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号太空梭(Space Shuttle Enterprise,NASA内部编号OV-101),或又常译为进取号,是NASA建造的第一架太空梭。企业号实际上它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与相关设备,也没有执行太空任务的功能。本来企业号是準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太空梭的,但是后来NASA发觉改装测试平台STA-099(也就是后来的挑战者号更划算,再加上更后期建造的奋进号,企业号也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企业号太空梭
- 外文名:Space Shuttle Enterprise
- 编 号:OV-101
- 别 名:宪法号、进取号
- 原产国:美国
- 结验日期:1977年10月26日
设计
1976年9月17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太空梭被拖出了罗克威尔的帕玛戴尔总装大楼。这架编号为101,取名“企业”号的太空梭是美国太空梭计画中第一架原型机。 “企业”号太空梭长37.2米,宽23.8米,高17.4米,空重72.6吨,载荷舱长18.2米,宽4.6米,能将29.5吨重载荷送上370至1110公里高的空间轨道,并可从空中带回1.45吨重载荷。在具有辅助电源的前提下,可在太空停留30天,并可执行各种太空使命。
企业号太空梭进行搭载试验

最初这架太空梭被命名为宪法号(Constitution)以纪念美国建国200周年,但后来以着名的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中的企业号星舰(USS Enterprise NCC-1701)命名。值得一提的是联邦星舰"企业号"是一艘“宪法级”(Constitution class)星舰。
在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Edwards AFB)的研究中心里,企业号被用于各种“ALT”(返回及着陆)测试,包括被太空梭运输机(SCA)背负运输的飞行测试、以及后来自由飞行的着陆测试。在ALT测试以后,企业号还被竖起来,装配好燃料箱和助推火箭,在发射状态下进行测试。
研发背景
早在1969年1月31日,美国宇航局就和麦道公司、罗克威尔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签署了一个契约,合作研究一种集发射和再入大气层于一身的太空往返运输工具。1971年1月19日,美国宇航局在维吉尼亚州的威廉士堡确定了太空梭的设计要点。次年10月,诞生了当今人们熟知的太空梭的构想和设计。当初的名称为:空间轨道器。
与“ 水星” 计画、“ 双子星座” 计画、“ 阿波罗” 计画一样,美国“ 太空梭” 计画同样採取了“承包制” 。外形如同飞机的用来装载太空人和货物的太空梭轨道器是由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北美人航空公司和罗克韦尔公司合併而成) 承建的。 太空梭主发动机由洛克达因公司承建。 而太空梭所需的防热瓦等小组件,由洛克希德公司负责研製。防热瓦容易脱落,必须精心安装,1架太空梭需使用31000块防热瓦,1个安装工人平均5天能装上1块。 太空梭上的电脑由IBM公司提供。 太空梭结构複杂, 内部共有3500个重要分系统与250万个零部件。太空梭的研製管理工作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统一指导。
经过5年的研製, 1977年2月,美国NASA终于迎来了第一架测试用太空梭——“ 企业” 号。最初, 这架太空梭被命名为“ 宪法” ,用以纪念美国建国200周年, 但后来改名为电视剧《星际迷航》( Star Trek)中飞船的名字—— “ 企业” 号。“企业” 号太空梭是1个纯粹的测试平台。“企业” 号太空梭研製成功以后,由1架改装的波音747飞机协助在加利福尼亚州甘迺迪空军基地进行了各种返回与着陆测试,并在装配好燃料箱和助推火箭后, 多次在发射状态下进行了测试。
设计特点
设计方案
轨道器上装有49台火箭发动机,23根天线用于通讯、雷达、数据传输,5台计算机,互相隔绝的控制系统,另外还有电源系统。
轨道器的研发
前部机身的加压太空人舱,机身中部的载荷舱和支撑主发动机的尾舱。太空人舱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区,上部为飞行舱,是飞行控制中心;中部的拴闸门为太空人出入口,并装有通向载荷舱的气塞门;下部为设备区。前部机身内还装有前起落架,起落架舱门,前部反作用力控制系统。
企业号太空梭内部构造图示

