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古称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而安溪县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其中名誉全国的就有安溪苦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溪苦茶
- 属于:野生大叶茶类
- 製法:乌龙茶铁观音指密法
- 类型:半发酵茶类
摘要
安溪苦茶,属于野生大叶茶类,採用乌龙茶铁观音指密法製作,是中国野生百年古茶树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正所谓:人食五味皆有益。安溪苦茶
——茶味之苦,苦得宜人;
——茶味之苦,苦足养生;
——茶味之苦,苦中含香;
——茶味之苦,苦而后甘;
——茶味之苦,苦堪品啜。
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是防暑必备。其产量稀少,幼苗适应性弱,根系不甚发达,扦插繁殖成活率极低,安溪逢春苦茶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研究成功,带动了当地一部分茶农走向新领域,使其开始进入人工培育阶段,不过相对市场的大量需求,安溪苦茶还是供不应求。
历史
安溪苦茶, 原是一种非人工种植,茶叶均为纯野生茶树採摘而製成的。即使是在铁观音之乡,安溪也只是很多人知其芳名,而未能品其芳茗,只有少部分茶农在出茶季节採摘製作留家自用。因为该茶只能从深山里的苦茶老茶树採摘而得,未经任何人工施肥喷洒农药,是纯天然的养生有机茶,产量甚是微少!当地村民世世代代都有採制野生苦茶作为药用的传统,既是饮料,又是良药,对积热、腹泻和心脾不舒等症,夏季防暑之必备。大部分产品都是被侨亲直接带往海外,被海外侨胞称为“神茶”。由于市场需求的需要,安溪逢春苦茶合作社经过多年尝试培育, 于2009年终于培育成功该苦茶品种。
福建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茶叶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
茶特徵
安溪苦茶叶片肥大而质软,芽头肥硕,所含单宁咖啡硷等有效成分都比一般茶高。其不仅具有一般茶叶提神益思、解热防暑、杀菌消炎、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作用,更具“三抗四降”之功效,即抗人体氧化,抗人体癌变,抗人体过敏,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降血粘度,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茶友常饮的必备良茶!内含果酸B—香树脂醇、蛇麻脂醇、木角、桷皮素、天然硒化含物、胺基酸等250多种保健药用物质,其黄酮含量为绿茶的1.6~14.7倍,而咖啡硷含量仅为绿茶的1%。本茶味苦、性平,是苦味食品中的珍品(人食五味,皆有益于人体,一般以苦味食之最少,而其作用却很大)。其简单儿茶素含量较高,与云南勐海野生大茶树相似,而複杂儿茶素含量又与撞形种(缅甸种)、阿萨姆种、中国种(灌木型)相似,表现出既有原始类型的特徵,又有进化型的特点。夏茶鲜叶多酚类含量39.21%,水浸出物48.50%,胺基酸164.0mg/g,茶氨酸249.90mg/g。

茶特徵:植株较高大,树姿直立,分枝稀疏。叶椭圆形,叶色黄绿,有光泽,叶面平或稍隆起,叶齿稀浅,叶尖渐尖,叶质较厚脆。芽叶肥壮,淡绿色,茸毛少或无。花冠直径3.5~4.0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2~3裂。种子棕黑色,种径1.4cm。芽叶生育力和持嫩性强。产量较高,每667平方米可达150kg左右。春茶一芽二叶乾样约含胺基酸3.3%、茶多酚30.0%、儿茶素总量19.3%。抗寒性和适应性较弱,结实性中等。
野生苦茶是几十年的老茶树,最高可达5米以上,枝干直径可达将近20厘米,是一般茶树无可比拟的,野生苦茶被列为国家茶树的“活化石”,对研究我国茶树品种基因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茶树记载
1957年,在蓝田乡福顶山等地曾发现两个野生茶树.一是蓝田大茶树,也称苦茶,因味苦而得名,为小乔木型,分布在蓝田乡福顶山森林中。
据1978年有关部门的观测,最大一棵树高6.3米,树干挺直,树幅2. 7米,胸围18厘米,叶形有长椭圆、倒披针形等,叶长11.5-17.3厘米,叶宽4.5-6厘米,最低分枝离地2米,历史以来当地民众有少量採制.二是企山野生茶,零星散布在企山顶观音坑一带海拔千米以上高山,树冠呈伞状,为小乔木型,其中被观测的一棵野生茶,树高3.2米,树幅2. 7米,胸围6.9厘米,叶片长宽分别为11.8厘米和5厘米,最低分枝离地1.45米,叶为椭圆形,叶面平,叶尖突尖,叶脉10对,花径3.8厘米,花瓣7片。

1961年,在安溪县剑斗镇的水头拔山发现了许多野生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野生茶树高6.5米,胸围58厘米,树冠3.2米.经考证,这些野生茶树迄今已有1000~1200年的生长历史,是深人研究安溪茶树起源和演化的“活化石”。此后,西坪、福前等地也陆续发现野生茶树.就在2000年冬,笔者到外安溪的官桥镇益林村採风时,在该村的犀山原始森林中也意外地发现了野生茶树的蹤迹.犀山野生茶树群生长在壁立千切的白岩峰下将军岩北侧,集中生长着数株野生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3.8米左右,树冠5.2米,胸围约51厘米,叶形长椭圆形,叶长约12厘米,当地民众曾採制饮用,单季可採茶青10余斤.这些野生茶树群的发现,充分地表明安溪其有十分丰富的茶树资源,也为安溪茶叶起源提供了佐证。
人工培育历史
安溪苦茶为典型的苦茶,产量稀少,幼苗适应性弱,根系不甚发达,扦插繁殖成活率极低。由于其低产量,即使是安溪当地人很多人也只是知其芳名,而未能品其芳茗,只有少部分茶农在出茶季节採摘製作留家自用。因为该茶只能从深山里的苦茶老茶树採摘而得,未经任何人工施肥喷洒农药,是纯天然的养生有机茶,又被广大爱茶人士所独占,产量甚是微少!

长期以来一直无法人工种植,直到2009年安溪逢春苦茶合作社看到其广大市场,通过建设生态茶园,开始研究,最终成功,现已经能够人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