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一位驻华外交官笔下的慈禧

(2019-12-31 22:42:26) 百科综合
一位驻华外交官笔下的慈禧

一位驻华外交官笔下的慈禧

基本介绍

  • 书名:一位驻华外交官笔下的慈禧
  • 译者:王兵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0344570X
  • 作者:丹尼尔·华蕾 (Daniele Vare)
  •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页数:258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文史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一位驻华外交官笔下的慈禧》以优美的文字展现了慈禧太后传奇的一生和晚清帝国飘摇的图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慈禧的作为不乏批评,但也不掩饰对她个人魅力的讚美。这个慈禧更加接近真实,而非妖魔化、脸谱化的形象。

作者简介

作者:(义大利)丹尼尔·华蕾(Daniele Vare) 译者:王兵
丹尼尔·华蕾(Daniele Vare,1880—1956年),义大利外交家。1908—1912年任义大利驻维也纳大使馆随员参赞。1912—1920年任义大利驻华使馆头等参赞,曾兼代办。1927—1930年任义大利驻华公使,1928年代表其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了《中意友好通商条约》。他着作很多,除本书外,还有《含笑的外交官》(A Laughing Diplomat,1938)等。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辑
幼年“小昭”/3
通向京城之路/4
锡拉胡同里的小姑娘/5
第二辑
古老预言/11
中国之满人/12
口吃的穆杨阿/13
初八后宫/14
第三辑
面南而治/19
鹹丰帝与其妃嫔/21
同治帝降生/23
东宫与西宫/24
英法联军入侵/25
第四辑
扣押使团/29
八里桥之战/30
与肃顺初起争端/31
逃亡热河/33
第五辑
火烧圆明园/37
恩準“外夷”派驻使节/42
第六辑
载垣逆谋/45
“秋扇”/47
鹹丰驾崩/48
第七辑
传位玉玺/53
两宫返京/55
辛酉政变/57
第八辑
总理衙门的官员/61
觐见的秘诀/65
恭亲王一度被贬/67
第九辑
慈禧之魅力/71
华丽的服饰/73
奢华的生活/77
慈禧之道德/78
第十辑
“慈禧”名号之由来/83
太监之祸/84
安德海之死/86
第十一辑
太平天国/93
戈登与李鸿章/95
罗伯特·赫德与中国海关/99
被毁的琉璃宝塔/100
第十二辑
同治帝亲政/105
首次垂帘听政告终/107
大太监李莲英/109
同治帝染天花/111
第十三辑
同治帝驾崩/117
册立继承人/119
第十四辑
光绪继位/125
无人祭祀的同治帝/126
吴可读尸谏/128
独揽大权/129
第十五辑
喜爱外国玩具的幼光绪/135
光绪大婚/136
归退颐和园/138
中秋节/141
第十六辑
甲午之战/145
戴乐尔回忆录/146
维新之初/151
第十七辑
百日维新/159
袁世凯告密/162
光绪被禁/164
第十八辑
义和团运动/169
第十九辑
义和团外部攻打使馆区/181
第二十辑
俄国阴谋内部瓦解使团/191
第二十一辑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205
签订《辛丑条约》/207
返京/211
第二十二辑
慈禧新政/217
慈禧画像/221
卡尔小姐回忆录/222
日俄战争/226
第二十三辑
帝后双宾天/231
东陵被盗/236
尾声/239
附录/249
译者后记/257

