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旱獭(学名:Marmota caudata)别名红旱獭、旱獭,属于齧齿目、松鼠科、旱獭属的大型地栖齧齿动物。
体躯粗壮,尾长,平均为体长的38%,故称长尾旱獭。整个体躯和四肢几乎是一色锈红或一色棕黄,在新疆习惯于随“灰旱獭”名称而称其为“红旱獭”。
长尾旱獭在中国仅见于新疆西部和南部,是中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为帕米尔高原特有的啮齿类。主要栖息在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丛生的地方。多在坡地,山脚小丘附近筑洞栖居。
长尾旱獭是集毛皮、肉用、药用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经济动物,但该物种是草原害兽,同时又是鼠疫的主要宿主。
(概述图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长尾旱獭
- 拉丁学名:Marmota caudata
- 别称:红旱獭、旱獭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哺乳动物纲
- 目:齧齿目
- 科:松鼠科
- 亚科:非洲地松鼠亚科
- 族:旱獭族
- 属:旱獭属
- 种:长尾旱獭
- 分布区域:中国新疆西、南部、中亚、印度半岛西北部、阿富汗等地
- CITES附录:Ⅲ
- 命名人及年代:Geoffroy,1844
形态特徵
外形
体躯粗壮,略小于灰旱獭,体重4-5kg,体长448~530mm,后足长75~85mm,尾在旱獭属诸种中最长,为153~183mm,明显超过体长的1/3,平均约为体长的38%,故称长尾旱獭。头粗颈短,耳、眼均小,四肢短粗,前后足爪长而微钝。
毛髮
整个体躯和四肢几乎是一色锈红或一色棕黄。体背毛色为深棕黄色或棕色或锈红色,被毛长而蓬散(长约35~45mm),粗糙而少光泽。体背、体侧及腹面毛色无明显差别,体背由于浮露出大量黑褐或深棕色长毛尖而显得更深暗些。头顶从眉间向后至耳上,为一界线清晰的方形黑毛区,形如“黑帽”;眼下、颊部、鼻端亦为黑色;鼻端与眉间黑色毛区之间为棕黄色,杂以少量黑色毛尖。尾色与背色相似,但尾端黑色或赭黑色。

头骨
颅骨不甚宽,宽仅为颅长的57.8%;吻短而宽。颧弧前部明显比后部狭窄。颅骨上面呈弧形。鼻骨较短,仅为颅长的32%,其后部与中部几乎等宽,后端中尖或平直。超出前颌骨后端或约在同一水平线,但不越过眼眶的前缘。听泡不大,长约为颅长的19.2%。上齿隙略长于上颊齿列。

生活习性
活动
长尾旱獭有冬眠习性,通常于4月初开始出蛰,地面活动时间约5个月。营昼间活动,几乎整个白天均甚活跃,但以当地时间上午7~10时,下午5~8时地面活动最为频繁,一般在洞群周围的20~100m内活动。9月中旬开始入蛰,下旬才完全入蜇。
洞系
长尾旱獭喜在土层较厚,植被较为丰富的河谷阶地和缓坡的坡脚等处筑洞,营家族式群居。洞群由居住洞和临时洞组成,居住洞又分为冬眠洞和夏居洞和冬夏兼用洞三种。洞道略比灰旱獭複杂,较深、较长,有4-5个洞口。洞深2-3m,洞长多在30m以上,长者可达50m以上,洞道曲折而複杂,洞室也较多,窝巢设在洞道尽端处。临时洞短浅,无分支,亦无窝巢。
食性
长尾旱獭以多种牧草的茎叶为食,秋季亦食取一些未完全成熟的种子和少量昆虫。
生长繁殖
长尾旱獭出蛰前在洞内进行交尾,出蛰时多数雌獭已经妊娠,甚至已处于妊娠中期。5月末6月初幼獭出现地面。每年繁殖一窝,每胎仔獭4或5只。
长尾旱獭同别种旱獭一样,性成熟较晚,一般需经2次或3次冬眠,即在生后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具有生育能力。成年獭只占整个种群的49.1%,在雌性成獭中每年仅有52.2%的个体参加繁殖。
栖息环境
