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鹹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範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距西安市87千米、鹹阳市50千米,县域面积397.8平方千米。
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国语·晋语》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内的漆水。后稷在今武功镇郑家坡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成为周民族的先祖。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其建立诸侯国,并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禅让之恩,随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命名为“武功山”,将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截至2018年,武功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
截至2017年末,武功县常住人口42.0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47亿元。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475元。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51.03:32.27。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武功
- 外文名称:Wugong County
- 别名:邰城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陕西省鹹阳市
- 下辖地区:1个街道,7个镇
- 政府驻地:普集镇
- 电话区号:029
- 邮政区码:712200
- 地理位置:渭河平原中部
- 面积:397.8平方千米
- 人口:42.09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
-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后稷教稼台 、苏武墓、台资工业园、 渭水风情园、地热观光
- 火车站:武功站
- 车牌代码:陕D
- 行政区划代码:610431
历史沿革
武功县域为炎帝后裔姜姓封地,称有邰国。其範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郿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商朝后期,古公亶父由豳南迁于“岐山之阳”(今岐山、扶风一带),有邰又成为周族活动的地域。
西周,周武王灭商,迁都于镐(今西安市西鹹新区沣东新城境内),有邰区为周畿内地。
春秋,有邰被秦占有。
战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郡县,邰地分为武功(今眉县和岐山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邰(今扶风南部和武功一带)、美阳(今扶风北部)三县,属内史。武功县治所在渭河南今周至、眉县之间。
秦末,项羽入关,分秦内史地和上郡为雍、翟、塞三国。武功、邰、美阳俱属雍国。
西汉初,武功、邰、美阳仍属内史。建元六年(前135年),改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属右扶风。元始五年(5年),以武功为安汉公采邑;称汉光邑。
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年),改作新光县,属光尉郡。
东汉永平八年(65年),复武功旧名,废邰县、周至,其地改属武功,县治所由渭河南迁至渭河北原邰县治所——邰城(今杨陵西南),仍属右扶风。
曹魏时(220年—255年),武功属扶风郡。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置始平郡(今兴平东南),领武功等四县。
东晋末,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撤武功县,置武功郡,领美阳、漠西两县,属岐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武功郡,复武功县,属扶风郡。治所由邰城迁至中亭川(今武功镇)。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属京兆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稷州,以武功等五县隶之。并在武功县东部与始平接壤处(今武功县长宁乡)设扶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稷州,武功改隶雍州。撤扶风县,其地併入武功。天授二年(691年),复置稷州,领武功等五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年),废稷州,复置雍州。乾宁二年(895年),以奉天置乾州,领武功等四县,属京兆府。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隶凤翔府。长兴元年(930年)复属京兆府。
后晋置武功郡隶晋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
宋初,属京兆府仍隶永兴军路。政和八年(1118年),属醴州,隶环庆军路。
金天德三年(1151年),属乾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为武亭,仍属乾州。
元复武功县旧名,隶乾州,属奉元路。
明、清沿袭旧制,属西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属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省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武功属其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9日,武功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鹹阳分区。9月,将武功县渭河南的三厂区,划归盩厔。
1950年5月,改属宝鸡专员公署。1956年6月,撤专署,归省直辖。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併为兴平县,直属省辖。1961年9月,武功县建制恢复,治所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隶属宝鸡专区。1971年10月属宝鸡市,1979年3月属宝鸡地区,1980年6月又属宝鸡市。1983年1月,以杨陵公社和杨陵镇设杨陵区。1983年10月,武功县改属鹹阳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9区,76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将渭河三厂区(共5乡)划归盩厔县。
武功县区划

1951年5月,将杨陵区湋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
1952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乡。
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16乡合併为7乡。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
1961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武功县治所迁普集镇。
1964年,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
1965年4月,设杨陵、普集、小村三个镇。
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
2001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併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併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2011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武功县撤销南仁乡、代家乡、河道乡、普集街、分别併入普集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全县由8镇4乡合併为8镇。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武功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武功县人民政府驻普集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610431001000 | 普集街道办事处 |
610431101000 | 苏坊镇 |
610431102000 | 武功镇 |
610431103000 | 游凤镇 |
610431104000 | 贞元镇 |
610431105000 | 长宁镇 |
610431106000 | 小村镇 |
610431107000 | 大庄镇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範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介于北纬34°12′—34°26′,东经108°—108°26′之间,总面积397.8平方千米。距西安市87千米、鹹阳市50千米。
地形地貌
