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都,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县域範围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与漳平市交界。全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人口108万,有汉族、畲族等多个民族,通行国语与闽南语,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2010年以来,又光荣入选“中国百强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安溪成为我国南方方边缘茶区,是全国最大名优乌龙茶(青茶)生产大市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茶都
- 地理位置: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
- 地理坐标:东经117°36′北纬24°50′
- 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
- 主要产地:安溪县长坑乡
- 质地:全国最大名优绿茶生产大市
茶都平台
中国茶都是安溪县茶业的视窗。树立安溪茶乡新形象,把建设茶都作为打造“乌龙茶名茶之乡”的重要载体。茶都不但成为茶农茶商们的交易平台,而且也成为全国最大的乌龙茶销售中心,同时向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迈进。
据悉,中国茶都自2000年12月投入运营后,市场交易额4亿元以上,增长25%。
据悉,中国茶都自2000年12月投入运营后,市场交易额4亿元以上,增长25%。
茶都茶缘
有“中国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着名的铁观音茶的故乡,它与台湾省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几年来,“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繫、经贸往来的纽带。
追溯两地的“茶缘”历史可以发现,早在明万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安溪人移居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清鹹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至今,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茶都
2005年4月,“倡导茶为国饮,杭为茶都”高级论坛召开。“茶应成为中国国饮,杭州是中国茶都。”来自中央和地方所属部门的茶和茶文化专家、学者50余人,共同向世人宣告。
茶都(杭州)国字号茶叶研究机构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
品牌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在宋,经历了药用,食用,饮料几个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杭州,这座吴越、南宋时的都城,北宋时的“东南第一州”,马可·波罗眼中“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清茶,喝出的是婉约清丽的江南气韵,更是世所罕见的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杭州城的骄傲!
经过五年的筹备工作,本着“杭为茶都,茗礼天下”的品牌理念,杭州茶都茶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杭州成立。
溯源
茶之起源篇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茶之起源,众说纷纭。
《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相传,在三皇五帝时代,神农上山採药,边采边尝,不知不觉已尝了近72种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口乾舌燥,浑身不舒服,于是便在树下休息。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他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咀嚼。惊奇的是,没过一会儿,神农觉得身体舒畅起来,浑身好像一下子轻鬆了下来,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所以就把茶当作药物使用。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採下茶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来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的茶又被称为“苦荼”。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道家思想所强调的对自然的追求。老子《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 的观念。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沖淡自然的情趣。这是道家养生的精神。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係。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就有了水到渠成的结合。