后记

近些年来,一些晚清以降,民国以来在华外国传教士、驻华外交人员的有关中国的回忆录或着作陆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些作者或是当时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是与亲历者有密切交往之人,他们据其经历或手中资料为国人勾勒出了一个另类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图景,使我们除了对传统历史叙事,特别是对于似乎早己盖棺定论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认识又多了一条途径,同时这也是中外记载的有关中国近代史史料的择选印证过程。
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在华多年的资深外交官,无论与各国驻华外交人员还是清政府及后来的民国政府的高级官员都有密切的交往,这使得他有足够多的渠道了解诸多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古老的帝制中国瓦解并急速蜕变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作为经历过这两个时代的驻华外交官群体,他们对这一巨变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华萱先生便将其目光投向了慈禧太后这位任何一个近代史学家都不会忽视的关键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导人物也不为过)。这本书从慈禧太后出世一路铺陈下去,基本将其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勾勒描绘了一遍,其中重点描写了慈禧太后个人性格如何使得她一步步获得皇帝恩宠,并经过激烈的权力斗争获取了最高权力,以及其后半生命运是如何与清帝国国运交织在一起的。这种基于一定史实而对慈禧太后的文学化描写是不带有任何定见的,书中甚至充满了对她的讚美之词,可以看出作者对笔下的人物的基本态度是有别于我们“传统”的历史记述的。作者作为一个“外人”,对于中国这位皇太后可以说是做到了持平之论,他对义和团运动之前的皇太后的个人魅力与治国才干更是讚赏有加,虽然也认为她最大败笔是支持义和团杀戮洋人,但作者对她在事后返京时向观礼的洋人“小小的作揖举动和善意的微笑”仍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惊讶,对后来的晚清新政更是抱持称讚之态度。
作者也深知中国悠久的历史既是财富也是负担。虽然全书通篇略有夸大慈禧太后个人作为的嫌疑,但作者仍不失机警的为人们展示了其对近代转型中国的独到观察,这一点读者可以阅读“尾声”一章一窥究竟。 本书翻译过程中主要的难点是对译英文人名与地名,对于多数英文记载的中国人名、地名以及中外典故经过译者考证后均作了注释,译者儘量保持了原着语言风格,以便中文世界的读者能通畅体会到作者下笔的奥妙。另外,译者还将书中记载史料做了与中文文献相互印证的大量辨析工作,有极少数明显错误均做了注释说明,除此全书翻译过程中均忠实地保持了原着全部观点。
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候选人冯毅兄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协助译者做的部分史料蒐集工作,这些重要的中文史料帮助译者準确地理解了书中诸多难解之处;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母亲对我生活的悉心照料,没有家人的支持很难想像我会顺利完成译稿。
最后。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虽力求以勤补拙,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序言

