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东山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

(2019-12-23 11:57:44) 百科综合
东山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

东山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

东山县(古属漳州府漳浦县、诏安县)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地处海峡西岸、福建南部,是中国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岛县,总面积248.9平方公里。

东山岛由主岛和周边67个小岛组成,状如七星拱月,形如栩栩如生蝴蝶,故称蝶岛。截至2013年,主岛面积248.34平方公里,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7个镇、61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2017年。2017年,东山县户籍总人口为219081人。

2017年,东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87亿元。

东山曾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县、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十大滨海旅游精品”、’‘福建十大美丽海岛’‘等荣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山县
  • 外文名称:Dongshan County
  • 别名:蝶岛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7个镇
  • 政府驻地:西埔镇
  • 电话区号:0596
  • 邮政区码:3634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漳州市
  • 面积:248.34平方公里
  • 人口:219081人(2017年户籍人口)
  • 方言:闽南语漳州话-闽台片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风动石、马銮湾、澳角村、南正院、钓鳌台、铜山古城等
  • 机场:漳州东山机场(筹)
  • 火车站:云霄站、漳州站、漳州东站
  • 车牌代码:闽E
  • 历史名人:谷文昌、黄道周、马兆麟
  • 行政区划代码:350626
  • 现任领导:县委书记:陈云水,县长:朱真
  • 生产总值:202.87亿元(2017年)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东山,明初始称铜山。《诏安县誌》载:“铜山所城,原为民间牧薮,土名‘东山”’。《铜山所志》载:“铜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始称‘东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备海防倭,在东山筑城垣,建水寨,置守御千户所。因地连五都之铜钵,故易名铜山。于是,城、寨、所皆用“铜山”冠之。从此,“铜山”这一地名沿用五百多年。“铜山”建县时,因江苏省已有铜山县,故复用古名,称东山县。

历史沿革

一万年前,东山岛已有先民活动。
东山县东山县
秦朝,秦王嬴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百越,建南海郡,东山入其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海郡置揭阳县,东山属揭阳县。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建义安郡绥安县,东山属之。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绥安县併入泉州(治今福州)龙溪县,东山随属之。
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建漳州怀恩县,东山改属之。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撤怀恩县,併入漳浦县,东山归属漳浦。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山置铜山守御千户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诏安县时,划东山之五都归之。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铜山守御千户所辖境也归诏安县,东山结束两属历史。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5月1日,以东山岛及其周边诸小岛(以上由诏安县析出)和古雷半岛(由漳浦县析出)组建东山县,县治设于第一区(原铜山所城、今铜陵镇)。
1950年5月12日,东山县解放。
1950年5月,全县划为3个区。7月,古雷从第一区分出建第四区。
1952年9月,划诏安县大嵼岛入东山县。
1955年11月,古雷半岛划属漳浦县。
1956年3月,县治驻地迁西埔。
1956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迁驻西埔。全县划为1镇2区。
1957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1个镇(镇以下设街道)、9个大乡(大乡以下设小乡)。
1958年9月,成立东山县人民公社。随后撤销大乡(镇)、小乡建制,全县划为城关、西埔、康美、杏陈、陈城5个人民公社;县人民公社改称县人民公社联合社。
1958年12月,5个人民公社调整为9个生产团。
1959年3月,撤销东山县人民公社联合社及生产团建制,恢复城关、西埔、康美、杏陈、陈城5个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析西埔、康美两个公社的部分生产大队增置樟塘、前楼2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7个人民公社。
1975年7月,撤销城关公社,改置城关镇和铜山公社。
1980年4月,铜山公社併入城关镇,全县共辖1个镇、6个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实行乡(镇)、村建制。全县划为西埔、城关2个镇及康美、樟塘、杏陈、前楼、陈城5个乡。
1985年10月,城关镇改为铜陵镇。
1988年1月,县域有东山岛(与大岛已连线)及其周边44个小岛。
1989年12月,杏陈、陈城2乡改为镇。
1994年9月,经福建省民政厅批覆,撤销铜陵镇建制,将其辖区併入西埔镇。同时,从康美镇划出铜钵村,樟塘镇划出湖尾村和南埔村辖区,一併併入西埔镇。
2009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漳州市东山县将原併入西埔镇的铜陵镇划出,恢复铜陵镇建制。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东山县下设7个镇:西埔镇、铜陵镇、杏陈镇、陈城镇、康美镇、樟塘镇、前楼镇,共辖19个社区、61个行政村。另外,管辖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
漳州市东山县行政区划表
地区面积下设地区
西埔镇
39.03平方公里
白石社区、中兴社区、龙舞社区、东埔社区、景辉社区、西埔村、顶西村、宅山村、梧龙村、冬古村、双东村、探石村、西坑村、石埔村、坑北村、坑内村、亲营村、金石村
铜陵镇
5.24平方公里
码头社区、公园社区、顶街社区、下田社区、桥雅社区、大沃社区、桂花社区、演武社区、文峰街社区、苏峰社区、铜亭社区、城南社区、铜兴村、东山港、南门港
杏陈镇
33平方公里
后林村、大嵼村、前何村、埕英村、张家村、埔头村、高陈村、礁头村、径口村、磁窑村、向阳盐场
陈城镇
56.53平方公里
陈城村、沃角村、宫前村、后姚村、岐下村、山东村、山南村、后崎村、白埕村、湖塘村、港口村、山口村、黄山村、沃角管理区、西港盐场
康美镇
20.92平方公里
龙潭社区、美銮社区、东沈村、康美村、铜钵村、城垵村、美山村、马銮村、西崎村、钱岗村、马銮湾风景区
樟塘镇
21.04平方公里
樟塘村、下湖村、湖尾村、港西村、古港村、南埔村、南山村、前马村、后马村
前楼镇
21.47平方公里
岱南村、前楼村、东英村、径里村、叶厝村、顶上村、下西坑村
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区)
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功能区)
风动石塔屿管理处、马銮湾管理处、金銮湾管理处
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山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东海与南海交汇处,介于厦门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南濒南海靠近广东省潮汕地区,西隔诏安湾与诏安县对峙,东北隔东山湾与漳浦县古雷半岛为邻,西北跨过八尺门海峡即是云霄县境。东山县由主岛和周边75座小岛组成,地理坐标为北纬23°33′-23°47′,东经117°17′-117°35′,总面积248.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
东山县地理位置

