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冰(—作砅),自号启玄子,唐代中期医学家,生平不详。据宋代林亿等新校正引《唐人物誌》云“冰仕唐为太僕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名称的来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张仲景的《伤寒论序》:《素问》、《九卷》。 皇甫谧的《甲乙经序》:《素问》、《针经》。 王叔和的《脉经》:《素问》、《针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 作者:王冰
作者
”后人因称为“王太僕”。《素问》一书,傅至唐代,纰缪甚多,内容混乱,影响授学和施用。王氏鑒于此寄的重要性,遂立志询访搜求诸本,编次整理达十二年之久。调整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将原存八卷分编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又为全书作注,注文相当精当,并被后人视为重要的训诂文献之一。由于对《素问》进行大量的整理研究和注释工作,所以称之为“重广补注”,流传至今,成为学习研究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文献。儘管人们对他所增补的第七卷,颇多非识,怀疑它并非原着,但这些内容仍有研究价值,而王氏对保存整理古典医籍、开发其羲理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原文
夫释缚脱艰↑①,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②,济嬴劣以获安者↑③,非三圣道↑④,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⑤:“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⑥,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迺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⑦,而授学独存;惧非其人↑⑧,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⑨;今之奉行,惟八卷尔↑⑩。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11))。诚可谓至道之宗↑((12)),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13)),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14)),标格亦资于诂训↑((15)),未尝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户者也↑((16))。然刻意研精↑((17)),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18))。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19)),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鹹日新其用↑((20)),大济蒸人↑((21)),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着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22))。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23));或两论併吞,而都为一目↑((24));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25));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26))。重《经合》而冠《针服》↑((27)),并《方宜》而为《咳篇》↑((28));隔《虚实》而为《逆从》↑((29)),合《经络》而为《论要》↑((30));节《皮部》为《经络》↑((31)),退《至教》以先《针》↑((32))。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33)),非径奚为?欲诣扶桑↑((34)),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35)),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齐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羲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36)),因而撰注,用傅不朽。兼旧藏之卷↑((37)),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38));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39))。篇论吞併,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40),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41),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42),奎张不乱↑(43),深泉净滢,鳞介鹹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44),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寳应元年岁次壬寅序↑(45)。
【注释】
①缚:指疾病之缠缚。 艰,艰困。此指疾病之困厄。
②黎元:独黎民。庶民。《书·尧典》蔡傅:“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元,即元元,谓百姓。《汉书·光武纪》颜注:“元元,谓黎庶也。”仁寿:指长寿。语本《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旧以仁者安静故多寿。
③羸劣:独羸瘠。身体瘦弱多病。
④三圣:指下文所言之伏羲、神农、黄帝。
⑤“孔安国”句:《汉书·艺文志》言孔安国(家)献古文尚书,未言作傅。其书东汉时已亡佚。至晋,梅赜献孔安国傅古文尚书五十九篇。经宋以来学者考证,认定是伪书,非真出于孔氏,故世称“伪孔傅”。以下引文见今本“伪孔傅”《尚书序》。
⑥三坟:《左傅·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注:“皆古书名。”
⑦代革:朝代变革。革,更改。《吕览·执一》:“天地阴阳不革而成。”高注:“革,改也。”
⑧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亦指适当之人。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傅之其人。”《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灵极·官能》:“得其人乃傅,非其人勿言。”
⑨师氏:古代主管贵族子弟教育之官名。
⑩八卷:《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又:“《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越(起)注)。”案: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已称其书“有所亡失”。
(11)不忒(tè特):无差失。《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12)宗:本源;根本。《淮南子·主术训》:“无为者道之宗。”高注:“宗,本也。”
(13)天机:谓天赋之资质。《庄子·大宗师》:“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14)蒇(chǎn阐)谋:谓思虑完善缜密。蒇,完善,完备。 生知:即“生而知之”。
(15)标格:《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民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尽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言树立一时之风範。此处引申为準则、标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王冰注:“言应物类连用之标格也。”与此义同。
(16)“行不由逕”二句:语见《论语·雍也》:“有澹台〓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游)之室也。”“行不由径”本指走路不抄小道捷径。王冰引此乃谓不依正道学习,与原义有别。逕,“径”的异体字。
(17)刻意:专心致志。《文心雕龙·通变》:“才颖之士,刻意学文。”
(18)目牛无全:指技艺达到极精熟之境界。语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19)命世:独名世。闻名于世。《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赵岐注:“名世,次圣之才。”《汉书·刘向傅》:“傅曰: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
