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溧阳政府工作报告》是溧阳市代市长韩立明在溧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
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要求,突出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全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基础地位不断稳固。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吸引“三资”2.8亿元开发农业,比上年增长12%。新建、扩建农业项目58个,新办农业企业20家。市农贷担保中心累计为66家农业企业担保贷款3448万元。全年新增插秧机178台,农机化水平达81%。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3只、绿色食品19只、有机食品5只、常州市名优农产品20只。通过省生态农业县建设验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範基地县(市),获“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完成水利土石方563万方,塘马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戴埠河疏浚工程顺利实施,东风岕小流域治理全面完成。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粮油购销、气象服务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工业经济高位增长,产业结构得到最佳化。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6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40亿元,利税总额30亿元,其中利润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31.8%、32.9%和32.7%。工业纳税销售收入同步增长,规模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天目湖啤酒公司成为我市首个纳税超亿元企业,输变电、精细化工、机械等行业贡献份额增加。扶优扶强成效显着,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50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超2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后劲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工业投入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6%。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667家、个体工商户2798户,分别新增注册资金12亿元和9854万元。品牌战略深入推进,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申报江苏省名牌产品5只、省着名商标2只。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6亿元,实现劳务收入2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6%和16.9%。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发展领域继续拓宽。全市实现三产增加值6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17.7%。苏浙皖边界市场完成成交额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旅游促销力度加大,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32.8%。天目湖中心大道、乡村俱乐部、南山竹海景区改造、瓦屋山道路一期工程等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旅游农庄快速兴起,新增星级旅游饭店5家,水电科普园顺利通过国家工业旅游示範点考核验收。金融工作成绩显着,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0.5亿元,贷款余额87.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3%和25.5%。保险业和证券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二、紧紧围绕增强发展活力,营造招商引资浓厚氛围,改革开放进程明显加快
利用外资大幅跃升。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溧阳茶叶节暨首届天目湖旅游节,带动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招商引资氛围空前浓厚,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利用外资总量、增幅均居常州市前列,各镇(区)实际利用外资均有实绩。全年协定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61.2%。外贸外经不断拓展,全市完成自营出口2.36亿美元,新签外经契约额5515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3508.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4%、44.3%和15.5%。海关办事处、检验检疫局办事处、驻外办事处为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