武功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种应力作用下,造就了现今的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地貌类型。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成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归纳起来,全县有下更新世时期风积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中更新世时期渭河、漆水河三级阶地;上更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级阶地;全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级阶地及河漫滩。除一级阶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风积黄土(马兰黄土)所覆盖。整个地形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成阶梯状向渭河倾斜。从北到南民众依次称之为头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气候特徵
武功县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
气温
武功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是从2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全年无霜期315天;稳定通过10℃的日平均气温是从4月5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历时206天;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4184℃,与全省2000~4900℃相比处于中间状态。
日照
武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年辐射总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占年辐射总量的50%。光能利用率一般为2.45%,高产田块为5%,生产潜力较大。
降水
武功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小降水量97.97毫米,最大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现一次乾旱年份,9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水文概况
武功县过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渭河从武功县南部横穿而过,为武功县最大河流。境内流长20.7千米,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6、7、8月为洪水期,最大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经武功县西部,由北向南,流长24千米,从游凤乡正北入境,经武功镇由大庄乡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湋河,流程短,水量小,乾旱季节常出现乾谷。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药材
有生地、红花、蒲公英、艾叶、大蓟、小蓟、青蒿、柴胡、同蒺力、山芋、山药、半夏、板蓝根、丹皮、白芍、荆芥、薄荷、远志、防风、酸枣仁、透骨草、地丁草、薤白、车前草(籽)、白茅根、芦根、马鞭草、地骨皮、香附、杜仲、牵牛子等89种。
用材树
主要有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两类:乡土树种有楸、梓、柏、槐、榆、柳、香椿、臭椿、桐、杨、刺槐、苦楝、构、桑、皂角树等;引进树种有法桐、北京杨、箭桿杨、毛白杨、五角枫等34种。
观赏植物
主要有苏铁、雪杉、水杉、无花果、玉兰、牡丹、芍药、腊梅、月季、牵牛、凤仙、玫瑰、夹竹桃、美人蕉、大丽花、文竹、仙人掌及各种菊花等。
杂草
主要有苦菜、苍耳、大青叶、洋金花、茵陈蒿、鸡眼草、狗尾草、虎尾草、鹅不食、王不留、马唐、青蒿、龙牙、稗子、茜草、米蒿、芦苇、荠菜、艾蒿、鬼针草、胡枝子、旋复花、蓝花苜蓿、水芹菜、秃疮花、灰条、枸杞、虱子草、蒺藜、甘遂、猪毛草、阿尔泰紫苑、荆三棱、水苁蓉、细叶眼子菜、莎草科、紫花苜蓿、草木犀、野葡萄蔓等。
动物资源
草兔、黄鼠狼、蝙蝠、小家鼠、大家鼠、田鼠、黑线鼠 、黑线姬鼠、黄鼠、狼、狐狸、獾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武功县公安户籍总户数13.21万户,户籍总人口为44.7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6.43万人,农业人口28.29万人;男性23.27万人,女性21.45万人。常住总人口为42.09万人,出生率为11.04‰,死亡率为5.96‰;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8‰,城镇化率为37.02%。
经济
综述
2017年,武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9亿元,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71.9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45.47亿元,增长9.6%。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475元。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51.03:32.27。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为81.29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7.7%。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武功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57亿元,增长14.2%。全县在库项目20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57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3%。(城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7亿元,同比增长17.69%;房地产投资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7.93%)。2017年私人建房投资完成0.93亿元。
财税收支
2017年,武功县财政总收入26336万元,同比增长24.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135万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各项税收收入为11297万元,同比增长33.1%;非税收入3838万元,同比增长54.6%。财政支出达到225441万元,增长7.8%。其中财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55108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573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36995万元。
人民生活
2017年,武功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97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246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38元,增长9.2%。
第一产业
2017年,武功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0.72亿元,增长5.7%,实现农业增加值25.35亿元(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4.6%。全年粮食总产量19.42万吨,下降1.96%。全年水果总产9.89万吨,增长4.7%;蔬菜及食用菌总产22.4万吨,增长4.36%;肉类总产2.51万吨,下降3.05%;禽蛋总产1.35万吨,下降1.11%;奶类总产13.2万吨,下降6.88%。
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武功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户,总数达到54户(含军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1.63亿,增长14.1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41亿元(含军工),增长10.6%。全社会累计用电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其中工业用电1.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
建筑业
2017年,武功县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个数为9户,期末从业人员数为26404人,建筑业总产值为73.3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36亿元。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7年,武功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8.3亿元,增速13.6%。从行业类别看,批发业完成零售总额32.96亿元,同比增长17.8%;零售业完成总额47.25亿元,同比增长22.7%;住宿业完成营业额2.51亿元,同比增长18.0%;餐饮业完成营业额7.49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4.15亿元,增速18.2%。限额以上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完成零售总额16.61亿元,同比增长28.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39%。
