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刘朝阳(现代天文物理学家)

(2019-04-07 03:20:03) 百科综合

刘朝阳(现代天文物理学家)

刘朝阳,是我国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少数学者之一,颇有造诣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刘朝阳
  • 出生地:义乌柳青青溪村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5

生平

刘朝阳(1901—1975),义乌稠城镇青溪村人。少失怙恃,赖姐姐接济读完国小,中学起半工半读。1923年,入厦门大学教育系,兼攻数学、物理、天文诸科。1927—1930年,先后任教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系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少数学者之一。英国学者李约瑟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附录刘朝阳《史记天官书考》、《殷历质疑》、《年代学》等论文12篇。1931—1937年,任青岛观象台研究员。论文《地磁力之新周期》,由他人在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上代为宣读,受到重视。1938年起,历任在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贵阳师院教授,四川华西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6—1958年任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此后担任江西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组主任,江西省物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多次获江西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範称号。是江西省第三届人大代表。通德、英、法、俄诸文。治学严谨,专于天文曆法、理论物理,兼收并蓄中外诸家学说。撰有论文《史记天官书考》、《三论殷历》、《经典热力学的根本问题》、《量子力学的一些根本问题》。1975年病危时仍写作《相对论的根本问题》,直到8月30日晚倒在书案前。

幼年时期

1901年11月,刘朝阳出生在青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善良勤劳的姐姐节衣缩食帮助他读完了国小。逆境的磨鍊,造就了少年刘朝阳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国小毕业后,刘朝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但姐姐已没有能力供他继续升学。酷爱读书的刘朝阳毅然决定靠“勤工俭学”来完成中学学业。假期里,刘朝阳到店铺打杂,到饭馆洗碗,或上山砍柴,为筹措学资,再苦再累的活他也乾。

求学之路

1923年,刘朝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主攻教育学,兼攻数学、物理、天文诸科。1927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这时求刘朝阳在数学、物理、天文方面的知识达到了相当精通的水平。
天资聪颖的刘朝阳,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爱好抽象思维。中学时代,他更迷上了康德的哲学名着《纯粹理性批判》。18岁就开始以时间、空间问题进行探索。1927年至1930年,刘朝阳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年轻的刘朝阳在科学研究上初露锋芒,相继发表了天文曆法论文10余篇,如《史记天官书考》、《殷历质疑》、《再论殷历》、《三论殷历》、《年代学》、《从天文曆法推测表典之编年代》等。这些文章,严谨周密,求真求实,研究并考证了中国古代曆法和天文学史,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学者饭岛忠夫所谓的“中国天文学思想不少来源西方”的谬论。当时,有位英国学者说,“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来说,《天官书》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关于《天官书》的真伪问题,已通过刘朝阳的透彻研究得到有效解决”。 德国学者w·ebebhard对刘朝阳的《史记天官书考》一文极力讚扬,并将其译成德文向西方国家介绍。

个人成就

1929年,年仅30岁的刘朝阳,撰写了《电磁与引力》、《安斯坦新场论之基本原理》两篇论文,详尽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为我国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少数学者之一。同时,刘朝阳还写出了大量有关天文曆法的论文,备受中外学者所重视。着名英国学者李约瑟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天学》中,就选录了刘朝阳的《史记天官书考》、《殷历质疑》、《年代学》等论文12篇。
1931年至1937年间,刘朝阳担任青岛观察台研究员。此间,他的力作《地磁力之新周期》一文,由他人在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上代为宣读,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重视。此外,刘朝阳还发表了《方阵力学》、《狄拉克关于电子之新理论》等文章,及时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当时理论物理的一些新理论。
1938年,刘朝阳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至1943年,先后在中山大学、贵阳师範学院任教授。1943年至1946年,在四川华西大学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对祖国古代天文学和曆法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在此期间,刘朝阳的主要论着有:《周初曆法考》、《夏书日食考》、《晚殷长曆》、《甲骨文之日珥观察记录》、《殷历余论》等,这些论着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在关于各时期的专门研究中,值得提出的有沙畹、刘朝阳和饭岛中夫等关于商、周的文章。”并称道:“人们从卜辞中收集到大批天文曆法资料,特别是郭沫若、刘朝阳以及董作宾所作的高度系统化的工作是值得注意的。把这些资料全部研究以后,我们将会拥有比任何前辈学者更加可靠的事实根据。”
1946年至1952年,刘朝阳调任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同济大学,他发表了《论dirac相对论波浪方程式内之0、q及a诸方阵》、《从dirac相对论波浪方程式看中微子与磁游》等文章。
1952年至1958年,刘朝阳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根据多年来以我国古代天文曆法的考证和研究心得,刘朝阳撰写了《中国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矛盾形势和今后的出路》一文,综述了研究中的矛盾、形势,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1958年至1975年,刘朝阳到江西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任理论教研组主任,在这10余年中,刘朝阳一边认真教学,一边潜心科学研究,编写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导论》、《物态》、《太阳的温度》等多篇大学物理教学参考资料。他还将历年来研究的成果写成了系列专着,先后发表了《非厄密o、p矩阵的犹拉克相对论波动方程》、《经典热力学的根本问题》、《光的本质问题》、《一些正反粒子的平衡温度》、《量子力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等多篇论着。在理论物理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独创性见解。

个人其它信息

刘朝阳精通德、英、法、俄诸文,数学造诣很深,治学态度严谨,对中外的天文与理论物理诸家学说兼收并蓄,明辨是非,决不阿附一家之言。他经常对学生说:“无论发生什幺事,必须首先考虑到不要让事业受到损失。这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是它把我们结合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下去,哪怕是要付出最大的牺牲。”他这样要求学生,更这样要求自己。正是对事业的这种执着追求,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建国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範,并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时代的变迁,动乱的磨难、生活的颠沛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他数十年如一日,“咬住青山不放鬆,任尔东西南北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神圣的科学事业。自1945年起,刘朝阳曾多次提出正负质量共扼问题,虽“被斥为狂”亦在所不计。十年动乱时期,他屡遭迫害,其中有六七年几乎无法工作,但依然念念不忘他的科学事业。为加紧改写一本20余万字的新着《相对论的根本问题》,即使在病危中还争分夺秒地思索与写作。1975年8月30日晚,刘朝阳倒在他的书案前,终年75岁。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