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须磨”级防护巡洋舰

(2019-08-18 19:15:41) 百科综合
“须磨”级防护巡洋舰

“须磨”级防护巡洋舰

须磨级巡洋舰是日本自行设计建造的一级小型巡洋舰。

此级舰是秋津洲级的缩小版。该级舰共2艘,分别为须磨号(Suma)与明石号(Akashi)。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1914年编入第2舰队,参加进攻中国青岛的战斗。

两舰分别在1923,1928年除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须磨”级防护巡洋舰
  • 国家:日本
  • 排水量:常备2657吨,明石为2756吨
  • 航速:20节,明石为19.5节
  • 数量:两艘

发展沿革

建造缘由

自1890年以来,以桦山海军大臣的十二万吨保有计画为蓝本的造舰方案在议会遭到强烈反对,议案多次被否决。之后明治天皇在担忧事态考虑下发布皇令,议案才获得通过,为1892年计画。当时决定建造富士,八岛等战列舰,和明石与宫古号等舰艇。

建造列表

本级舰共2艘,分别是须磨和明石。

时间表

须磨
于1892年8月6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895年3月9日下水,1896年12月2日建成。隶属于佐世保镇守府。
1923年4月1日除籍后被佐世保防备队留用。1928年解体。
明石
1894年8月6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895年5月27日命名为“明石”。1897年12月18日下水,1899年3月30日建成。
1928年4月1日除籍。7月6日被列为第2号废舰。1930年8月3日在伊豆半岛南方约15海里的海域被日本攻击机作为靶舰击沉。

技术特点

此级舰未秋津洲号的改良型,是之后一系列轻巡洋舰的设计原型,与秋津洲装备的4门152毫米主炮相比,须磨级只装备2门,但自从此级以后各舰均将主炮配置于前后的中心线上。
其拥有双桅桿双烟囱,向后方微倾,须磨拥有舰首楼,舰尾楼甲板,明石採用全通甲板,备炮置于甲板下方。
此级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防护巡洋舰,也是日本近代轻巡洋舰的先驱。
须磨级巡洋舰须磨级巡洋舰

性能数据

标準排水量
2657吨
航速
20节
主火力
2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
副火力
6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20mm毫米L/40速射炮,12座单装47毫米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
尺寸
须磨全长93.5米,宽12.24米,吃水4.63米;明石全长90米,宽12.7米,吃水4.8米
动力
2座直立三气筒三段鼓胀式蒸汽机,8台燃煤锅炉(明石为9台),8384马力(明石为7890马力)

服役事件

须磨

1897年摄于神户的须磨1897年摄于神户的须磨
于1892年8月6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895年3月9日下水,1896年12月2日建成。隶属于佐世保镇守府。
1899年10月13日被编入常备舰队,随后被派往中国,在华南至澎湖海域之间担任警戒任务。1900年6月7日被派往中国大沽,镇压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中此舰和和泉,秋津洲,千代田被编入第3舰队第6战队参战。1912年8月28日舰级变更为二等巡洋舰。
1909年4月16日停泊于佐世保军港的须磨,以及撤除了后桅桿1909年4月16日停泊于佐世保军港的须磨,以及撤除了后桅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期由中国台湾的马公向华南地区出动,于1914年编入第1特务舰队,并作为旗舰率领矢矧,新高,对马及第二驱逐队至印度洋参战。之后执行中国大陆沿海警备任务,最后前往新加坡一带。1921年9月1日舰级变更为二等海防舰。
1923年4月1日除籍后被佐世保防备队留用。1928年解体。

明石

1899年摄于神户港的明石1899年摄于神户港的明石
1894年8月6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895年5月27日命名为“明石”。1897年12月18日下水,1899年3月30日建成。
“须磨”级防护巡洋舰“须磨”级防护巡洋舰
1900年6月18日被编入常备舰队。8月6日被派往中国大沽,镇压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2舰队第4战队参战。1904年12月10日在旅顺的遇岩南方触雷受损,随后被拖往大连的船坞修理。此后,被编入第1舰队第4战队参加了对马海战,此舰与5艘僚舰联手攻击俄国装甲巡洋“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Dmitrii Donskoi),使其自沉。1912年8月28日舰级变更为二等巡洋舰。
随后又被编入第3舰队第6战队,赴南洋作战。1917年3月6日被编入第2特务舰队,并作为旗舰率领12艘驱逐舰前往地中海作战。1921年9月1日舰级变更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11月该舰的后桅被移到江田岛海军学校,作为信号桅使用(二战后该舰桅又被移到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第1术科学校)。
1928年4月1日除籍。7月6日被列为第2号废舰。1930年8月3日在伊豆半岛南方约15海里的海域被日本攻击机作为靶舰击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