气候特徵

东山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受季风和颱风影响较大。历年平均气温20.8℃;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12.8小时。

地质

上三叠统——侏罗系变质岩广泛分布于东山县境北、西、南部,即建宅——西埔——亲营山——岩雅一线以西、以南及铜陵镇北部,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
秀美景色秀美景色
第四系残积层,由变质岩、火山岩、侵入岩风化而成的红粘土。由表面向深部逐渐向风化岩、新鲜基岩过渡。红粘土厚度一般1~5米。主要分布于八尺门、杏陈、前楼、西埔、梧龙、东沈、康美、城垵、铜钵、亲营、冬古、陈城等地。
第四繫上更新统上段风积砂,为砖红色中细砂,偶见粗砂和细砾,缺乏层理,分选性好,厚3~8米,分布于东沈、铜陵、澳角。
第四繫上更新统中下段海陆过渡相堆积层,仅呈小块分布于顶西坑。岩性为灰黄色亚粘土、黑色粘土,底部为中粗砂砾石,厚度少于10米,该层大部份呈隐伏状。
第四繫上更新统上段海积层,零星分布于西埔、山前、马銮等地。岩性为:上部灰色含砾轻亚粘土夹粉细砂,下部黑色粘土,底部砂砾石层,厚度小于10米,本层大部隐伏于地下。
第四系全新统沖洪积层,呈小块状分布于陈城等地山前地带。由灰黄色亚粘土、粘土、砂砾石组成,厚度9.5米。
第四系全新统中段海积层,分布于大路口、白埕、东沈、前楼、陈
城、礁头一带。上部为薄层粘土或淤泥质粘土,下部为中细砂,厚度1~3米。本层大部隐伏于地下。
第四系全新统上段海积层,分布于大、西港、双东盐场等地。上部为淤泥质砂或亚粘土,灰色淤泥或细砂,含贝壳;下部为灰色淤泥质细砂,偶含砾,厚度5~8米。
第四系全新统上段风积层,分布于湖尾、山只、林边、赤山、白埕、亲营等地。由灰白和灰黄色粉细砂组成,厚度1~15米。
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分布于局部山麓,为砂砾粘土混杂,厚度一般1~5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东山县硅砂资源储量2亿多吨,含硅量高达97%以上。1986、1987年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石英砂总储量为27105.18万吨(2.7亿吨),其中玻璃用砂6956万吨,含硅量95-97%的有2.4亿吨,品位为:二氧化硅:97.54—96.18%,氧化铝:1.26—1.44%,氧化铁:0.13—0.15%。

