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烤,又称为烘烤、烘焙,是指在物料燃点之下通过乾热的方式使物料脱水变乾变硬的过程。烘焙是麵包、蛋糕类产品製作不可缺少的步骤,通过烘焙后澱粉产生糊化、蛋白质变性等一系列化学变化后,麵包、蛋糕达到熟化的目的。
简介
焙烤是一种利用辐射热能加工食品的方法。在辐射热的作用下,食品物料首先在其表面发生蛋白质凝固和澱粉糊化,然后随着热量进一步向内部传递,在食品内部,除了发生上述变化外,还会发生水分的汽化,以致内部膨胀而使表层丰满,并伴有表层的美拉德反应(酱色化)。这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使食品变熟,另一方面使食品内部疏鬆、外表金黄。
焙烤食品
特点
焙烤食品分为许多大类,而每一类中又分为数以百计的不同花色品种,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同一性,又有各自的特性。焙烤製品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①所有焙烤製品均以穀类为基础原料。
②大多数焙烤製品以油、糖、蛋等或其中1~2种作为主要原料。
③所有焙烤製品的成熟或定型均採用焙烤工艺。
④焙烤製品是不需经过调理就能直接食用的食品。
⑤所有焙烤製品均属固态食品。
分类
焙烤食品已发展成为品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食品。通常有根据原料的配合、製法、製品的特性、产地等各种分类方法。
按生产工艺特点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麵包类包括主食麵包、听型麵包、硬质麵包、软质麵包、果子麵包等。
②饼乾类有粗饼乾、韧性饼乾、酥性饼乾、甜酥性饼乾和发酵饼乾等。
③糕点类包括蛋糕和点心,蛋糕有海绵蛋糕、油脂蛋糕、水果蛋糕和装饰大蛋糕等类型;点心有中式点心和西式点心。
④鬆饼类包括派类、丹麦式鬆饼、牛角可松和我国的千层油饼等。
按发酵和膨化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用酵母发酵的製品 包括麵包、苏打饼乾、烧卖等。
②用化学方法膨鬆的製品 指蛋糕、炸麵包圈、油条、饼乾等。总之是利用化学疏鬆剂如小苏打、碳酸氢铵等产生二氧化碳使製品膨鬆。
③利用水分气化进行膨化的製品 指天使蛋糕、海绵蛋糕一类不用化学疏鬆剂的製品。
焙烤设备
焙烤设备有多种形式,统称烤箱或烤炉,如固定式、纺车式、盘式、隧道式(带式)等。后三者为连续式,所得製品色泽一致,风味较佳,且热损失少,一般的规模生产多採用隧道式。焙烤热源为电或燃料,前者包括电热管、远红外辐射管、微波加热器等;后者採用重油、煤气或天然气间接火管的燃烧系统。
麵包烘烤一般包括下面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面火120--160℃、底火180--220℃;实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麵包入炉。维持时间约2—15分钟。
注意
小麵包温度高,时间短;大麵包温度低,时间长;
作用:麵包增大体积,主要是让其长高。
2)第二阶段:提高面火至180--220℃、底火200--250℃,维持到面火达到要求时,约5—10分钟。
作用:使麵包形成硬的麵包壳,并使麵包定型。
3)第三阶段:面火维持在180-220℃、底火调低到180℃,维持至麵包均匀上色,约需5-10分钟。
作用:使麵包形成均匀的焦黄色或金黄色。
麵包在烘烤过程中内部的变化
1)麵包坯温度、水份变化及内部结构的形成
麵包坯处在烤炉中后,同时接收热量的来源或方式有:加热管的热辐射、烤盘的热传导、炉内热空气对流传热。
烘烤初期
a. 表皮的形成
