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是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和华通明略合作开展的海外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属性,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大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
- 又称: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
- 时间:2013
- 发现:中国国家形象整体趋于稳定
调查範围
本次调查选取了英国、美国、南非、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等七国,覆盖样本3017人。
不同于2012年12月发布的首份“中国国家形象”报告关注整体国民形象面貌,本次调查更加侧重于构建整体国家形象的各个要素。主要发现有:
调查发现,中国国家形象整体趋于稳定,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属性,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大国,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人神秘、理性、创新、温顺并且很幸福。其中,中国青年人获得普遍认可:勤奋、有活力,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海外民众最熟悉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了解率约三成。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载体丰富,具有国际吸引力。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1/3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
报告分析
认知差距
海外民众对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乐观程度超过中国本国。在中国是世界大国还是地区性大国的看法上,半数以上中国人认为是地区性大国、三成认为是世界大国;而海外民众的观点和比例恰好相反。
印象显着
本次调查显示,我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基本相同,然而认知度、美誉度则在已开发国家和开发中国家间存在较大差别。整体来看,已开发国家对我国的认知和认同均较差,开发中国家则略好,利益相关度则是产生差别的主要根源。
形象看法
分析发现,越年轻群体对中国的看法越积极,无论已开发国家还是开发中国家,18-24岁青年人都是认为中国有吸引力、看好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计画到中国旅游比例最高的人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英国、美国整体性对华形象评价低于开发中国家相比,这两个国家18-24岁青年人对中国形象的整体好评超过开发中国家的同龄人。开发中国家18-34岁群体最了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45-54岁最了解中国经济,55-65岁最了解中国政治。已开发国家25-34岁群体最了解中国经济,18-24岁最了解中国文化与科技,这一群体对中国媒体的熟悉度也高出其他年龄段一倍以上。
态度友好
本次调查显示,88%的海外民众未曾到过中国,60%的海外民众表达了来华一游的意愿,印度、南非更是高达83%和75%;56%的海外民众自称已经有来华旅游的计画。对国际游客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依次是北京(67%)、上海(60%)和西藏(40%);俄罗斯人对哈尔滨,印度人、巴西人对新疆,南非人对广州,英国人对西安,美国人对南京分别有旅游偏爱。
有访华经历的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科技和媒体的了解程度至少高出无此经历者一倍。在给中国整体印象打分时,有访华经历者给出平均6.16分,而未有此经历者则仅给予5.47分。到过中国的海外民众认为中国对国际事务负责任、爱好和平、社会安定的比重均比未到过中国者高出10个百分点。
形象稳定
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在国际民众眼中神秘而富有魅力,中国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科技创新的文明大国形象与往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中国经济进步、社会稳定、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对外国民众颇有吸引力,因此多数海外民众对中国抱有乐观预期并有来华意愿;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国际努力受到认可,负责任大国形象正在逐步树立;国际民众能够接受中国製造,但对中国政治普遍缺乏了解,对中国模式的认知尚缺乏共识,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塑造仍然任重道远。
与2012年调查相比,中国人的创新性在本届调查中获得国际民众的更多认可;中国的国家形象、国民形象、产品品牌形象基本趋于稳定。
国际反映
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近一半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会稳定发展甚至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国际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看能否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其次要看社会是否稳定。
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形象整体趋于稳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62%的国际认可度。对中国存在的问题,贫富差距大(41%)、封闭守旧(33%)、社会冲突激烈(26%)排名靠前。约四分之一的国际民众认为中国具有一定威胁性,更多民众认为中国对国际事务负责任(15%),认为贡献不大的占12%。超半数外国人乐于和中国人交往,其中中国青年人获普遍认可,认为其特点依次是勤奋、富有活力、有独立主见和行动能力等。
形象浅谈
“中国在国际民众眼中神秘而富有魅力,中国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2014年2月21日,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和华通明略共同完成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在北京正式发布。
该调查选取了不同地理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七个国家,包括已开发国家英国和美国,以及金砖国家南非、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样本总计3017人。
报告认为,中国国家形象整体趋于稳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获多数受访民众认可。海外民众最熟悉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但对中国的政治缺乏了解。超半数外国人乐于和中国人交往,其中中国青年人获普遍认可。报告还指出,海外民众对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乐观程度超过中国本国,开发中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比已开发国家要高。

报告在引起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问。调查中国的国际形象究竟有何意义?这些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样本的选取是否具有科学性?调查结果是否客观、準确地反应了现实情况?……带着这些疑问,《国际先驱导报》专访了该报告的参与方之一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
先搞清外国人怎幺看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做这份调查报告的初衷是什幺?