金融业
截至2017年末,武功县各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7.89亿元,同比增长7.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0.2亿元,同比增长3.5%。
交通运输
交通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西宝中线、西宝北线、107省道穿武功县境而过,距西北最大的空港——西安鹹阳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具有12小时之内通江达海、连通国际的交通保障能力。
2017年,武功县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5.4%。
公路
建国后,公路建设加快。1965年境内通车48.4千米,1979年增至97.57千米。到1990年,有各级分管的公路40条,长234.4千米,其中段管公路48.4千米;过境公路两条,43.7千米;南北主干道一条,17千米;县地方道路十条,103.5千米;专用公路三条,40.9千米;乡村沙石路25条,73千米;村间土路501.2千米。全县铺筑沥青路面93.89千米,56%的行政村路面都铺上了沥青或沙石。
铁路
陇海铁路武功段民国25年(1936)建成通车。东自兴平入境,经尼安村、罗古村、普集镇、张堡村入杨陵区南庄,长19千米。民国25年(1936)建张堡村漆水河铁桥一座,武功(今杨陵)火车站东、西闸口人行道两条。1952年新增仁村康家渭惠渠过水涵洞(40米)、上显村桥(60米)、张堡村漆水河铁桥(80米)、武功站东渭惠渠过水涵洞(60米)等4座。1970年建成複线,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实现电气化。
运输
截至2017年末,武功县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135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100辆。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7年,武功县投资2350万元改造建设的六所农村国小交付使用、两所幼稚园如期竣工,青少年科普馆建成开放,实验二小开工建设。武功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21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683人,国小在校学生数24916人,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8.83%。高考二本上线1599人,同比增长7.89%,上线率44.06%。
卫生事业
截至2017年末,武功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279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54人。武功县新建基层卫生院中医馆9家拥有医院、卫生院2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全县29376个贫困人口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健康扶贫工作接收国家级考核,获2017年健康扶贫工作先进县称号。
劳动就业
2017年,武功县发放创业小额贷款7655万元。
社会保障
2017年,武功县民生支出达到18.6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3%。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99110人,其中发放57979人,缴费141131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09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69420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32688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63299人。县中心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启动实施,后稷养生养老康复中心加快建设,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57个。
扶贫攻坚
截至2017年末,武功县实现672户2613人脱贫,2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到2.4%。
风景名胜
武功县建县有2300多年的历史,武功城隍庙、郑家坡遗址、报本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姜嫄墓、苏武墓、武功关帝庙、教稼台、望仙宫等,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5处。县境内不仅地面文物丰富多彩,且馆藏文物也极为珍贵,计1800余种,其中一、二、三级国宝46件。
城隍庙
武功城隍庙历史悠久,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皆面阔五楹,东、西陪殿均外接九间迴廊,正、寝均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边、勾头、滴水全为琉璃构件,五彩闪烁,富丽堂皇,两侧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特别是复建的牌楼,通高12米,宽11米,全琉璃屋面,堪称关中一绝。
武功县城隍庙

苏武墓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墓圹东向,背向凤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为“武功八景”之一。
教稼台
教稼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遗蹟,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中国八大名台之一。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历经沧桑,几度兴圮之后,于1987年恢复原貌,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东门外、漆水之滨,“教稼立台漆水畔”为《武功八景》之一。

报本塔
苏武纪念馆位于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

该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稷祠
后稷祠坐落在武功镇城内的稷山之巅,俗名上阁祠,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全国闻名。整个建筑布局依山而建,曲折凌空,叠翠参天,松涛阵阵,“上阁钟声闻九天”为《武功八景》之一。此处三面环山,登临远眺,武功旧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人流如蚁,所有建筑嵯峨有致、各具特色。
小华山
小华山位于武功镇南门外西侧,曾异名“葆贞庵”,据县誌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民众集资恢复,修建了“迴廊折栏”和“飞檐八卦亭”。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镇西塬上,洛阳村东,曾树有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书“隋炀帝之陵”石碑,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县誌记载: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反贼宇文化及等弒于扬州后,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隋文帝泰陵构成一脉之穴。
地方特产
辣椒
亦称“秦椒”,属武功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1989年,省政府确定武功县为辣椒种植基地县。
武功土织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集烧鸡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薹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
土织布
土织布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採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製作,用脚踏木製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
晒烟
武功菸叶种植及烤制加工技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期间,上下塬均有种植,多以自食为主。其品种主要有“落地黄”、“黑大汉”等,古老的烟种“小兰花叶”偶有种植。
普集烧鸡
色亮、肉烂、味香、百食不厌,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旗花面
据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不食,张榜招厨,烹煮鸡汤伴以鸡蛋饼,切成菱花状,佐以香料,鸡油上飘葱花,细面些许,后即食。具有薄、劲、光、稀、煎、汪、酸味出头等特点,风味独特。武功京官传至乡间,流传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