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纪念馆藏有数百幅林散之书法作品,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是尺幅最大、影响最大的作品,多次出版,多次製成宣传册,多次被选为林散之书法精品集、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等书籍的封面。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是林散之纪念馆的名片,是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将林散之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力无限,个个灵气十足。像这幅多次出版的丈二匹草书,林散之先生创作极少。作品气势宏伟,笔墨超绝,字大神旺,张力无比。沈鹏讚叹:“十分难能可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
- 作者:林散之
- 代表作: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
- 作品特点:气势宏伟,笔墨超绝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的内容是: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林散之创作于1980年,横幅,尺寸为140×354㎝,约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着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一流,十全品相。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的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是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丝丝飞白,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这些字枯润相生,神旺气足;墨处厚重,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入画”、“几”、“刍”,仿佛随手挥毫,尽得自然,粗细多变,断连相应,一副威武,令人称绝!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这境界,不是空无而是充实,蕴含极为丰富。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去体会、去欣赏。儘管箇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是一种美的升华。枯笔很难写,只有在随意书写中才能出现。林散之先生是枯笔高手,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有活力,个个显灵气。作品正文加落款一共67个字,除“人”、“一”以外,其它65个字都有枯笔,有的枯笔少,有的枯笔多。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如“自”、“浑”枯得少,“画”、“无”、“趣”枯得多,还有“图”、“如”,特别是“山”基本上是全枯。一丝丝,一缕缕,清晰可见,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随风飘动,却又落在地上,凝结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汉字,从而集中展现了林散之大师惊世骇俗的审美和枯笔艺术。林散之学生庄希祖、郑必宽评价这幅作品时说:“有一种膨胀化的张力,有一种感到向外扩张的震撼人的威慑之力。”
除这幅作品之外,林散之先生晚年还创作过两幅字数多、尺幅大的作品,时间都是1987年。一幅是为南京十竹斋创作的丈二匹书法条幅《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另一幅是为参加第三届全国书展创作的四尺整张草书《陆放翁诗剑门道中》。林散之先生极少创作这种丈二匹的草书作品,更重要的是这幅作品的字特别大,与林散之先生同一个时期的草书作品那种瘦劲的长线、宽鬆的行气,风格截然不同。林老在这里用的是很稠的浓墨,笔画粗壮老辣,线条拙朴厚实,体现了“大字难于密结而无间”的原则,是不可多得的代表之作。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先生在江浦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看到这幅巨作时十分讚叹:“83岁的老人,能站着写出这幺大这幺精的字来,十分难能可贵。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多次被选为介绍林散之书籍的封面。 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是林散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安放在大厅的最显着位置,长年供游人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