到了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方法,将制好的茶饼放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沖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饮用,人们的饮茶习惯逐渐建立。同时,汉代的人对茶的保健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明确指出茶具有提神健脑的作用。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并与儒教、道教文化融合,僧人坐禅,彻夜清修,茶作为提神之物,大受青睐。茶之沖淡平和,与佛之与世无争暗合,被佛学家视为修养之必须。从此,茶就成了佛教清修的象徵。
茶之兴起篇
唐·杭州产茶·《茶经》载
唐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茶以稀为贵,一般被仅供皇家御用,少许富贵人家也只为待客使用,茶叶,一度成为奢侈之物。
唐代以后,饮茶之风日益兴起,唐代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散发着阵阵茶香的皇朝。这时,王公贵胄视饮茶为时髦,文人墨客视饮茶为气度……《封氏闻见记》有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茶已经成为当时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说到唐代茶饮的兴盛,我们很难忽略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可以说,纵观唐代茶事,处处可见陆羽与《茶经》的影子。《茶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并将之融合于日常茶事中。陆羽在《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 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 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当时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另外,唐代茶事与儒家思想中“礼” 的关係是相当密切的。儒家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幺在各种茶事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 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之说,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誌,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还有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茶与佛教的结合表现在一个“悟” 字上。正是在这个“悟” 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繫。佛家视茶事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 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陆羽辗转各地名山大川,餐风露宿,饱经艰辛,品茗弄泉,锲而不捨,研创茶学,着《茶经》。也是因为《茶经》,陆羽与杭州结缘,留下了《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名篇。他在《茶经》中记载的“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成为杭州出产茶叶最早的文字记载。此时出产的名茶还有睦州鸠坑、建德细茶、天目山茶(临安)、钱塘天竺、大方茶)、睦州鸠坑、余杭径山茶等。
茶之兴盛篇
宋·西湖龙井·初识君
饮茶至宋代已蔚为大观,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黄儒、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亲自碾茶、煎茶,并着《大观茶论》。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
而杭州龙井茶与文人结缘,开始为世人所熟知,这要归功于它的开山始祖辨才。辨才18岁时,赴杭州上天竺寺,师从慈云法师。25岁时,宋神宗恩赐其紫衣袈裟,并赐法号“辨才”,后任上天竺住持长达17年。后来,辨才因不堪承受繁忙的交接事务,决意退居龙井寿圣院,与弟子在龙井狮峰山上开山种茶,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留下一段诗僧共谱龙井茶缘的千古佳话。苏东坡留下“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穀雨春”之句讚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
这时的宝云山、玉泉、灵隐、天竺、狮子峰等处均产茶。当时下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宝云山产的“宝云茶”被列为贡品。
南宋,杭州成为都城,龙井茶的种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龙井茶从简单的品饮向赏玩、游艺发展。与此同时,杭州其他地区的名茶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分水(今属淳安)“天尊岩茶”和余杭“径山茶”。日僧圆尔弁圆、南浦绍明等多人先后来余杭径山参研佛学,把径山茶和径山茶宴带回日本,启发和促进日本茶道的兴起。径山茶礼开始名扬中外。日本茶道巨匠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可谓道出了茶道的秘密。
