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湖南省嘉禾县山下窝村

(2020-01-18 17:01:06) 百科综合
湖南省嘉禾县山下窝村

湖南省嘉禾县山下窝村

山下窝,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严格按照传统风水理念建村,因其四周清山环绕格局呈藏风聚气、得水旺丁之象,故名山下窝。村虽以山窝名,但交通非常之便利,驱车到嘉禾县城仅一刻钟,车石路通车后里程还将缩短一半,到郴州市中心只需一个半小时。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山下窝村
  • 外文名称:SHAN XIA WO VILLAGE 
  • 别名:黄家窝、松山
  •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 所属地区: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坦坪镇
  • 下辖地区:黄家庄上
  • 政府驻地:山下窝村国小
  • 电话区号:0735
  • 邮政区码:424500
  • 地理位置:湖南省嘉禾县城北8公里
  • 面积:2000余亩
  • 人口:1000余人
  • 方言:西南官话、嘉禾平声土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 着名景点:黄喜泰故居、花井塘、四拱桥、黄氏家庙
  • 机场:郴州机场(在建)
  • 火车站:郴州西站
  • 车牌代码:湘L
  • 人文风俗:花灯戏、伴嫁歌、嘉禾民歌

建制沿革

原址系元末明初时期开基于黄家窝(今山下窝村西侧、黄甲村东侧),清朝属嘉禾县富乐乡所辖,历厚宝、黄甲、田心、石桥等乡或公社。1996年属田心乡辖2012年改田心镇,2015年湖南省乡镇区划调整后随田心镇併入坦坪镇。

地理环境

该村位于嘉禾新城北郊,湘江流域舂陵河阳岸。新修的车石路与沿河大道正经村前,使得该恰好位于温泉小镇至仙人桥景区之中途,青石板路与硬化路交错纵横,水陆交通便利。多丘陵山地、溶洞、水井。

自然资源

林地茂密、锰、煤等矿藏资源丰富、空气清新。

人口民族

民族为汉族,黄姓氏族聚居,人口1000人左右。多留守老人、儿童,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求学、参军入伍等。村中壮年常在春节、清明回乡与家人团聚。

经济概况

由于离长沙、郴州、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城市较近,村中多数家庭均有人口外出务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名的劳务输出大村。由于村民外出务工多居城市小区高楼,所以文明素质相对较高。
该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有秀美的山林溪塘、土壤肥沃,水稻、烤菸、蔬果均能丰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观光农业的不二选择之地,欢迎广大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社会事业

村中筹资建村立国小一所、道路均实行了硬化、亮化工程。村中一些家族设有爱心助学基金,村规细緻、家教严格。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了拥有高学历的教师、医生、设计师、工程师、公务员、等各类社会所需人才。