中部的载荷舱上部是两扇长门,沿中轴线一分为二,并各自用铰链连线在载荷舱两侧的边缘,舱门用环氧石墨製成,并装有环状氟利昂冷却器。这是由于在发射之后,舱门要打开,协助散发电器设备和所携带的载荷所散发的热量。
后舱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支撑太空梭主发动机的底座,以及轨道器与外贮箱相连的装置;用钛合金製造的尾翼支撑结构,同时还要支撑轨道器操纵系统和后襟翼;还有外部罩,罩内装着载荷舱之后,主发动机喷嘴防热罩之前的所有设备。
飞行试验
1977年2月,“企业”号在爱德华空军基地中的航宇局乾湖飞行研究中心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试验过程,其目的是要审定轨道器系统本身和轨道器在低层大气中的飞行特性。
试验进展
“企业”号被绑在一架名为NASA905的经过改装的波音-747母机上,做了一系列不载人和载人的背驮式飞行试验。在试验中,轨道器从起飞直到着陆,始终不同母机分离。轨道器上的所有气动控制翼,如机翼上的升降副翼、机身上的襟翼和方向舵上的减速器,都做了仔细的操作检查。
企业号太空梭进行飞行试验

“企业”号开始了有人驾驶的自由飞行试验。当这架75吨重的轨道器同母机在6950高空分离后,太空人福莱德W· 海斯和C· 戈登· 福勒顿驾驶着这架滑翔飞行器做了一圈U字形的飞行,最后出色地在地面降落。轨道器的灵敏反应令他们感到吃惊,感觉好像在驾驶一架战斗机。自由飞试验验证了轨道器在低层大气中的飞行性能同风动试验结果完全相符。
1977年10月26日,“企业”号在爱德华空军基地进行的试验全部结束,由母机驮着飞往马歇尔航天中心,在那里进行了八个月的结构振动试验后,被送往甘迺迪空间中心。在那里,这架轨道飞行器被确认为只做试验飞行器,以便为以后的轨道器开闢道路。
企业号太空梭试飞员合影

从未踏入太空
1977年6月18日,“企业号”首次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参加试飞的是太空人海斯和富勒顿两人。
由于“企业”号属于研究阶段的产物,没有正式的太空飞行,所以一直没有使用。它只是一个测试平台,用于测试,发射过多次,全部为遥控控制,从来没有载过人。
儘管“企业”号太空梭从未飞上太空,但在它身上所得到的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其后的第一架实用太空梭“哥伦比亚号太空梭”的顺利升空奠定了基础。
现况
在完成了测试使命后并进行过一系列遍及海外多国的展示之旅后,美国政府将企业号捐给史密森尼学会作为馆藏。刚开始时企业号先是被保存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的机棚中,2003年时史蒂芬·F·乌德瓦-海兹中心(Steven F. Udvar-Házy Center,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位于杜勒斯机场的分馆)启用之后,企业号被移至馆中展览,并成为该中心最主要的馆藏之一。
2003年哥伦比亚号太空梭事故后,企业号上的隔热瓦曾被拆下进行测试,以调查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
2012年4月27日“企业”号太空梭“骑”在一架经特殊改装的波音747飞机上飞越纽约上空,并最终安全降落在纽约甘迺迪国际机场,为它最后一次空中亮相划上圆满的句号。“企业”号从维吉尼亚的杜勒斯国际机场起飞,进入纽约上空后飞过自由女神像、“无畏”海空博物馆等纽约地标建筑,于11时30分左右抵达纽约甘迺迪国际机场。“企业”号将在纽约甘迺迪机场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将被运送至“无畏”海空博物馆作为永久珍藏。
特殊改装的波音747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