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是201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伟光,李扬,陈佳贵等。
基本介绍
- 作者:王伟光 / 李扬 / 陈佳贵 等
- ISBN:9787509723050
- 页数:384
- 定价:65.00元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5
- 副标题:城市:让世界倾斜而平坦
内容介绍
中国未来5年将着力实施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着力促进经济成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城市发展将是未来中国转变经济成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引擎。2011年度《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将“城市:让世界倾斜而平坦”作为研究主题,在继续深化理论研究、计量研究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介绍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方法时,首次引入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并通过计量分析,警示部分城市发展中已出现的“城市病”。报告随即开展了利用计算结果,进行计量的分析。计量研究部分主要採取总、分的?式。报告首先利用显示性指标体系及数据,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一个总体报告,;之后,又分别对6大区域和22个省区进行了区域报告。本次报告的主题报告是最大亮点。报告提示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世界是“倾斜而平坦的”,就要求政府的行政力量一定要发挥在市场失灵的部分,在继续重视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也要给予边缘城市和区域外部足够的政策支持,要给予发展落后的城市腾飞的机会。这样才能够避免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实现全国统一协调发展。
作者介绍
倪鹏飞 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全球城市竞争力跨国项目秘书长,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会、中国城市发展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副秘书长。曾被聘为联合国开发计画署“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项目评估专家。《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No.9)主编。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联合主编《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彼得·泰勒教授合着《全球城市分析》。在美国《国际事务》杂誌、英国《城市研究》杂誌等国内外权威杂誌发表文章10余篇。世界银行集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项目《中国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in China)中方负责人。曾获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学着作奖。主要研究领域: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总体报告
第一章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10年度排名
第二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10年度述评
第二部分 研究架构
第三章 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我们的城市幸福吗?
第五章 中国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城市病”
第三部分 区域报告
第六章 中国(东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七章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八章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九章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十章 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十一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十二章 中国(香港特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四部分 主题报告
第十三章 城市,让世界倾斜而平坦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的地位:基于全球500城市的分析
第十五章 中国城市联繫度:基于世界城市网路的测度
第十六章 运输成本与城市收益:基于城市群的研究
第十七章 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联繫分析
第十八章 中国城市产业升级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第十九章 中国城市资本的空间分布: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第二十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商业文化
第五部分 重点城市报告
第二十一章 中国56个重点城市竞争力对标
附录
后记
第一章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10年度排名
第二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10年度述评
第二部分 研究架构
第三章 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我们的城市幸福吗?
第五章 中国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城市病”
第三部分 区域报告
第六章 中国(东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七章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八章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九章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十章 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十一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十二章 中国(香港特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第四部分 主题报告
第十三章 城市,让世界倾斜而平坦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的地位:基于全球500城市的分析
第十五章 中国城市联繫度:基于世界城市网路的测度
第十六章 运输成本与城市收益:基于城市群的研究
第十七章 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联繫分析
第十八章 中国城市产业升级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第十九章 中国城市资本的空间分布: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第二十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商业文化
第五部分 重点城市报告
第二十一章 中国56个重点城市竞争力对标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