历史文化

今之湖南省嘉禾县田心镇山下窝村,系南宋末年始祖黄(讳)玉明公开基于湘江中上游舂陵河北岸黄牛岭支脉松山(石古岭)南麓。古属桂阳州富乐乡,时名黄家窝。田地丰饶,盛产燃煤,临钟水码头,通湘粤古道,商客频繁来往于此。村中男以售煤贩盐营生,女以耕种纺织守业,其居族闾和谐,所住雕樑画栋,可谓繁荣数代富甲一方。
据山下窝村西北角四拱桥(七、八十年代毁后重修,今只剩一拱)不远处的功德碑残文记载,乾隆三十六年,村民为方便族人和外地客商出行纷纷捐资出力,造桥修路。将近1米宽的青石板路与各村修通,绵长数十里......究竟什幺原因将这个村庄从嘉禾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消失呢?
自高大成修《同治嘉禾县誌》知,山下窝和黄甲头(传黄甲头在明朝开基时名作刘甲,与东岸相近。)两村在修志时已存在。黄、刘二村相邻,相差五里同属富乐乡辖,其记载为何相隔三页?黄家窝易为何名山下窝?刘甲为何改作黄甲?且听山人细细道来: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析桂阳州西南禾仓堡和临武县西北部分置嘉禾县,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专属嘉禾县的史实记载。随着唐宋至元这几个朝代的更迭和民族融合等历史的发展,政治经济中心也由崎岖闭塞的内陆迁往水系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军事重心也由楚粤边界转移至广州市舶司等港口城市和越南等边界地区,秦汉时期十五万大军征粤踏筑的西京古道和水路也逐渐失去了她加强政权统治色彩。庙宇更迭,沧桑变换,分分合合。接踵而来的是宦官当政,民乱四起的朱家王朝。
湘南地区鱼龙混杂的时期也多了起来,有造反的逃兵,有起义的农民,有占山为王的贼寇,打家劫舍的强盗......
村落氏族而居,乡民多好习武,有条件的村子还专门从平世村请来宋朝欧姓将军的后裔来做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的教打师傅,黄、刘两村也不例外。逢年过节村民都会自发地举行比武、打拳、耍板凳、醒狮舞龙等传统习俗活动,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期。正是这一特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富裕的黄家窝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牛角山墙青砖黑瓦,水台天井方条青石,背山向水坐北朝南,这种在宋明理学、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尤其是江浙文化的影响下孕育出的四合院在嘉禾当地唤作“四伏堂屋”。这种建筑在山下窝村也尚存几座,建于民国元年的谭剑室保存完好。从对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多次修缮,最终毁于“文革”时期的嘉禾普济寺的记载和其他相关建筑不难看出这种建筑在没兴起之前,乡民居住的大多还是土木结构或茅草盖的房子。
“其俗皆不慕奢丽,耻仆隶厮养之役,妇女操作类男子,安贫恋土,重族好儒,有事则相助,亲睦笃至”,这是清·雍正10年(1732年),桂阳州升为直隶州后《直隶桂阳州志》对所辖临武、蓝山、嘉禾三县的风土写照。
郴永一带,自古为蛮荒之地,韩愈、柳宗元、苏轼、秦观等大文豪无论是被贬谪还是左迁经此都会不惜重墨描述一笔。“蛮”即华夏文明尚未波及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等中国这些边区文化较低的各族时的中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着名的有公元前的南越国,三国时期的孟获部落等,字义上有粗野,兇恶,不通情理,愣,强悍等解释,而“荒”则是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边远之意。然到清朝时《直隶桂阳州志》中却有这样几段:“昔者郡跨岭,通南海之珍,其繁会雄富旧矣”,“国朝康熙、乾隆之时,加以矿盐之利,号为大州。”
“林之饶,菁密百里,自宋京师取材焉。”据老一辈人口述,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山下窝村周围大片的上百年,甚至几人合抱的千年古树是炼钢不错的燃料,加之炉渣滓(今兴宝岭煤矿所在地)的煤炼出来的“好钢”总能受到上头的“表扬”。他们小时候还能在枯了心的树洞里面乘凉、睡觉、躲猫猫。随着四拱桥对面最后一棵百年老樟树的死去,物已复归于无。
在元明乃至清朝前期在嘉禾一带仍多少数民族居住,诸如李、黄、刘、雷等都属于外迁氏族。地广人稀,蛮多汉少。少数民族多居山林,江浙、江西等地的迁来的汉人多依风水而居平地。“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汉族人的文明、勤劳和智慧必将不断给当地的土着居民带来生存“威胁”。
更有甚者,扎根不久便日益嚣张起来,有载曰“然彼族大,凌弱姓。”传,刘姓族人仗人丁兴旺与其宗源村近,便开始作恶,男过其门遭欺,女过其坊遭霸,鸡犬闻之丧胆,嘉禾土话喊此类人家做“赖子头”。黄家窝立基早族业稍为昌盛,且民多与望族凌云李氏婚,虽与刘甲近,赖子不敢胡为也......
某日,居山林之人(俗称蛮子)合谋,因与汉人文字不通,言语不对,遂先藏人马于附近密林之中,遣人佯装过客流经各村,如若遭欺则潜伏于其村外。晨,习鸡鸣以为号,人马下山火烧其村。当时汉人屋厦多以石为地基,用茅草或青瓦椽木搭建,一烧定能烬。天未鱼肚白,黄家村人勤早起,鸡遂早鸣,蛮子误,烧之。倖存者再基于山下窝村现址,焚址今归黄甲耕。
从老辈人口中得知,古村遗址位于山下窝村西北与黄甲交界的平原,地仍名黄家窝,遗址周围的那些残石碎瓦或埋在土里或散露地面,那条被磨得锃亮的青石板路也一直延伸到钟水河边,那片平地的风水也似乎在诉说着懂他的人的过去。从目前可以找到的《同志嘉禾县誌》的记载中可以推定,最迟在同治年间修《嘉禾县誌》前古村就已经被焚。古村亡于何时?所传究竟是否属实?族谱和地方志中为何无从记载?至今成迷。
嘉禾多地皆好习武,争地械斗之事常有发生,除分区分都管理外,官吏也常束手无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黄、刘虽是邻村却不在一都,故志载上就隔了一个都甲。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甲村和山下窝村为了争黄家窝及周边的田地,曾多次发生械斗,死伤亦有之。但因寡不敌众,武力有限每次打斗只能将刘氏抵挡在山下窝外,最佳结果只能打伤几个或打死几个进攻者,最终未能争回失地。在村里还留下这样一个说法,黄姓族人双脚小趾都有大小两片趾甲盖,有黄姓血统的黄甲村人多半也如是,村名叫刘甲时人丁兴旺不起来于是便改名作黄甲.....
村里的老人日益老去,还有很多有趣或无趣的故事不再能像没有电视机,或者说落后年代那样口耳相传。久而久之,仿佛自己是出生在一个没有人文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地方,然后嚮往他乡名胜。乾瘪着肚子定然铺不起那一溜绵长的青石板路,稀疏的人口也走不出石板上那闪闪的光滑,没有负重的骡马驴牛也踏不出那一道道蹄形的坑,钟水河上早已失去她在哺育的子民们从蓝山上游运来木材和盐担时篝火通明的繁忙。这一切,静淌在流逝的时光里,或期待或不期待后世人的发觉。
正如《县誌》的序文所说:“为他邑之志易,为嘉邑之志难。”修县誌时为求其真,必然会滤去许多无从考证的传说。口耳相传是当时目不识丁的人民仅有的延续方式,长此已久必然有失信度,人们也常说没证据,不能乱说话,在当时,写志修谱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没有确凿的把握是万万不能下笔的,稍有不慎就会落个欺君的杀头之罪。虽今天早已不俯封建专制下,然实事求是的作风应当时刻保存,小可才疏学浅,资历甚薄,若所撰不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在此对提及的一些反面单位深表歉意。小可谨以一个听故事的孩子的身份做一些薄力的求证之后写下讲故事的人讲过的故事,以记住那些讲故事的人的教诲及纪念前几月逝去的曾祖辈的一个经常讲故事的同族老人。

风景名胜

花井塘、四拱桥、黄氏家庙、黄喜泰故居、波坡山等。周围有舂凌河、温泉小镇、文昌塔、黄牛岭、黄甲吊桥、仙人桥等着名风景区域。

着名人物

清光绪朝副将黄喜泰《湖南名人录》有传、湘南名医黄文杰等先贤。

地图信息

地址:郴州市嘉禾县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