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于2005年12月22日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96号公布;根据2012年5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8号公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修订。该《办法》共19条,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公布时间:2005年12月22日
- 实施时间:自2006年1月1日起
- 档案条数:19条
- 修订时间:2012年5月21日
档案发布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48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已经2012年3月30日省政府第10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郭庚茂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修改决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保证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省政府对现行有效的省政府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过清理,省政府决定:对其中的2件予以废止,24件予以修订。
附属档案:1.省政府决定废止的省政府规章
2.省政府决定修订的省政府规章
…………。
附属档案2
省政府决定修订的省政府规章
…………。
十七、河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05年12月22日省政府令第96号公布)
将第十七条修改为: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应当召回并销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準的食品而拒不召回并销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召回,採取销毁措施予以处理,并处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
监督管理办法
(2005年12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96号公布;根据2012年5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8号公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品质量水平,明确食品质量责任,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流通环节从事食品经营和监督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协调、支持有关部门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农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範围内依法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检举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并对食品质量监督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予以奖励。
第五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销售的食品质量负责,採取有效措施,保持销售食品的质量。
第六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食品经营者应当向初次交易的供货人查验相应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并保存複印件,以后每年核对一次。对每次购进的食品应当按批次向供货人索取食品质量检验证明和销售凭证。
第七条 食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食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食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有中文标明的食品规格、重量、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在显着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五)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準入制度的食品,还必须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準入标誌。
销售散装食品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明示食品名称、产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第八条 食品经营者对所购进的食品应建立健全进货台帐,记录供货人、购进日期、食品名称、数量和保质期等事项。
批量销售食品的经营者应当建立批量销售台帐,记录购货人、购货时间、食品名称、数量和保质期等事项。
第九条 食品经营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或生产许可证,不得伪造、冒用认证标誌等质量标誌。
第十条 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超过保质期的、变质的食品,不得伪造、涂改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第十一条 食品经营者发现自己销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质量标準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主动採取有效措施将已经售出的食品追回;未售出或者已召回的食品,食品经营者应当採取销毁等措施予以处理。
第十二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了制度,并与进场食品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协定,明确双方责任,就其场内销售的食品安全向消费者作出承诺。
各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督促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经营者建立检测室,对所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
第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以直观检查与抽样检测相结合的食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对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食品经营者应当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被检查食品的相关票证、账簿、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等有关资料,不得拒绝。
第十四条 食品质量的判定依据应当是该食品的强制性标準、明示的执行标準或质量承诺;没有强制性标準、明示的执行标準或质量承诺的,应当以企业採用的相应的推荐性标準作为食品质量的判定依据。
第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对经检测确定为不符合质量标準的食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公布该食品的名称、批次、经营者、生产者及检测结果。
对前款规定的食品,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停止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销售同一厂家的同品种、规格、批次的食品,但由于在运输、仓储、销售环节所造成质量问题的除外。
第十六条 食品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未向初次交易的供货人查验、索取相关证件、凭证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没有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準入标誌,或销售散装食品未向消费者明示食品名称、产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未建立健全进、销货台帐制度的;
(四)销售无生产厂厂名、无厂址、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包装食品的;
(五)违反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拒不配合监督检查的。
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应当召回并销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準的食品而拒不召回并销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召回,採取销毁措施予以处理,并处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包庇、放纵食品经营者的违法行为的;
(二)向违法销售食品的当事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三)查处食品违法行为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