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个性决定行为

(2020-06-26 03:25:06) 百科综合

个性决定行为

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徵。


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徵。
儿童的个性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大相逕庭。儿童的情感发展及社会化水平决定了他与别人是否能友好相处,他的活动能力和精力水平决定他将来属于兴趣型、动机型还是野心型。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儿童的个性发展也稍有区别。
走过人生第一年时,父母的指导非常重要,这时宝宝最信任的也是父母。2-3岁时,他就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和权力意识,个性差异就初步显示出来了。4岁左右的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已经相当鲜明,他们在气质、性格上表现各异,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好哭,易激动;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则霸道、逞强。这时,当他做错事时会产生内疚感,但他经常明知故犯,故意做些你不喜欢的事情,过后又非常内疚。有时他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一件事,但失败后就会产生自卑感。
学龄前期的儿童,虽然个性差异已经很明显,但是距离个性的定型还相差很远。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生改变。在家庭与幼稚园这样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自身的个性也逐渐系统化,具有了比较稳定的情绪反应体系。比如,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儿童经常体验到愉快、轻鬆的情绪,他对别人的关心也会报以信任的态度。而生活在缺乏爱心的环境里,而且经常受到斥责的儿童,常常会消极对待他人的关怀。经常受老师讚扬的儿童,自信心会很强,而不受老师重视的儿童常会表现出自卑的倾向。这种情绪反应固定下来以后,就会成为儿童的个性特徵。儿童的个性不同,对社会及他人的态度也不同,有爱心的儿童会同情弱者,乐于帮助他人。而缺乏爱的儿童则会冷漠地面对社会。面对困难,从小娇生惯养的儿童会束手无措,能干的儿童则会儘快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儿童的个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通过行为逐渐显示出来,父母如果能及时掌握儿童的行为方向,并正确地加以引导,那幺儿童会变得自信心十足、并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从而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行为更多地受到情境力量(外部力量)的控制,或者更多地受到个人品质(内在力量)的控制,这种控制达到什幺程度。在内在可变因素中,态度是重要的,但动机、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品质也可能是关键的。 儘管存在许多种类的个性理论,美国个性心理学家们强调的是个人品质的测量。诸如自尊、赞同需要、权威主义、独断主义、成就需要、权力定向、认知分化和交往需要等品质都已拥有大量研究着作。一旦测出了这些品质和其他品质,研究者们常常试图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繫,它们是否能预示其他的品质和行为。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