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肝着

(2020-01-31 10:02:12) 百科综合

肝着

肝着或作肝着,又名肝胀。肝着病名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灵枢·胀论》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肝着是因肝热病、肝瘟等之后,肝脏气血瘀滞,着而不行。以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捺捶击稍舒,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疾病。

病因

或因邪气留着肝脏,气血滞而不畅所致。或因劳怒,气滞血瘀所致。《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肝着,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临床表现

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捺捶击稍舒,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疾病。常有肝热病发病史。一般认为肝热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肝着。右胁或剑突下胀痛或刺痛,常欲以手揉按,伴食欲不振,嗳气,腹胀,便溏,乏力等症。

鉴别诊断

1.肝热病
急性发作,时间未超过6个月,黄疸指数、转氨酶增高明显,常伴发热。
2.肝积
肝脏质硬,脾脏肿大,全身情况较差,瘀血指征更明显。

辨证施治

1.肝胆湿热证
(1)证候右胁胀痛,按之疼痛,双目轻度黄疸,发热口渴,心中懊恼,口乾而苦,噁心欲呕,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利肝胆湿热。
(2)治则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3)主方茵陈五苓散;龙胆泻肝汤。
(4)方药黄芩,大黄,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黄连等。
2.肝气瘀滞证
(1)证候两胁隐痛,胁下有肿块,腹胀不舒,脘痞便溏,嗳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2)治则以疏肝理气解郁,化瘀通脉为法。
(3)方药柴胡、香附、枳壳、生地、当归、赤芍、牛膝、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檀香、甘草等,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解郁,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疏通心之脉络,当归、生地、牛膝养血行血,诸药合用,使肝气畅达,心脉流通,心脉一通则胸闷心痛可止。
3.肝郁脾虚证
(1)证候胁肋胀痛,胸闷腹胀,胁下肿块,神疲倦怠,食慾减退,大便不实或溏,舌苔薄白,脉细弦。
(2)治则疏肝理气健脾。
(3)主方痛泻要方加味。
(4)方药白朮、白芍、陈皮、防风、木香、砂仁、云苓、山药、甘草。此为肝胆气郁,横犯脾胃,脾失健运所致。临床主要以胁肋胀痛,时轻时重,肠鸣泄泻为特徵。而且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故方中白朮、云苓健脾止泻,陈皮,防风和中醒脾,白芍柔肝止痛,木香、砂仁理气调脾,山药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4.寒湿困脾证
(1)证候右胁疼痛,胁下肿块,脘腹痞胀,下肢轻浮,精神睏倦,畏寒懒动,食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
(2)治则温中健脾化湿。
(3)主方胃苓汤、平胃散、实脾饮、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5.瘀滞肝络证
(1)证候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之痛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颊胸臂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淤斑,脉细涩。
(2)治则行气化瘀通络。主方:旋复花汤加味。
(3)方药旋复花(布包)、葱管3根、新绛、丹参、当归、鸡血藤、丝瓜络。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温服,每日1~2付,分2~3次服。同时,还可服用鳖甲煎丸。
6.肝肾阴虚证
(1)证候肝区隐痛,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头晕目胀,口乾口苦,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2)治则滋补肝肾。
(3)主方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大补阴丸、滋水清肝饮、滋水生肝饮等方剂。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