长尾旱獭栖息于海拔2800~4500m的高山裸石冰雪寒漠带边缘,栖息区十分狭窄,平均密度为0.36只/公顷。在新疆境内其垂直分布範围多在海拔3500~4500m的亚高山和高山草甸草原,个别地段可沿河谷下降至3200m,或上升至5000m的高山裸石冰雪寒漠带的边缘。对其最为有利的栖息範围为3500~4000m(乌恰境内),或3900~4300m(塔什库尔于境内)的禾本科草类发育较为良好的真草原。在帕米尔高原顶面一般栖息于3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带,覆盖度为20%~50%,平均密度1~3只/公顷;在高原的北坡与阿赖山则栖息于2800~4000m的高山革甸草原带,覆盖度为30%~50%,平均密度2~3只/公顷。
分布範围
中国以内分布于帕米尔高原和阿赖山山地;中国以外分布于蒙古、阿富汗和印度北部,是中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为帕米尔高原特有的啮齿类。在新疆境内只分布于塔什库尔乾、阿克陶和乌恰县境的帕米尔以及喀喇崑仑山西段、阿莱山和外阿莱山北部山地。中国以外主要分布予苏联的帕米尔一阿莱山地、西天山及中天山南部。此外,尚见于克什米尔和阿富汗东北部的新都库斯山地。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世界:阿富汗,亚美尼亚,亚塞拜然,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亚种分化
学名 | 中文名 |
---|---|
Marmota caudata aurea | 长尾旱獭帕米尔亚种 |
Marmota caudata caudata | 长尾旱獭指名亚种 |
Marmota caudata dichrous | 长尾旱獭喀布尔亚种 |
Marmota caudata flavina | 长尾旱獭中亚亚种 |
Marmota caudata stirlingi | 长尾旱獭巴基斯坦亚种 |
物种价值
长尾旱獭毛皮坚实耐磨,弹性和保暖性好,针毛整齐光亮,毛绒丰厚,可仿製水獭、水貂、紫貂等多种名贵皮毛,是製作裘皮、衣帽、披肩的上等原料;尾毛和针毛可用于製造各种高级画笔、仪器刷等。
旱獭产肉多,獭肉属高蛋白食品,肉质细嫩,是高级宴席上的野味佳肴,也可以製成饲料。
每只旱獭平均可产油1公斤左右,獭油凝固点为-6℃,可制高级润滑油,也可食用,又是高级化妆品的原料;油脂外用可治疗关节炎、烧伤、烫伤、冻伤等,内服有化瘀止血的功效,对于贫血、肺结核等病症也有疗效。
旱獭的心、肝、胆、爪等亦可入药,有治病滋补的作用。
饲养管理
(1)冬眠期的管理。冬眠时旱獭体温最低达5-5.9℃,再低就可能死亡。冬眠时,呈昏睡状态,不吃不喝。此时舍温最低要保持在10.8℃以上,最高不超过15℃,太高会造成旱獭不冬眠。要保持理想的舍温,就要採取措施,将旱獭放在室内,或用塑胶布做大棚,窝舍内放一定数量的保温稻草。也可在外面挖地窖,使窑的深度要超过当地冻层70厘米以下即可安全越冬。
(2)旱獭配种期的管理。出蛰后要加强营养,每天每只餵200-250g胡萝蔔、100g白菜、在精饲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奶粉,以满足受配雌獭和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
(3)哺乳期的管理。旱獭採食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日食量为300-400克。7-8月,日食量350克左右,其他月份,每只日需要150-400克。产仔后,雌獭每天需增加日食量200-300克,平时日餵3次,产仔后增加1次,特别晚间更应餵些质量好的饲料。哺乳期在日粮中应增加牛奶100克、豆粉50克,放人饲料中做成窝窝头餵给。同时还要餵给一定数量的催乳药品,以促进多泌乳,还要保持饲料新鲜、不变质。