致五大使之信
致曾担任过驻华公使的迈尔斯·蓝浦生爵士(Sir Miles Lampson,联合王国)、玛德伯爵(Count de Martel,法兰西)、马慕瑞先生(John Van AntwerpMacMurray,美利坚)、芳泽谦吉阁下(Yoshizawa Kenkichi,日本国)、欧登科先生(W.J.Oudendyk,荷兰王国)各位公使先生们,亲爱的同僚们
当年我们在北京做公使时,彼此之间不知互发了多少外交照会,互致了多少次最为崇高的敬意,现在想来过往情景历历在目。我现在再次用老办法将我的书《叶赫那拉氏》送给你们,请多多指正。慈禧太后将中国的统治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已超过半个世纪了,中国也正是在她这一生的时间里开始由旧变新的,对于一位如此重要人物的描写,本书尚有诸多未尽之处。
当时清帝国刚刚倒台,我们来自不同国家的6人,先后来到中国,代表各自政府担任驻华公使。我们在清帝国垮台后不长时间来到这里,还有幸看到了帝国的落幕余晖。
要想弄清中国过往发生了什幺,不必去了解耶稣会士戴遂良在其《历史文献:儒释道》一书中那样详尽展现的中国历史,研究一下过去7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诸多事件就足够了,这些资料在俱乐部藏书室的“远东部分”就能全部找到。
许多对过往中国非常了解的人依然在北京生活着:朱尔典爵士坐在他那安静的书房里,周围挤满了公文箱,上面都贴着小便签,其中不少都标示着“紧急”字样(把中国的任何事都标记为“紧急”似乎一直是个时代的错误);安格联爵士住在他的海关总税务司官酃,与我们义大利使馆为邻;巴兹尔·库朋斯齐曾安排了一次大型野餐,带去了大量的香槟酒;西德尼·巴尔敦爵士在战争期间组织了“北京志愿军”;仍在北京的卡尔小姐回忆起了她在宫里为皇太后作画,与皇太后相处的岁月;莫里逊博士仍生活在“莫里逊‘大街”(今王府井大街);布莱顿夫妇(布莱顿夫人是最后一位乘坐的马车上仍然有戴着旧时官帽的马夫的外国人);克尔夫妇(威利·克尔先生专心致力于中文翻译,威利·克尔夫人像母亲般地照顾着那些学徒翻译);“帕特南·威尔”;卫太尔男爵和他的满族妻子;路易吉·卢卡,一位编演法国花布舞与戏剧的年轻人;索尔·文森娜在北京居住了40多年,一直经营着法国医院的药店;林懋德主教依旧在北堂阳光下的迴廊里悠闲踱步;年迈的丁家力博士是受很多中国政治家喜欢的英文老师;义大利使馆护卫队的朱拉博士;罗斯托恩夫妇;丹夫人;还有很多驻华的临时代办、传教士和译员……从上述这些人以及类似他们仍住在北京的人们那里。我们总能听到关于北京过去美好时光的描述,那时去北京游历的人们要先坐船走水路,然后到北方再换乘轿子,就像今天那些想去长江三峡游览的人们一样。
只有北京城冬日的沙尘暴依旧如故,此外春日百花盛开(褐色山腰上一片段预告海,笼罩在薄雾之下),夏日大雨倾盆,秋天穀物归仓,更别提我们走在城墙上以及穿过城门去往跑马场或西山的路上所闻到的各种气味,我们对这些气味再熟悉不过了。
在我们6个人的外交职业生涯中,这次差不多是间隔几年之后同一时间重返北京履职,真令人高兴。我们都经过了多年外交历练,此次代表各自国家担任驻华“全权大使”,昔日老朋友见到我们故地重返,称我们为“老铺”。
我们与中国打交道都有20多年了,可以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通”了,其中资格最老的人(看吧,我们又在使用官方措辞了!),当属濮兰德先生(J.0.P.Bland),你几乎每周三早晨都会在茅草屋俱乐部里遇到他。
我就是受到了濮兰德先生与白克浩斯先生合着的《慈禧统治下的大清帝国》的鼓舞,在这本“伟大作品”出版了20多年后,产生了想写一本相同主题的书的念头。濮兰德先生慨然许可我使用他保有的许多英译本的中国文献,并且给了我莫大鼓励,令我非常感激。
在撰写叶赫那拉氏的传记时,是不可能仅如英国着名传记作家雷顿·斯特拉奇写作《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而不去描述她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的。查尔斯·佩蒂特在其《统治亿万臣民的女人——慈禧太后传》中尝试着这样去做,但是我觉得他对皇太后的描写,完全是他自己的创造而缺乏史实,有点像他另一本着作《大太监之子》的写作风格。
围绕着紫禁城,有太多神秘色彩,使得我们在描摹其居住者时很难得到确凿无疑的权威材料。即便了解了一些史实,但往往又会有两三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对所发生之事有不同解释。这种模糊的事实很像中国画里的朦胧意境,它有某种魅力,一旦消除这种朦胧之美又可能是错误的。即使历史学家解开了这层面纱,他们也不能确信就一定能揭示出事实真相。在东方国家里,弄清事实跟阐述事实一样的困难。
我在北京西山一个寺庙里写下了本书的头几章。18世纪一位满人将军——乾隆皇帝的堂(或表)兄弟像我一样也在这座寺庙写了一本书,这本游记有个奇特而有趣的名字,叫《孤雁踏雪》。此地临近皇家狩猎场和军事了望塔——皇帝过去常常在塔上观摩八旗军在练兵场上演练。放眼四周,全是过去壮观场面的迹象。
离我所在的寺庙不远处有一条砖砌台阶通往山腰,那里有座拱门,其顶端建有一座西洋风格的钟楼。钟楼上挂着三个大钟,装饰着罗曼诺夫王朝使用的双头鹰图案。这是曾经坐落于阿穆尔河(中国称黑龙江)畔的一座小镇里的遗存建筑,现在那里成了雅克萨镇。此镇之前由俄国人占据,1688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划入中国治下。中国的康熙皇帝对这个归入其版图的外国城镇怀有极大兴趣,非常希望看一看这个小城。不过他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这个打算)做一次长途旅行去中俄边境查看,因此这座小城连同其居民一起被迁移到了北京西山脚下,这样康熙皇帝就可以在他闲暇时间过来游玩了。
叶赫那拉氏恐怕是最后一位拥有如此宏大气魄的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可以被称作“末代女皇”。
我已将我所了解到的以及我心目中的皇太后形象诉诸笔端,在她曾统治的清帝国垮台之后,其个人魅力似乎依旧从紫禁城散发出来,源源不断。
我这本书,可能会帮助那些熟悉北京的人,回忆起过往帝都令人难以忘却的魅力。
这一次,我不会再以“致崇高敬意”为结尾,但是我想诸君定能在字里行间找寻到我们旧日友谊的点点滴滴。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