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歌》是明代散文家唐顺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先用大量的篇幅从多个方面铺写了日本刀的形状、锋锐、製作的神奇及其幻异诡秘色彩,最后忽然转到现实社会,联繫边事,表达出诗人肃清边患、为国建功而一展宏才的本愿。全诗因物寄兴,将叙述、描绘、言志和抒情四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充盈着精悍奇警之气。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日本刀歌
- 创作年代:明代
-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 作者:唐顺之
- 作品出处:《荆川集·卷三》
作品原文
日本刀歌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丝绠1。
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荇2。
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冏冏3。
毛髮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4。
闻道倭夷初铸成5,几岁埋藏掷深井。
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树6,顾兔应知避光景7。
倭夷涂刀用人血,至今斑点谁能整8?
精灵长与刀相随,清宵恍见夷鬼影。
迩来鞑靼颇骄黠9,昨夜三关又闻警10。
谁能将此向龙沙11,奔腾一斩单于颈12?
古来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韬颖1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鱼须:鲛鱼之皮。须,“颁”的讹字,与“斑”通,鱼皮斑可做装饰品。靶:通“把”,刀柄。绠(gěng):本是井绳,这里指缠绕在刀把上的丝绳。
- 身:刀身。龙文:龙形的花纹。文,花纹。藻荇(xìng):水草。
- 冏(jiǒng)冏:通“炯炯”,光明的样子。
- 坐:因。永:长。
- 倭(wō)夷: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 桂树:传说月中有大桂树,砍了又长。
- 顾兔: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树下有玉兔捣药。兔好回顾,故又称“顾兔”。光景:这里指刀的光芒。景,通“影”。
- 整:这里指辨认出来。
- 迩来:近来。鞑靼(dá dá):明代对东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的称呼。骄黠(xiá):骄横狡诈。黠,狡猾。
- 三关:三处重要的边关。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以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
- 将:携带。龙沙:古代指中国北部、西北部边远山地或沙漠地区,后泛指边塞之地。
- 单(chán)于:汉时匈奴首领的称呼,这里指鞑靼首领。
- 韬颖:把锋颖掩藏起来。韬,刀鞘。颖,锋芒。
白话译文
有 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把日本刀,这把刀上面装饰着鱼皮斑且缠绕着丝绳。
好像横渡了重重碧绿的海洋一样,身上的龙形花纹中夹杂着水草。
惆怅中把刀提起来仔细观察,太阳似乎因此而升得更高,使得天更明亮。
毛髮却因此感到极度寒冷而鸡皮疙瘩四起,炎热的天气显得寒冷而白天似乎也变长了。
听说日本人当初刚刚铸造成刀时,曾将刀扔进深井中埋藏了好几年。
还日夜冶炼,直至火力用尽而刀像冰块一样清冷明亮为止。
如果拿着这把刀去砍月中的桂树,玉兔大概也知道躲开刀的光芒。
只是日本人用人血来淬火,如今刀上的斑斑点点谁能辨认出来?
人血中精灵长期与刀相伴,让人在清静的夜晚中仿佛能看到其中日本人的鬼影。
近来东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的人骄横狡诈,三处重要的边关最近又传来了警报。
不知道有谁能携带这把刀到边塞去,直奔去一刀砍向鞑靼首领的脖子。
自古以来特别的物品都有用得到的时候,如今未到用时,就暂且把宝刀收藏起来吧。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是诗人为抒发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情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前十八句从多个方面铺写了日本刀的形状、锋锐、製作的神奇及其幻异诡秘色彩,将叙述、描绘、言志和抒情四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其中,前八句叙写了日本刀的来历及其外观,而后十句则描绘日本刀的宝贵特点及其传奇故事,重在状其锋利可畏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渲染出一派光怪陆离的境界,教人遂生目迷五色、鱼龙跃变之感。但最后六句忽然转到现实社会,联繫边事,直揭出肃清边患、为国建功而一展宏才的本愿,与前相呼应。
全诗因物寄兴,通过传统写剑的方法突出了刀的神奇,充盈着精悍奇警之气。
名家点评
原齐鲁书社社长宫晓卫、济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朋星:这首诗借咏日本刀抒发戍边报国的心情,写得奇幻雄壮。(《中国历代诗歌精读(明清诗词卷)》)
作者简介
唐顺之(1507年—1560年),字应德,号荆川,与王慎中同为当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世称“王唐”,二人与归有光合称为“嘉靖三大家”,三人又与宋濂、王守仁、方孝孺共称为“明六大家”。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礼部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一年后即告病归里,闭门读书二十年,学无所不精,着有《荆川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