生物资源

东山县境陆地由于原生植被破坏殆尽,次生人造植被稀疏,加上长期的捕猎,导致陆上野生动物稀少。但水生动物资源丰富,有850余种(除浮游动物外),经鉴定的549种,其中海水鱼类19目、96科、156属、205种,淡水鱼类11科、24种,软体动物198种,节肢动物66种,其他56种。
县境原始植被稀少,除黄山、后姚等村有少量的雨林残林外,植被都是人工次生林。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东山县户籍总户数62573户,户籍人口219081人,比2016年末增加1706人,增长7.9‰,全年户籍出生人口4269 人、死亡人口2147人。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2.3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9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8.0%,比2016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根据常住人口推算,全年出生人口3323人,出生率为14.9‰;死亡人口1338人,死亡率为 6.0‰;自然增长率为8.9‰。

民族

东山县人口绝大多数是汉族,少数民族人口有苗族、壮族、蒙古族、回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土家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共13个民族。

政治

县委书记:陈云水
县委副书记、县长:朱真

经济

综述

2017年,东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87亿元,比2016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6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94.92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71.31亿元,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403元,比2016年增长7.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1%。
2017年,东山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07亿元,比2016年下降1.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0亿元,下降2.5%;上划中央收入5.67亿元,下降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87亿元,增长3.6%。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4.8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6.0%。其中,城乡社区支出9.28亿元,增长115.1%;教育支出3.67亿元,增长4.2%;医疗卫生和计画生育支出2.20亿元,增长1.4%。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3.94亿元,增长27.2%。其中,项目投资214.60亿元,增长28.7%。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15亿元,增长85.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83亿元,增长76.4%,其中工业投资49.30亿元,增长7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7.95亿元,下降8.3%。
2017年,东山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387元,比2016年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43元,比2016年增加2498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36元,比2016年增加1449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1565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889元,增长7.9%。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 40.8%、农村41.4%。

第一产业

2017年,东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1.74亿元,比2016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3.68亿元,下降2.0%;林业产值0.04亿元,增长16.7%;牧业产值1.52亿元,增长6.0%;渔业产值60.83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67亿元,增长45.3%。
东山县农业东山县农业
2017年,东山县耕地面积4.24万亩,全年总播种面积7.97万亩。粮食总产量8980吨,油料产量2487吨,水果产量8879吨,蔬菜、瓜果产量67504吨(其中芦笋4738吨)。肉类总产量5759吨,猪年末存栏数4.3万头。
2017年,东山县水产品总产量43.38万吨,比2016年增长5.9%。其中:海洋捕捞17.80万吨,增长0.8%(其中远洋渔业3.19万吨,增长73.8%);海水养殖24.37万吨,增长9.9%;淡水养殖1.21万吨,增长5.6%。年末全县机动渔船2648艘、14.02万总吨、34.1万千瓦,钢质渔船总数达到1003艘,远洋捕捞渔船20艘出境作业,全县水产养殖面积7938公顷。