茶之集大成篇
元明·西湖龙井·声名播
元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朝代,但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却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元代统治者来自广褒的大漠,因为性情与风俗,用茶方式一改宋时的繁複,“泡饮法”成为主流,散茶的使用逐渐兴盛。汉族文人喜欢清饮,他们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钟情于古鼎清泉,钟情于优雅的环境。
元代,杭州西湖龙井山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穀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杭州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并跻身全国名茶之列,成为名茶中的后起之秀。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曆年《钱塘县誌》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同时,各种茶书、诗文中也频频出现“龙井茶”字样,表明人们已经用龙井泉泡龙井茶,“龙井问茶”盛极一时。
元明时期,杭州龙井茶的产区逐渐向南山一带扩展,制茶工艺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团为散,叶茶、芽茶和炒青散茶兴盛,品饮方式上採用撮泡法。此时,龙井茶在更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屠隆《茶说》、冯梦祯《快雪堂漫录》、田艺蘅《煮泉小品》等作品中对龙井茶极为推崇。
此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追求茶风的简约化,宣导清饮雅赏,品出茶之自然真味;饮茶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以及品茶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成为当时茶人茶客们的时尚。人们以清新、雅致、甘芳的茶叶为媒介,通过品饮,进入一个令人神融心醉、物我相忘的艺术境界,从而实现品茶清心悦神、遣寂除烦、助诗与文思……
此时,杭州龙井茶已负盛名,与虎丘、天池、阳羡、六安、天目并列为当时的六大名茶。除此此外,杭州名茶不断涌现新的品种,有分水贡芽茶、临安天目茶、临安昌化茶、萧山云石三清茶等。
茶之繁荣波折篇
清·西湖龙井·美名扬
如果说在明代,杭州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那幺到了清代,龙井茶的名声与日俱增,立于众名茶的前茅,并成为清代贡茶的首选名品。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六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採制,品茶赋诗,并作《观採茶作歌》、《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龙井》等诗来咏赞龙井茶,使龙井茶声名远播。还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更使龙井茶身价倍增,成为“中国第一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清代,杭州除了继承大部分历史名茶外,还创製了不少新的品目,当时杭州地区名茶主要有富阳岩顶、九曲红梅(杭州城郊周浦)、余杭伏虎岩茶、临安于潜王茶、天目青顶、建德十都绿茶、建德苞茶等。绿茶加工上基本沿袭明代,但此时龙井茶则出现了扁平光滑的炒制方法。民国期间,着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中华民族以茶交融,边茶贸易趋于频繁,同时茶叶也向海外冲击扩展。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在世界茶市独领风骚。在出口和内销的发展中,杭州涌现了一批专营茶叶收购和加工的茶栈和茶行,出现了批零兼售的茶号。但当时的茶业因受到帝国主义的操纵,那种繁荣景象一度是畸形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竭力扶植印度等国发展茶业对抗中国,并卡住进出口关税税率,制定多项措施来阻止中国茶的进口。导致了杭州茶业乃至中国茶业的曲折发展。
茶之振兴篇
民国·振兴华茶·旗帜扬
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杭州茶业在动荡的社会中飘零。因战祸,运输、生产、销售已出现不正常现象,茶叶库存严重,生产量也呈下降趋势。
为开拓外销,发展内销,以吴觉农为首的茶业界有识之士提出“振兴华茶”,杭州大批业内人士振臂回响,追寻受挫根源,提出改进方案,查禁假茶、劣质茶,创办茶业改良场等等。然自“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东北市场丢失,上海沦陷,海口封锁,使得一度有所起色的茶业陷入了销售的“黑暗时期”,杭州茶区(含杭县、余杭、临安、富阳、桐庐、孝丰、分水、于潜)茶园荒废者达50%,掘毁者有20%。⑤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接收,一度好转的茶业也好景不常,杭州茶叶出现滞销,茶价跌落,出现茶店老闆跳楼的惨状。
茶之新辉煌
新中国·西湖龙井·四海传