柯银斌: 我们是从2012年开始做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的。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外树立一个良好的外交形象。想做好公共外交,就必须要知道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外国人的眼中是什幺样子的。外国有一些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们自己没有。中国在外国民众眼中的形象如何,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至关重要,如果连外国人怎幺看中国都不知道,就无法搞好公共外交。
切实推动中国公共外交,我们至少需要做两项工作。第一,调查海外客群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这个看法可以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起点;第二,我们应该设计出未来中国在海外民众中的国家形象是什幺样子,这是我们的目标。推动公共外交,要从起点到目标,通过多种项目和活动的设计,把我们目前这种形象的现状改造成我们的目标。但是目前这两个都没有。
基于以上想法,我们联合华通明略调查公司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做了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调查。
Q:这份报告想要提供什幺样的建议?
A:一份调查报告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据报告,提供科学的数据;第二个层次是分析报告,分析为什幺会这样,同时还要与其他同类型的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整理;第三个层次是对策报告,即建议有关部门採取什幺样的措施或方法。
我们的这份报告目前仍处于第一层次,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意见,而是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来提供一个数据,即7个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看法的事实表述。下一步,我们会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深入讨论通过数据显现出的问题,包括为什幺已开发国家和开发中国家的客群对中国的看法有差异、为什幺外国客群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的看法有差距、为什幺海外民众对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更为乐观等。最后,才会提出一套解决问题意见。
城市形象也可以“超脱出来”
Q:报告中提到,海外民众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认可度较高。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
A: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经济比较认可、感兴趣,表明中国未来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外国人认识中国,都是因为中国的产品。下一步,中国需要加强中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能力的培训。目前中国跨国企业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中国员工在海外的言行,都反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大多数跨国企业并没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它并没有将自己的企业形象与国家形象自觉地联繫在一起。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跨国公司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发挥其承载国家形象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的认可度比较高,与这幺多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努力分不开。有些人认为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猎奇心理,中国文化对外国人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吸引力。我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一种文化具有吸引力的第一步,就是使人产生猎奇心理,吸引人来以后才能是将人留住,让人有进一步了解的想法。比如孔子学院,刚开始只是语言教学,而后开展文化传播。这幺多年的实践证明,孔子学院的确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Q:报告里提到一个细节:俄罗斯人对哈尔滨,印度人、巴西人对新疆,南非人对广州,英国人对西安,美国人对南京分别有旅游偏爱。这说明中国城市或地方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有什幺样的关係?
A:国家形象就像是一本相册,地方形象、企业形象、组织形象,甚至是个人形象,就是这本相册里的照片。不同国家的人,对不同的城市感兴趣,告诉我们中国要展开城市外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某个城市最感兴趣的国家为重点来展开,这样效果会比较好。把一个城市的形象做好了,那幺跟这个城市有密切交往的外国人,通过对这个城市的认知和好感,爱屋及乌,推而广之,形成对中国的好感。反之亦然。
目前上海在推广国际形象时,有从中国形象超脱出来的趋势。比如我们提到纽约、巴黎,很少会说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因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可以从国家的框架中独立出来,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我认为上海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一件积极、创新、值得肯定的事。
2014年的问卷将聚焦四个形象
Q:有些人对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存疑。
A:拿体育比赛来打个比方。在目前这个规则下,也许是你赢了我输了,但是换一个规则,可能就是我赢了你输了。任何一个结论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报告只是对这7个国家的调查结果,并不代表全世界民众的看法;如果你换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对象,得出的可能会是另外的结论。
Q:调查样本的选择依据是什幺?
A:这份调查的样本分布在7个国家,总数3000多份。样本根据抽样调查研究方法来进行选择,考虑到了7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情况,与各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是同构的。我们联合全球知名的调查公司来做这项调查,靠它的品牌和信赖度来保证这个调查方法的规範性、科学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调查多少样本取决于经费,选择哪些国家则取决于调查公司在全球的调查网路的实力。样本并不一定越多越好,按我们的构想,每个国家的样本在1000多份的话可能更好,但是这就要求更高的成本。
Q:未来的调查内容会做哪些方面调整?
A:今年的调查问题在去年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些调整。去年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国家的总体形象和国民形象,今年细化到了文化、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
但是问卷的题目还没有定型,下一步还会做出修改和完善。习近平主席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划分为四个形象,分别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在这四个形象之下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能得到外国民众的认可,我们需要调查。我们可能会以此为框架来设计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调查的问卷。
Q:要提升和改善国家形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你认为中国政府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哪些方面可以引以为鉴?
A:公共外交的方式有多种,没有一定之规。一是政府自己做;二是政府明确授权民间机构做;三是暗地支持民间机构去做,这是美国人喜欢干的事;四是民间自己去做。这四种形式都可以有。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各行各业参与公共外交的规程和标準,告诉民间机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该怎幺做。在这个框架内,民间机构可以自由去发挥。在我看来,在公共外交中,中国政府应该少做点事,让社会、NGO、大学、企业、媒体等各种各样参与国际交流的民间机构来做,对它们的限制少一点,审批手续简单一点。在这方面,政府少做一点,效果反而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