第二产业

2017年,东山县全部工业产值375.48亿元,比2016年增长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00家)总产值361.20亿元、增加值98.53亿元,分别增长8.9%、8.6%。
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0.4%,重工业增长1.0%。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共涉及15个行业中类,完成工业总产值:农副食品加工业291.56亿元、食品製造业14.34亿元、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业0.7亿元、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业1.06亿元、家具製造业1.13亿元、造纸和纸製品业0.68亿元、印刷和记录媒介複製业0.68亿元、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製造业2.45亿元、橡胶和塑胶製品业0.35亿元、非金属矿物製品业37.12亿元、金属製品业0.18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製造业3.04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製造业0.21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7.30亿元、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4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品产销率99.4%,比2016年提高1.8%;企业利润总额25.68亿元,增长10.7%;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87.49,比2016年提高36.6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8.19万吨标準煤,比2016年减少13.8%。全社会工业用电量5.94亿千瓦时,增长1.6%。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比2016年下降1.8%。全县9家本地注册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56亿元,增长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4.3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5.08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7年,东山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1亿元,比2016年增长13.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15.76亿元(含市分解产业单位),增长30.3%;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28.55亿元,增长6.2%。在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业单位中,批发业销售额140.08亿元,增长25.0%;零售业销售额7.46亿元,增长32.4%;住宿业营业额0.71亿元,增长40.5%;餐饮业营业额4.58亿元,增长28.4%。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4.1亿元(14.16亿美元),比2016年下降2.7%。其中:出口95.8亿元,下降7.7%;进口8.3亿元,增长158.1%。全县出口总值保持全市县级首位,其中水产品出口92.7亿元,下降5.9%,14家企业出口超2亿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6个,注册契约2.75亿元,下降25.8%,实际利用外资到位4.16亿元,增长3.1%。
2017年,东山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35亿元,比2016年增长0.1%。商品房销售面积37.90万平方米,增长8.1%;商品房销售额21.57亿元,增长21.8%。
2017年,东山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2.96亿元,比2016年末增长6.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0.74亿元,增长14.6%。
2017年,东山县邮政局所7处,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202万元,比2016年增长20.7%;邮政业务主营业务收入1299万元,增长9.3%(邮政业务收入、业务总量中均不含银行、速递,但含零售)。

社会事业

科技

2017年,东山县受理专利申请280件,批准授权专利13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67件。厦门大学太古海洋中心项目一期落成,完成申报建设旗滨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作,落实科技创新奖励117.9万元。

教育

2017年, 东山县现有普通中学9所,当年招生2814人,在校生8476人;国小30所,当年招生2251人,在校生13819人;幼稚园127家,在园幼儿12725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438人。全县教职工(公办)2007人。谷文昌干部学院、文昌学村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获市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县。

文化

2017年,东山县《谷文昌》影视、热播综艺节目等在东山拍摄录播,关帝文化旅游节、企业家帆船赛、国际风筝冲浪公开赛等大型活动或赛事成功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央视全程直播,荣获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铜牌赛事”和“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东山关帝庙成为全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

卫生

2017年,东山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2家;全县卫技人员920人,千人均4.12人;全县执业(助理)医师435人,千人均2.0人。全县编制病床数970张,千人均4.34张。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连续10年参合率100%,2017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70518人,参合率99.9%,筹集基金10401.6万元。县妇幼保健院基本完工,新中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10家示範公办村卫生所,铜陵镇被评为国家卫生乡镇。

社会保障

2017年,东山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6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33万人;年末全县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181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779人。
全年产业帮扶带动贫困户239户、就业400多人,造福工程扶贫搬迁93户256人,提前一年完成79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855人脱贫任务。年末全县有社会福利院收养性单位11家,床位数326张。

交通运输

综述

2017年,东山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48亿元,比2016年增长5.1%。年末公交营运车辆125辆,公交日客运量1.4万人次,每万人拥有有公车辆4.99标台。全年港口吞吐量251.48万吨,比2016年下降0.9%。其中:进口货物184.24万吨,下降2.5%;出口货物67.24万吨,增长4.0%。港口货柜货运1.21万标箱、货重9.65万吨。

公路

国道:357国道(东山——泸水)G357
高速公路:海西高速公路

铁路

兴泉铁路(兴国一泉州)

历史文化

主要节日

中元节,农曆七月二十日中元节,全村每家每户在家门口设桌摆放丰盛供品“祭孤魂、祈平安”,从晚上7时直至凌晨1时左右。
中元节中元节
中秋节,农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晚上月出以后,家家户户均摆上月饼、柚及其它供品,摆放在楼台或庭院等处月光照得到的地方,祈拜“月娘妈”。
谢平安节,每年的“冬至”即为谢平安节日,是日每家每户均要摆上贡品祈拜天公及众神。民谚说:“西埔圩俭克克(这里的“克”,是指克勤克俭的“克”),谢平安挂冬节。”西埔村谢平安节和其他村不同,不用祈杯择日,固定在“冬至”日。因为西埔村是多姓氏聚居地,如果各姓氏都去择日,就有十几个“谢平安日”,整个乡村岂不乱了套!西埔圩的先民很有智慧,就统一在“冬至(节)”日过“谢平安节”,以免引起混乱。这风俗习惯沿袭到今。