1958年10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建立,杭州出现了首家“国”字号茶叶研究机构,党和政府从资金、物资、技术上大力扶持茶农,迅速恢复茶叶生产;到90年代末,杭州已成为我国茶叶科研、质检、教育和科技人才中心、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茶业、茶文化教育培训基地。集茶品、茶人、茶区、茶文化、茶科技、茶经济优势于一体,建成国字号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机构8家,在各自研究领域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江泽民、乔石、李鹏、朱熔基等都亲临龙井茶区视察,高度关注杭州的茶文化和茶产业。
周总理特别爱喝龙井茶,曾先后五次来到梅家坞,上茶山、进茶厂,和茶农一起採茶、品茶。1956年4月26日,周恩来首次来到西湖梅家坞,考察茶园后,语重心长地说龙井茶是茶叶珍品,国内外人士都很需要它,要多发展一些。”1957年春,周总理陪同外宾去梅家坞访问,品尝了刚採制的“明前龙井”后大为称讚:“龙井茶叶虎跑水,江南一绝。”临行时,深感茶农炒茶辛苦,周总理连剩余的茶叶一起吃掉。1957年9月,周总理在梅家坞亲自与干部民众座谈制订龙井茶发展规划。1964年秋,周总理召集梅家坞干部民众,共商龙井茶发展计画。1972年,周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森赴杭,尼克森品尝了龙井茶后大为称讚,并因此在美国掀起一股龙井茶热潮,从而使龙井茶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茶之大同篇
新世纪·西湖龙井·礼天下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在宣读《授予杭州为“中国茶都”的决定》时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倡导“茶为国饮”是历史的必然;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打造“杭为茶都”是时代的需要。杭州的茶和茶文化积澱深厚,西湖龙井茶有“天下第一茶”之称。……鑒于杭州在全国茶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茶界中的声望和影响,结合杭州茶经济质量、茶产业结构和茶的竞争力,从历史、现状和发展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10家权威机构认为,杭州已具备成为“中国茶都”的条件,并决定授予杭州为“中国茶都”的称号。……
另,杭州产茶历史悠久,各朝各代有确凿史料记载,列入名茶名录的有近21品,其中:
唐代4品:建德细茶(建德)、睦州坑鸠(现淳安)、天目山茶(天目青顶,产于临安)、大方茶(产于淳安、临安等地);
宋代8品:西湖区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垂云茶,萧山茗茶、黄岭御茶(今临安)、分水天尊岩茶、余杭径山茶;
元代1品:即龙井茶;
明代3品:富春贡茶、昌化茶(临安)、萧山云石三清茶;
清代5品:九曲红梅(杭州城郊周浦)、余杭伏虎岩茶、于潜王茶(临安)、建德苞茶、十都绿茶(今建德)。
在这一部分名茶中,除了西湖龙井、九曲红梅、径山茶、大方茶、天目青顶茶、云石三清茶、天尊贡芽(古称天尊岩茶)、建德苞茶、睦州鸠坑这9品,经过继承、挖掘恢复和改进提高后,至今仍作为传统名茶为世人嚮往外,其余如香林茶、萧山茗茶、黄岭御茶、于潜王茶等12品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以及制茶技艺的发展变化,大多已淘汰或湮没,仅能从地方志及古人文集等历史文献中窥见一些蹤影,属于存目名茶。
现如今杭州的茶叶产量约占浙江省的四分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杭州各区、各县市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名茶的同时,又出现了一批新创名茶,共有39品,其中:
杭州城区8品:浙农银毫、浙农香芽、浙农翠柳、银峰、翠峰玉绿、翠峰玉露、迎霜茶、云针茶;
萧山2品:湘湖翠绿、冠山芽峰;
桐庐2品:雪水云绿(天堂莲芯)、五云曲毫;
富阳4品:富阳岩顶、富春茗绿、雪里青、月和毛尖;
临安5品:东坑茶、云中仙、天目雪、天目贡、石门银片;
余杭4品:余杭雀舌、穀雨春、双径雨前、余杭云剑;
建德2品:清心三绿、鹰岩画眉;
淳安12品:千岛玉叶、千岛龙顶、千岛金桂、千岛龙鬚、千岛凤眉、千岛银珍、清溪玉芽、早逢春、睦州云雾、遂绿仙茗、鸠坑雀舌。
上述种种无不说明杭州茶品体系丰满,种类丰富,另有新型茶馆、茶艺馆成为杭州城的亮点,风景区农家的家庭茶艺室,形成了“家家开茶店,户户可品茶”的情景。这一切都表明杭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
2012年10月,历经多年酝酿,中国杭州“茶都”茶叶品牌应运而生。“茶都”,肩负“茶为国饮”之使命,头顶“杭为茶都”之荣耀,秉承“茗礼天下”之理念,意在打造“至仁、至义、至礼、至智、至信、至忠、至孝、至节、至勇、至和”的茶之王国!
茶,是精灵的化身,汲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阳光、雨露、云雾、山川、溪流……一切至纯至净,记忆在每一片叶子里,历经万古岁月的洗礼和沉澱,以其平和淡雅、高洁脱俗的姿态,与儒释道千载思想水乳交融,唤醒沉睡的记忆。透过茶,我们追寻生命中的那一片净土,跨越云雾中的山川,跨越自己的心障,回归茶心!
容,千载儒释道;品,万古山水茶。
杭为茶都,茗礼天下。
杭为茶都,茗礼天下
“杭为茶都,茗礼天下”是茶都品牌的品牌理念。
除了茶都品牌,西湖龙井茶三个系列也分别有各自的理念诉求,分别是:
言墨:磨我心,香自溢——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在世,当为梦想奋斗一番,磨砺自我。在奋斗与幸福中,人需要把握好尺度,懂得奋斗,也要享受幸福。
鑒心:心如镜,情可鉴。——心即茶,茶即心。繁杂世间,以茶鑒心,缕缕茶香中,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清沄:清雅气,韵流长。——茶如人生。当尘埃落定,阅尽人世沧桑百态,细品人生,方觉无味之位乃至味,唯有清雅之气,悠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