构的关係嵌入性(relational embeddedness)(包括了强节点和弱节点)和结构性嵌入性(structural embeddedness)(包括密集节点和稀疏节点)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对企业的绩效有直接影响。
2.网路成员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网路成员是战略网路的基本组成要素,它包括了各成员的身份、状态、资源和道路及其它特性。网路成员总是异质性,因为不存在资源、知识和社会关係等方面都完全相同的企业。这样,战略网路成员的这种资源比结构更难模仿,网路结构从理论上讲还可以被别人模仿。在企业的战略网路中,既有长期的买卖伙伴、联盟伙伴,又有长期的技术合作伙伴(如高校、科研机构),还有政府机构、利益相关者、银行等,这些“既约束又增大未来可利用关係的机会集合”,可使网路之中的企业获得单靠自己难于获得的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资源,而网路之外的企业不可能得到这些资源。如在Dell企业的战略网路中,Dell企业充分利用网路伙伴的资源,避免了零部件生产设备、人力资源和仓储等巨大投资,也避免了过大的%&"投资和风险,同时向其网路伙伴公开技术需求和生产计画,缩短生产周期,使R&D企业在过去十年的销售额保持年增长率47%的发展速度。因此,网路之中的一个有自身独特能力和丰富资源的伙伴有潜力为企业提供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影响着这个企业的行为和业绩。
3.节点特性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节点特性是指企业管理其战略网路的準则、规範和能力。这些準则、能力和规範对于如何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战略网路的进化、以及网路租金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儘管有些準则和规範有时可用正式契约表达,但战略网路中许多的準则和规範是随网路的进化而形成的,是一种“私人契约”和“信息”,即所谓的自我加强协定,这种自我加强协定是建立在关係资产或声誉基础上的治理结构。在自我加强协定下,网路成员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促进网路的进化,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这些知识是正式契约难于体现的,需要长期密切的个人关係才能实现的),降低了网路运作成本,产生网路租金。如日本丰田企业在美国建立的供应商网路,通过建立供应商协会、谘询解决问题团队和自主学习团队,形成知识共享惯例,同时建立起複杂的激励系统,使丰田及其美国的供应商双方获利。由于战略网路管理是一个複杂组织的管理,需要网路内部多层次的认同(包括组织之间、组织内或组织间的个人之间等)、寻找合适的伙伴问题、详细的谈判和契约等,在管理网路中涉及到套用合适的治理机制、开发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準则、当网路变化时激励伙伴关係必要的变化及管理伙伴的意愿等,这一切说明企业必须拥有管理战略网路的能力—联盟能力(Alliance Capability),联盟能力越大,产生网路租金的能力越强。因为随战略网路的不断进化,企业的联盟能力就越大,意味着其管理联盟的经验就越多,网路就能管理得更好,网路资源利用率就越高,从而从网路中获得更多的回报(租金)。总之,战略网路象其它有形和无形资产(如产品、能力和品牌等)一样,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二、战略网路的学习特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战略网路中流动的各种要素中,从本质上就是知识的流动、交换,网路中的各个组织所交流和获取的都是知识。因此,战略网路具有显着的学习特性,促进节点间知识的交流与相互学习,是一种组织间的学习网路,企业通过网路不断传播、使用、吸收、融合和创新知识,有效地发挥现有核心能力的作用和形成新的核心能力,取得更多的租金。因此,网路内学习和知识共享是企业在网路合作竞争中成功的关键,企业是在与网路中其它组织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嵌入于战略网路中的隐性的、不可模仿的网路关係和网路成员是企业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Powell(1996)发现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的位置是在网路而不是在个别企业中,专利的取得需要不同组织的大量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研究,包括了生物技术企业、药业企业和大学等,并认为若一个生物技术的企业不能够创造(或进入)一个“学习网路“(learning Network),该企业就无法获得竞争优势[7]。因此,网路及其网路成员是创新思维和竞争优势之源泉,通过战略网路这一知识、信息共享的学习网路实现网路租金,而网路租金的多寡有赖于网路成员的贡献和学习能力,网路成员贡献越大,学习吸收能力越大,其租金的获取就越高。
战略网路中流动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因此,通过战略网路要学习、吸收和融合的知识更多的是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的特殊性,需要有一个学习惯例(learing routine)(指允许网路的成员及个人转换、融合或创新特定的知识的管理模式)和特定的个人或组织间的关係以及网路成员的吸收能力,其中学习惯例是基础,在学习网路中起协调管理作用,它包括建立一个激励制度和机制来鼓励网路成员来揭示、传递和共享有价值的特定知识,同时阻止这些知识溢出给竞争对手,制定网路规则和标準来阻止在共同活动中的“免费搭车”问题,从而从制度下保证隐性知识的转换,保证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成员获得网路租金。要真正实现隐性知识传递、吸收、共享还要依赖于企业的网路之中组织间及个人间的关係网路,嵌入于企业的关係网路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係,有利于清楚在那里、谁拥有何种隐性知识、与谁可以分享这种知识,实现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学习,通过“乾中学”、“教中学”,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换、吸收、融合和创新,从而产生更多的网路租金。当然,有好的惯例,好的关係,若本身缺乏吸收能力或学习时机掌握不好,也难于系统地识别和消化网路中的隐性知识,战略网路中的中心企业可以帮助网路成员提高吸收能力和掌握何时学习、传递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换。总之,基于战略网路的学习网路,通过强的同一性(identify)和协调规则,有助于企业传递、分享、吸收、融合、创新的隐性知识,产生更多的租金。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