关帝文化

关帝庙的关帝神像,是东山人历代对关帝信仰的重要古老民俗,表示对关帝的无限崇敬和爱戴,此风俗自古到今都在进行。
关帝文化关帝文化
大型的祭祀活动的主要在每年农曆五月十三(关帝逝世日)、六月廿四(关帝诞辰日),但平时也可以进行,如有成批台胞、侨胞关帝信徒来关帝庙进香朝圣,一般都举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比较隆重、庄严、肃穆。
参加大型的祭祀活动有长辈(俗称序大辈)、族长、澳头渔民头家,或官员僚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有身份的人,一般为男性。古时,祭祀时在铜山的文武官员僚属都要参加。参加祭祀的人都必须虔诚地斋戒沐浴,清心寡欲,至诚参拜(一般有丧白事的人不参加)。
祭拜的地点在关帝庙的大殿和拜殿,仪式非常隆重,备有丰盛的牲礼果品、纸金、香烛等,参加祭奠的人都要穿长衫马挂,戴碗帽(现这项改掉),胸上背红色缓带,写上有关敬贺关帝的词句,或注明台湾什幺地方进香团等。由一个司仪主持祭奠仪式,祭奠的人随司仪指挥:"上香" ——手拈香,"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跪拜关帝;"读祝",念祝词,歌颂关帝的祭文。鸣钟、击鼓、奏乐、唱颂歌。反覆多次,排列整齐,逐项进行,庄严隆重,香菸萦绕,金纸焚烧,一派虔诚敬祖的气氛。

名优特产

特产

东山芦笋,东山芦笋嫩茎雪白、粗细均匀,笋尖圆形、鳞片紧凑;皮层较薄,肉质细嫩,洁白不透黄;味道芳香,鲜美可口无异味;内含物含量高,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均符合国际标準。
金木雕,东山县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关帝庙时。只要套用于建筑装饰、佛像、家具三大类,用优质樟木、楠木精雕细刻,销往东南亚、义大利及港澳、台湾等地。
贝雕,东山的贝雕是传统工艺品,是根据贝壳的形状花色,经过酸化、漂洗、磨光、雕镂、剪裁、上釉、油漆、粘嵌等工序,运用拼粘法、浮雕法、支撑法、镂空法处理,製作成多种多样的贝雕工艺品。
猴水,学名叫“短蛸”,是东山岛出名的海特产。“猴水”模样有点怪,在东山岛水产品市场或酒楼菜馆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头部圆溜溜,长着八条“腿”的怪物,贴在水族箱蠕动,它的外形颇像章鱼,故有“八脚鱼”“小章鱼”别称。猴水的“腿”比筷子略细,排列着两行吸盘,长度相当于“猴水”头近两倍。
猴水猴水
海螵蛸雕,是东山县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又称为海螵蛸画或墨画骨画,是採用墨鱼骨为材料,雕刻而成的浮雕工艺品。
海浮石,是自然造化的海产艺术品,还可以入药治病。

饮食

手抓面东山县手抓面俗称"豆乾面份"或"五香面份",由面料、配料、佐料三部分合成,面料採用硷麵条煮熟趁热在竹筛上铺製成手掌大的圆形的薄片,称"面份"。吃时在面份上放上"炸豆乾"(油炸豆腐)或"五香卷",加甜麵酱、花生酱、芥辣酱、蒜醋酱等佐料,然后把面份捲起来用手抓着吃,故叫"手抓面"。其特点:香、甜、酸、辣俱全。
手抓面手抓面
当归鸭面线,东山县当归鸭面线面线剪段、乾锅烧热后放入黑麻油煎黄姜片,再加入鸭肉炒香。将炒香的鸭肉、酒、汤头、冰糖与包入布包的药材盛入陶锅中用小火炖煮约1时,氽烫过的白面线,加入当归鸭汤中即成当归鸭面线。
硷粽,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滷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蔔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闽南话 " 热 " 与 " 烧 " 同含义,所谓 " 烧肉粽 ",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热食则更有风味。
硷粽硷粽

风景名胜

风动石

风动石景区,在东山岛,位于风景东南部区,是东海与南海交界处的一个孤岛。自城关东面的海滨,经明朝时修建的铜山城,向左登钓螯台,便可一览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称的风动石。此石高约4.37米,长约 4.69米,宽约4.55米,重达200吨。巍然“搁”在卧地突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接触面积仅十余平方厘米。就是这一巨石,海风劲吹之时,则微微摇晃;只要选準角度。人躺在磐石上,以脚登之,则随之摆动;站在磐石上以手推之,亦微微而动。上尖下圆,形似一只寿桃,也仿佛是一只兔子蹲坐于盘石之上,因此此石别称“兔石”。相传,徐霞客曾不远千里,来此一睹风动石之怪。
风动石风动石
根据地理学家考证:风动石属花岗岩石质,经海水长期侵蚀冲击,被切割或分体,其稜角经风化而剥落,天长日久,形成球状,地质学上称为“球形风化”。

