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型,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甲骨文的形状会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异,大致为武丁时期的甲骨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甲骨数量最多的时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最初的甲骨文
- 性质:古代文字
- 特点:现代汉字的初型
- 属性: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
历史记录
最初的甲骨文
最初的甲骨文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烧甲骨出现的“兆”(细小的纵横裂纹)预测未来的吉凶。甲包括龟的腹甲与背甲,骨多为或牛的肩胛骨与肋骨。甲骨文初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距今约三千余年,经过鉴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採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上的“龙骨”片发现有古文字,经过查证后才知道是商代国都所在地。但后人考证王懿荣并非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最初,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学者多受其误导。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董作宾领导,第一次有计画对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共有六人参加,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抗战期间,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第一篇论文
1917年,王国维发表第一篇甲骨文研究的科学论文《殷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提及商朝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灭亡,有三十一王,历经六百多年。王国维利用甲骨文上面的资料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也更正不少错误,如:上甲以后的世系次序应为“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史记·殷本纪》误为“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又发现王亥之名“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与《吕氏春秋》、《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及《汉书?古今人表》所记载的胲、核、该、王冰、振和垓,“实系一人”,有“中宗”称号的本来是祖乙,《史记·殷本纪》误为大戊,《史记殷本纪》误康丁为庚丁、误文丁为大丁。
最初的甲骨文
最初的甲骨文

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有罗振玉、丁山、武龙章、王襄、商承柞、叶玉森、陆懋德、胡光玮、程憬、林义光、柯昌济、马衡、容庚、闻宥、余永梁、陈邦怀、陈邦福、张凤、罗福成等人。王襄还着有《甲骨文字典》以及《文室殷契征征》。1904年,孙诒让依据《铁云藏龟》,写成《契文举例》一书。罗振玉着《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奢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有关甲骨文的书。董作宾着有《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殷虚文字外编》。
2019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解读了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汉字造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占大约25%左右。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龟甲来记载,甲骨的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理、职官、畜牧、宗教等方面。甲骨文的会意字,求意思明确,甲骨文的体积和甲骨文的繁简往往决定文字的大小。
来源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甲骨被金石学家购藏,在1928年至1937年期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掘出甲骨约二万五千片,1973年在河南安阳掘出四千多片甲骨。自1954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亦先后在山西、北京、周原遗址等地出土甲骨文约三百片。
甲骨时代 甲骨占量
第1期(27代武丁时代) 57%
第2期(28代祖庚,29代祖甲兄弟时代)
11%
第3期(30代祖辛,31代康丁兄弟时代)
12%
第4期(32代武乙,33代文武丁时代) 8%
8%
第5期(34代帝乙,35代帝辛亲子时代)
10%
第1期(27代武丁时代) 57%
第2期(28代祖庚,29代祖甲兄弟时代)
11%
第3期(30代祖辛,31代康丁兄弟时代)
12%
第4期(32代武乙,33代文武丁时代) 8%
8%
第5期(34代帝乙,35代帝辛亲子时代)
10%
甲骨时代 | 甲骨占量 |
第1期(27代武丁时代) | 57% |
第2期(28代祖庚,29代祖甲兄弟时代) | 11% |
第3期(30代祖辛,31代康丁兄弟时代) | 12% |
第4期(32代武乙,33代文武丁时代) 8% | 8% |
第5期(34代帝乙,35代帝辛亲子时代) | 10% |
现存的甲骨文
甲骨发掘存世的有十五万四千片,其中中国大陆藏有大约十万多片,台湾藏有大约三万多片,香港藏有大约一百片,因各种原因流散其他国家,例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瑞典等12个国家就藏有大约两万七千多片。
早期着名甲骨学者 最初的甲骨文
早期: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王襄、内藤湖南、唐兰、杨树达、郭沫若、容庚、于省吾、金祥恆、岛邦男、松丸道雄、张秉权、姚孝遂、陈梦家、刘渊临、董作宾、胡厚宣、李孝定等等。
早期: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王襄、内藤湖南、唐兰、杨树达、郭沫若、容庚、于省吾、金祥恆、岛邦男、松丸道雄、张秉权、姚孝遂、陈梦家、刘渊临、董作宾、胡厚宣、李孝定等等。

现今:裘锡圭(复旦大学古文化研究中心)、李学勤(大陆清华大学)、林沄(吉林大学)、黄天树(首都师範大学)、蔡哲茂(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宗焜(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家浩(北京大学)、刘钊(复旦大学古文化研究中心)、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等等。
注释: ^ 刘鹗《铁云藏龟》自序:“龟版己亥(1899年)岁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牖里城。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鹹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
^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第8页载:“王文敏公,名懿荣,字廉生,福山人。……光绪二十六年河南汤阴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龟甲兽骨,上刻古文,公始定为殷商遗物,得之至为宝贵,古龟甲刻辞之见重于世,自公始发之。”
^ 王襄记述:“(殷墟甲骨文)当发现之时,(小屯)村农收落花生果,偶于上中拣之,不知其贵也。凡估售古器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广慧)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1898年)冬十月也。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版,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世人知有殷契(甲骨文),自西元1898年(即清光绪二十四年)始”。潍友范寿轩(维卿)售器物来言:“河南汤阴(实是安阳)出骨版(实实龟甲、兽骨)。中有‘文字’,徵询吾人慾得之否。
^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第8页载:“王文敏公,名懿荣,字廉生,福山人。……光绪二十六年河南汤阴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龟甲兽骨,上刻古文,公始定为殷商遗物,得之至为宝贵,古龟甲刻辞之见重于世,自公始发之。”
^ 王襄记述:“(殷墟甲骨文)当发现之时,(小屯)村农收落花生果,偶于上中拣之,不知其贵也。凡估售古器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广慧)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1898年)冬十月也。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版,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世人知有殷契(甲骨文),自西元1898年(即清光绪二十四年)始”。潍友范寿轩(维卿)售器物来言:“河南汤阴(实是安阳)出骨版(实实龟甲、兽骨)。中有‘文字’,徵询吾人慾得之否。
最初的甲骨文时有乡人孟定生共话,及怂恿其往购,且欲得之。孟氏意:此古版为古之简策也。翌年十月,范君来,告已得古骨版。期吾齐到彼所观览。彼寓西门外马家店,店甚简陋,土室壁立,窗小如窦,炕敷苇席,群坐其间,出所谓古版者,共相摩娑。所见大小不一,沙尘满体,字出刀刻,既定其物,複审其文。知为三古遗品。与之议定价格,骨之距者,一字一金,小以块计值。孟氏与襄皆寒氏,各就力所能得者,收之而已。所余之骨版,(后来)据云:尽售诸王廉生(懿荣),得价三千金,言之色喜。”(李先登,〈孟广慧旧藏甲骨的传奇〉)
^ 胡厚宣,《关于胡石查提早辨认甲骨文的问题》(载《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 1993年10月)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参考资料 最初的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简体) | 行书 | 草书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四大发现
殷墟甲骨文 | 居延汉简 | 敦煌藏经洞文书 | 故宫明清档案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四大发现
殷墟甲骨文 | 居延汉简 | 敦煌藏经洞文书 | 故宫明清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