(4)静止期的管理。雄性成熟旱獭从配种后到入蛰前的一段时间为静止期;雌性成獭从仔獭分窝断奶到入蛰前为静止期。没有达到性成熟的旱獭,从出蛰到入蛰这段时间也为静止期。处于静止期所有旱獭,出蛰后的日饲量很少,而随着时间变化而日闻量逐渐增加,到入蛰前,日食量最大,主要是积累脂肪,準备越冬期的能量消耗。所以在静止期只要餵一般的配合饲料就可以。
(5)仔獭饲养管理。仔獭生长发育的速度快,9月龄可达体重2.25公斤左右。而雄性又比雌性生长发育快。仔獭的体重与母獭哺乳期的饲料质量有关,为此,仔獭在45日龄前,应适当加餵牛奶和骨粉,鱼粉及豆製品等饲料。应掌握以青绿饲料为主,饲餵採取定时定量。45日龄后可以进行断奶,实行分开饲养。每窝小獭应在一个窝室中饲养。仔獭分窝后,最初有食欲不振,精神不安、胆小怕人而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在此期间应在饲料中加餵25克熟黄豆粉或鸡蛋,每天再餵胡萝蔔100-150克,并增加适量微量元素。8-9月为小旱獭採食高峰期,应当增加饲餵次数和饲料量,使小旱獭能积累体脂肪,以备越冬能量消耗。
(5)旱獭驯化。对野外捕获的旱獭,首先要用5%可显性六六六粉剂,使每只旱獭药浴3~5min(水温20~25℃)以除却其体内寄生物,隔日后取血2—3ml做血清学试验以排除旱獭疾病,直至确认为健康。捕获对象以幼体或亚成体为宜,因其性情温顺、易驯,食物信号建立也较迅速。野生动物移人室内人工饲养,开始应供食以近似野外旱獭嗜食饲料为主,并逐步提高配方中精饲料含量,待完全适应后,则以精饲料为主搭配青饲料,注意添加粗纤维饲料及适量营养食物。
危害
长尾旱獭栖息于良好的牧场,在草原上挖洞营巢,食取优质牧草,而且食量甚大,对牧场和畜牧业危害很大,是草原害兽。
与疫病关係:长尾旱獭是帕米尔高原森林草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罗的主要宿主,也是与中国乌恰山地相接壤的吉尔吉斯境内的萨雷塔什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此外还检出过炭疽、枪形吸虫病的病原体Q热血清学阳性。
防治方法
防治时间
猎脯期:为了猎取合乎要求的皮革毛,应于出蛰至5月下旬或8月中旬至于入蛰期间进行。
消灭期:整个旱獭活动期都可进行,但熏蒸法只不过适用于夏季气温较高的时期。
防治原则
旱獭利害兼顾,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措施。旱獭的皮毛和油脂价值很高。故多採用消灭与利用相结合的办法。它不吃人工投放的各种毒饵,故不能用毒饵法消灭。原则上旱獭分布区内所有的均应加以消灭。但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多困难。因此,首先应当注意旱獭最喜欢栖居的地段是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高密度地区,而这里也是冬春牧场需要特别加以保护的地区,採取不断消灭的办法以便继续消灭新迁居进的个体,然后再根据人力和物力扩展到其它地段进行消灭。
防治方法
捕杀:使用最多的有大型弓形夹和多股细铁丝製成的圈套。弓形夹较笨重,较贵,但捕获率高。一般在密度高的未开发地区,用圈套较好;而在密度低的地区,或在反覆灭獭后,用弓形夹较好。旱獭对洞口环境的改变甚为敏感,使用工具捕杀时须注意伪装。
枪杀:用小口径步枪和各种猎枪射击。
熏杀:可用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铝、磷化钙、氰化钙及牛粪烟剂熏杀。由于洞道长而複杂,容积大,熏蒸剂的用量也大,如氯化苦每洞50~100克、氰化钙每洞50克。主要用于处理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