刚入炉的生坯,表面温度为30℃左右,首先遇到热空气。热空气中水份会被冷坯冷凝成水珠并附着在其表面。但这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很快水珠会汽化,且麵包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到高于100℃,这样表面会干燥,并形成白色的薄表皮。
麵包皮(壳)的形成
同时,热量往内部传导,内层温度也在上升,短时间内表皮下的温度接近100℃,形成外高内低的温度梯度分布。这样热量的传递方向(推动力)是由外向内的。
而麵包中水份的分布刚好相反,是外低内高的水份梯度分布。这样水份是由内向外补充,并在表皮下形成蒸发层(因温度接近100℃)。
但由于烘烤进行中,内部温度会不断上升,当达到澱粉的糊化温度时(高于50℃),水份会被澱粉结合,这样内部向外补充的水份会越来越少,蒸发层水份会减少,温度会超过100℃,然后麵包外皮乾燥成一层无水的麵包壳(产品吸潮回软后称为麵包皮)。
烘烤后期
a.麵包囊形成
烘烤继续,热量不断向内传递。由于麵包皮的阻挡作用,以及内部淀糊化,往外扩散的水份有限,但温度会不断升高,最终接近100℃,这样蛋白质也会变性。澱粉糊化和蛋白质变性后,麵包壳下面部分形成麵包囊,这部分实际上也熟化了。
b.麵包囊心的形成
麵包几何中心部分在烘烤过程中得到的热量最少,升温速度最慢。由于中心温度与麵包皮温度相差太大,处在中间位置的麵包囊部位的水份既向外扩散,也向内部分渗透冷凝。当麵包囊形成时,麵包中心水份比以前高出2%,温度最终一般会上升到90—98度。并形成麵包囊心。
2)烘烤过程麵包内部微生物学变化及发生的生化反应
微生物学变化
a.酵母的活性变化
生坯入炉后,内部各部位温度均会上升,但升温幅度不同。不管如何,麵包各部位的温度均会超过50℃。低于50℃时,酵母有个旺盛产气的过程,然后,随着温度的上升,酵母活性降低,直到死亡。这个过程约为5分钟。但对麵包体积和形状仍有影响。
b. 酸性微生物活性变化
主要为乳酸菌。一般各部位温度超过60℃时,全部死亡。如果囊心温度尚未过到要求就出炉,有时能检出活菌。
B.生化反应
a.澱粉酶:α-澱粉酶于97℃、β-澱粉酶于82℃钝化。此前它们一直在分解澱粉。
b.蛋白酶:在80--85℃钝化,此前多少会分解蛋白质。
c.澱粉糊化
澱粉糊化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糊精结合大量水,是形成澱粉凝胶并构成麵包鬆软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d 麵筋蛋白变性:60-70℃变性凝固,释放部分结合水,形成麵包蜂窝或海绵状组织。这种钢化作用是麵包具有确定形状的主要原因。如图所示。
e 成色反应
美拉德反应:大于是150℃时麵包组分中蛋白质、胺基酸等与糖、醛类物质发生的羰氨反应。形成由灰至金黄的颜色。
焦糖反应:糖类在高于180后形成焦糖色。
酶促裼变:在40-60℃时多酚氧化酶催化的酚类物质的反应,形成裼色,这是次要的成色反应。
f 香味的产生
主要由两部分
酵母发酵时形成的一些醇类、酸类、酯类物质在烘烤时的变化;
成色反应时形成的醇类、醛酮类、酯类物质。它们构成麵包特有的风味。
1)麵包在烘烤中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A.体积增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体积增大的原因:
a.膨胀气源:CO2、水、醇、酸、醛类受热膨胀;
b.澱粉糊化也膨胀;
c.蛋白质变性后形成刚性,维持已膨胀的体积结构。
影响因素
a.前期发酵状况:包括酵母活力,麵团持气性,醒髮状态;
b.烘烤初温:适宜。太高时麵包很快形成,不利于后步体积延展膨胀;
c.烘烤湿度:湿热空气润湿表皮,否则破裂;
d.是否用烤模:模具减少了麵包坯散发气体的有效面积。
B.烘烤后重量变化
一般烘烤后重量会损失10—12%。损失的主要物质及比例为:
水份95%;乙醇1.5%,CO23.3%,挥发性酸0.3%,乙醛0.08%。重量损失大小主要与机包大小、是否用烤模有关係。