谷文昌纪念馆

谷文昌教育基地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纪念馆,是经福建省委报请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兴建的,它位于东山岛赤山林场内,与谷文昌陵园相邻,首期总投资400万元,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六大展室和音像室。整体布局由“序言、走进东山、执政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致力发展、绿色丰碑、永久的怀念”8个部分内容构成,生动地展示了谷文昌的生平事迹,体现了谷文昌精神的内涵。
谷文昌纪念馆已成为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位于东山县城西埔镇西边石埔村石坛埔小山丘,距县城中心约两公里,国家级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範围内,是为纪念1953年发生在东山的保卫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烈士而兴建的。战斗结束后,为纪念烈士,福建省民政厅拨款10万元,东山县政府就在我军民曾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过的石坛埔开始兴建方圆约一万平方公里(占地面积79500平方米,约120亩)的东山战斗烈士陵园,陵园内设三个烈士墓区(分别为第三野战军墓区、第四野战军墓区、公安80团墓区),共安葬448名烈士。纪念碑主体工程于1963年庆祝东山保卫战胜利十周年庆典落成,1974年增建了东山战斗纪念馆。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东山战斗烈士陵园

东门屿

东门屿,位于东山岛铜陵镇东北,距风动石景区800米的海面上,就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山水盆景,静卧于碧海绿波之中。 东门屿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众多,与厦门鼓浪屿、温州江心屿、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东门屿东门屿
东门屿因状若一头雄狮雄踞于东山湾海口,明初称为“狮屿”。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铜山守御千户所城,因处于城的东门外海中,改称“东门屿”。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视察铜山海防,于东门屿主峰建造文峰塔,后来人们又称之为“塔屿”。
东门屿整岛呈“工”字型,分为南段、中段、北段三个部分。

马銮湾景区

马銮湾景区,位于东山岛东南部,是东山开发最早的景区,马銮湾湾长2000多米,纵深150米,水深2-3米,湾内风浪小,海底平坦,海面宽阔洁净,无污染无暗礁;沙滩宽约60米,沙质洁白,细软,乾净如洗;背靠青翠茂密的林带。阳光、沙滩、海水、绿色。马銮湾,理想的海湾浴场。
马銮湾景区马銮湾景区

铜山古城

东山岛古称铜山,铜山古城即位于东山岛东北部铜陵镇,距漳州市区 157 公里。是福建省着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这里海湾辽阔,沙滩平坦,绿树成荫,胜景众多,极具南国海滨风光特色。
铜山古城铜山古城

苏峰山

苏峰山,古名东山、川陵山,因其峰呈尖形,俗称苏尖山,是东山岛的主要山峰,也是闽南名山。苏峰山巍然屹立在东山岛东南部,海拔274米,为东山岛最高峰,面临大海,拔地而起,高耸雄秀,峻峭宏伟,崖壁陡立,气势磅礴。
苏峰山苏峰山
还有“寡妇村“展览馆、东山战斗烈士陵园、谷文昌纪念馆、南正院景区、石庙山景区、八尺门海堤、西山岩风景区、乌礁湾景区、马銮湾景区、九仙山景区、东门屿景区、金銮湾景区、风动石·塔屿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

城市荣誉

东山县,先后“2014年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福建十大美丽海岛”、“中国优秀旅游县”、“国家级生态示範县”等多项荣誉。
2013年,“福建首批十大最美海岛”冠军。
2015年东山县荣获,国家级生态县,“中国曲艺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双拥模範县。

着名人物

谷文昌(1915.10-1981.01),原名程栓,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人。他小时曾逃荒求乞,稍长当长工,学打石。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随军南下。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谷文昌任中共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后历任中共东山县工委(以下简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及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
马兆麟(1837-1918),字瑞,又字竹坪,号子般,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清末民国初着名书画家。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铜山所深井村(今铜陵镇深井村)人,明末重臣,着名学者。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