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作文 > 综合分类作文 > 读后感 / 正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

(2020-08-19 15:42:55) 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苏东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是文艺上的佼佼者,例如书法、诗词、散文等,都成为了大家,并且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善于品尝和烹煮,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挤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乐观坚持的做学问和生活着,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举国闻名的散文家苏洵,但苏洵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顺利,名声大却不善于科考,因此父亲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苏轼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据历史记载,考官欧阳询害怕实际上第一名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从而引起学子门的质疑,于是就改判为榜眼,结果发榜出来居然是苏轼,也就是说苏轼是实际上的'状元。

  苏轼在政治上头脑清醒,既不属于鹰派,也不属于鸽派,因此遭到了两派的打压和排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认为他是政敌,因此他曾经也遭遇过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这些遭遇不过是政敌的攻击罢了。

  苏轼在朝廷树敌很多,因此一再被贬,并且被贬到当是称之为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但苏轼不仅没有就此颓废和失望,更加坚强的活着,为当地的百姓办学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进士和举人,这都是苏轼的学生,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我要像苏东坡学习,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