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刑事法评论:教义学的犯罪论

(2020-01-24 14:21:00) 百科综合

刑事法评论:教义学的犯罪论

《刑事法评论:教义学的犯罪论》是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兴良。

基本介绍

  • 书名:刑事法评论:教义学的犯罪论
  • 作者:陈兴良
  • 定价:¥98.00
  • 出版时间:2018年3月30日

图书信息

刑事法评论:教义学的犯罪论
刑事法评论:教义学的犯罪论
书号: 29222 ISBN: 978-7-301-29222-8
作者: 陈兴良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
字数: 872 千字 页数:692 定价: ¥98.00
浏览次数: 10
出版日期: 2018-03-30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刑事法评论》第40卷,主题为教义学的犯罪论。本卷涉及理论前沿、共犯研究、实证研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中日刑事法论坛、域外传译、域外视野、专题研究共八个栏目共34篇文章,均为国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教义学的犯罪论是在法教义学的意义上构造犯罪论体系,这是我国刑法学理论当前面临的一种知识选择。其中的各篇论文,有的採用新方法研究老问题,有的採用老方法研究新问题,这些都对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本卷新增中日刑事法论坛栏目,其中的四篇日本学者的主旨论文,是中日刑法总论和分论先端课题研讨会的成果。这些论文对于中国学者了解日本的刑事法理论的最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1)
理论前沿 实质法益观的批判:系统论的视角/刘 涛 (1)
一、法益理论研究的困境 (1)
二、刑事规範的自我指涉与法益论的外部指涉 (6)
三、法益论与刑事司法系统的价值判断 (12)
四、系统理论下刑法法益观构想 (16)
五、结语 (21)
假定的因果关係反思:具体问题与归因思维/杜治晗 (23)
一、问题的提出 (23)
二、假定的因果关係问题的澄清 (25)
三、摆脱“假定事实”困扰的理论尝试 (29)
四、笔者观点:反事实思维的发现与检讨 (37)
五、结语 (43)
过失犯中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的法理展开
———以“逾越能力则无义务”原则为解释中心/蔡 仙 (44)
一、问题的提出 (44)
二、“结果避免可能性”相关概念及哲学性前提的釐清 (45)
三、“逾越能力则无义务”作为广义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法理依据 (47)
四、“逾越能力则无义务”原则之渊源与价值取向 (51)
五、“逾越能力则无义务”与过失犯之构造 (57)
六、结语———代疑问 (64)
共犯研究 超最小从属性说的展开/马卫军(66)
一、问题所在 (66)
二、最小从属性说与限制从属性说的理论困境 (68)
三、超最小从属性说合理性的论证 (79)
四、超最小从属性说理论下判断利用合法行为违法性之标準 (93)
承继共犯论的展开/姚培培 (108)
一、问题意识 (108)
二、日本判例中的承继共犯 (112)
三、承继共犯论的学说史概览 (116)
四、承继共犯论的新发展 (123)
五、评论与私见 (129)
六、承继共犯否定说在中国的展开 (134)
七、结语 (140)
过失共同犯罪的“共同性”探究及其应对/余秋莉 (142)
一、问题的提出 (142)
二、理论上过失共同犯罪的“共同性”研讨 (143)
三、实务中过失共同正犯之应对 (153)
四、结语 (158)
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演进、审视与本土应对/莫宸屏 (159)
一、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发展概貌 (159)
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误区反思 (162)
三、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因应对策 (168)
四、结语 (172)
实证研究 政治因素对刑事审判的影响  ———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0—2016 年)的实证考察/何志伟 (173)
一、导论 (173)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180)

作者简介


陈兴良,1998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