(20)日新:日日更新。《大学》:“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1)蒸人:众人。蒸,通“烝”,众也。《后汉书·杜笃傅》:“济蒸人于涂炭。”
(22)龟镜:独龟鉴。古人卜龟甲以占吉凶;照镜子以见妍媸,故以龟镜喻可作为对照学习的範本。《北史·长孙绍远傅》:“照烂典章,扬摧而言,足为龟镜。”
(23)“或一篇”二句:有同一内容之篇章重複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如《离合真邪论》,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在第一卷,名《经合》;第二卷重出,名《真邪论》。”
(24)“或两论”二句:有两论合併,而总合为一个篇名。如《刺要论》,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刺齐篇》中。”都:总,合。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25)“或问答”二句:有同一篇中问答未毕,即将下文另立篇名。如《阴阳类论》,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从“雷公曰请闻短期”以下,别为一篇,名《四时病类》。
(26)“或脱简”二句:有脱简之处没能辨明指出,却说历代均残缺。如《逆调论》篇末,王注指出经文中有“三义悉阙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
(27)“重经合”句:在重出之《经合》篇首,先列“针服”之名。按,《素问》无“针服”篇名,似指《八正神明论》,因为此篇首有“用针之服”一语。
(28)“并方宜”句:指全元起本将《异法方宜论》与《咳论》併入第九卷中。
(29)“隔虚实”句:指全元起本将《四时刺逆从论》割裂为二。据新校正云:“按‘厥阴有余’至‘筋急目痛’(即论述三阴三阳虚实有余不足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六卷。‘春气在经脉’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一卷”。
(30)“合经络”句:疑指将《诊要经终论》并为《玉版论要》。“经络”,疑为“经终”之讹。
(31)“节皮部”句:据新校正云:《经络论》“按全元起本在《皮部论》末,王氏分。”节,调节。谓调节《皮部论》,而将《经络论》併入其中。
(32)“退至教”句:指全元起本将记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等语之《上古天真论》,退置第九卷;而将论针法之《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等前置于第一卷。
(33)岱岳:泰山的别称。又称“岱宗”。《淮南子·地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高注:“岱岳,泰山也。”《汉书·眭弘傅》:“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成之处。”
(34)扶桑:神木名,传说日出之处。此指古代东方海外三国名。《南齐书·东南夷傅》:“东夷海外,碣石扶桑。”
(35)拘谋:谘询;访求。《后汉书·桓帝纪》:“询谋台辅,稽之兆占。”
(36)师资:谓授学之依据。《穀梁傅·僖公三十二年》范宁注:“此盖修《春秋》之本旨,师资辩说日用之常义。”
(37)旧藏之卷:指自《天元纪大论》至《至真要大论》等七篇。新校正云:“《素问》第七卷亡失已久。全元起注本亦无此卷。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
(38)“迁移”句:如《缪刺论》“嗌中肿不能内唾……右刺左”等二十九字,据王注:此“本简错在邪客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前,今迁于此。”
(39)“加字”句:如《阴阳应象大论》:“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王注:“旧经书‘名之’二字,寻前类例,故加之。”
(40)玄珠:据新校正云:“详王氏《玄珠》,世无傅者。今有《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盖后人附托之文也。虽非王氏之书,亦于《素问》第十九卷至二十二四卷(即《剌要论》至《解精微论》共三十二篇)颇有发明。”
(41)朱书其文:如《刺腰痛篇》自“腰痛,上寒不可顾”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一段,据后人所见係为“朱书”。新校正云:“此段文字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也。”
(42)列宿(xiù秀):众星。此指二十八宿。宿,星宿。
(43)奎张:二十八宿中之奎宿与张宿。奎,俗作“魁”,由十六颗小星组成。张,又称鹑尾,由六颗小星组成。
(44)徽音:德音;福音。喻指《素问》中完美之医理。汉·王粲《公〓诗》:“管弦发徽音”。 累属(zhǔ主):谓连续承接不绝。
(45)寳应元年:762年。寳应,唐代宗李豫年号。
译文
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着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现在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徵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
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藉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幺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着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
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複,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複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併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简脱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酌《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幺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穫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总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
其中书简脱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併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複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
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参考资料
1.王冰,宝虑中为太僕令,号启玄子。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书,大为编次,注《素问》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着《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玄珠先生不知何郡人,洞明《素问》,极究微奥。时太僕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遂以妙旨授冰,冰由是大注《素问》,今行世。
《古今医统大全》
2.所注排决隐奥,多所发明。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然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医;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遂开明代薛已诸人探本命阳之一法,其亦深于医理者矣。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为京兆府参军。林亿等《人物誌》谓冰为太僕令,未知孰是。然医家皆称王太僕,习读亿书也。(按,据近人余嘉锡考证,唐代文献中,同王冰之名者共有六人,提要所称京兆府参军王冰,在宝应元年之后六十九年始卒,恐非其人。太僕令之王冰,史籍未着,尚属存疑。读见《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
《四库全书德目·子部·医家类一》
3.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僕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独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4.我们将全元起注本的目录和王冰注本的目录比较一下,即可以知道王冰本的系统清楚,层次分明,彻底改变了全元起本的混乱面貌,较全本向前远远地发展了一大步。
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
(唐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